第3季:走向后现代
解构反叛、摧毁极端、紧张刺激
而到了第三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后现代哲学,开始走向了一个批判的极端境地,后现代哲学就如一根刺,彻底刺向传统理性、传统哲学所规定的内在秩序,解构传统理性构建的根基。
社会的批判

霍克海默与阿多诺通过对“启蒙理性”以及对文化工业的反思,来表达对“现代性”的批判;
马尔库塞则提出了“单向度”的概念以及“本能革命”的大拒绝的方式来批判当时的社会统治。
解构的快感
到了福柯,就更加激进和极端,批判的尺度和力度更大了。
福柯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彻底消解现代文明和现代理性的根基。

人之死、现代社会就是一所大监狱、权力无处不在……
这些带有极端色彩的理论,将之前的理性根基全盘摧毁,这些理论虽给人带来快感,但也冲击着每个人的敏感神经。
福柯的解构是为了解构而解构,福柯的摧毁是为了摧毁而摧毁。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相对温和,他通过“延异、播撒和踪迹”这些晦涩的概念,达到去中心化、反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的目的。
正义与邪恶


在政治哲学的篇章中,我们通过罗尔斯对正义问题的哲学阐述以及汉娜 · 阿伦特对根本恶与平庸之恶的论说,对当代政治哲学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科哲的声音

在最后一章的科学哲学中,波普尔提出了“证伪主义”,
库恩提出了“范式”理论,
而费耶阿本德则将非理性主义推向极端,
“反对方法”、“怎么都行”,“向理性告别”。
科学哲学为我们开启了另一个看待科学、看待世界的视角。
第三季(后现代哲学)整体风格——多元碎片反本质
这就是第三季紧张而刺激、带有着极强的反叛性和摧毁性的后现代哲学——拒绝同一性、拒绝本质主义、拒绝宏大的叙事,寻求“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寻求碎片性、多元性和差异性。
第三季好似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
学习哲学史,到底在学什么
批判性思维模式
对于哲学史的学习
最重要的是学习哲学家的思维模式
哲学家说的具体的理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要明白哲学家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理论,他提出如此理论的前提是什么?是基于什么样的条件支撑着他会提出如此这般的理论? 这就是所谓的“澄清前提”。
把前提搞清楚后,再去弄清楚:哲学家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他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什么,他给出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案,他是从哪几个角度提出自己的理论的,他提出的理论和其他的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
这两步,才是大家通过哲学史的学习应有的最大收获。这正是哲学的批判性的思维模式。
我们常说,哲学难能可贵的是批判精神。但何谓“批判”呢?是遇到问题时就立即对其否定,或者无休止地对其抱怨、指责或发脾气嘛?这不是批判,这是骂街。
所谓的“批判”,是站在一个理性的角度重新审视你遇到的问题,怎样审视?——澄清问题的前提,并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我想,通过对哲学史的学习你便能逐渐培养起这样的思维素养,也唯有通过哲学史的学习,你才能够系统建构这样的思维能力。因为哲学史上哲学家的互相论战,都是以这样的批判性思维模式而展开的,哲学家的“互掐”都是高水平的“互掐”。如此,西方哲学的发展才有着永不枯竭的动力。
哲学:培养你与世界的相处能力
当你逐渐培养起这样的思维能力时你便可以将其运用于你的日常生活中当你再次遇到生活的难题,你不再退缩因为你可以运用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
哲学无法给你明确的答案但哲学可以培养你的思维能力以寻找答案哲学提升你解决生活困境的能力哲学给你面对生活难题的勇气哲学培养你与世界的相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