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名词解释:德国古典哲学 (建议收藏)

康德的批判是指:根据理性具有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对理性的一般认识能力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来确立一种衡量知识是否科学知识的一般标准,然后以此来衡量形而上学的命运。

作者:双面人生

1.自我(费希特)

费希特反对康德通过设定自在之物为经验寻找依据,而认为全部经验的根据就是“自我”。“自我”查知经验客体而不依赖于经验客体,自我通过主体的自我反省建立起来,通过绝对自我的理智觉察主体的存在。自我没有规定,没有限制,没有间接认识,是一种直觉。

2.绝对同一(谢林)

谢林的“绝对同一”指“无差别的同一”。它既非主体,亦非客体,而是“主体与客体的绝对无差别”。其中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都融合为一,没有差别。“绝对同一”是一种不自觉的精神力量,使自己和自己区别开来,从而产生出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差别和矛盾,并复归于绝对同一。

3.星云假说(康德)

康德提出太阳系起源于原始星云的假说。1755年,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中提出:太阳系的天体是由同一团固体尘埃微粒,通过万有引力的作用逐渐形成的。这一学说阐明了“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东西”,其哲学意义在于给形而上学“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第一个缺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796年,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提出了另一种星云假说,从而与康德的假说合称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4.批判(康德)

康德的批判是指:根据理性具有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对理性的一般认识能力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来确立一种衡量知识是否科学知识的一般标准,然后以此来衡量形而上学的命运。在当时,批判的含义首先是针对莱布尼兹-沃尔夫体系提出的,其次,它还要通过对不依赖经验因素的纯粹理性的批判,为数学、自然科学提供哲学论证,同时又限制理性的活动范围,为宗教信仰保留地盘。

5.自在之物(康德)

在康德哲学中,“自在之物”与“现象界”相对,有三种不同含义:

(1)指外在事物,在其认识论中常用,意思是在人认识外界事物时,先由这些事物刺激人们的感官而产生杂乱的印象与观念,然后由感性形式与知性范畴加以改造而形成现象界,人只能认识现象界,对自在物则不得而知。

(2)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辩证部分中认为理性所试图达到的三个理念:一是一切精神现象的最高统一体“灵魂”;二是一切物理现象的最高统一体“世界”;三是无条件的全体统一。但人们对这些事物的统一仍然用知性的有限范畴去认识,因而理性陷入二律背反和谬误,以此说明自在之物存在于现象的彼岸,并不具有经验材料,不能形成知识,但可以通过伦理学思想而达到对它的假设。

(3)指与本体意义接近的极限概念,见于《纯粹理性批判》知性理论中论述本体与现象对立的部分。这种用法强调自在之物的不可知的性质,认为人的认识到此为止,不能超越这个界限,极限之内是现象界,可以认识,自在之物不能认识。从这个意义提出本体概念,作为对自在之物的另一种表述。辩证唯物主义承认自在之物,但否认自在之物与现象之间有不可逾越的界限。

6.现象(康德)

在康德哲学中,“现象”与“自在之物”相对,是指在直观中对人呈现的东西。凡人经验所及,皆属现象范围,但并不是指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指一种主观表象。这种表象由自在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形式,但它不反映自在之物的性质,而只是一种纯粹的主观心理状态。

7.感性(康德)

感性是指主体自我借助于感性经验而形成的感性直观知识的先天认识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验直观,一是纯直观。前者是后天的质料,后者是先天的形式。感性的先天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感性与感觉经验结合后形成数学知识。

8.知性(康德)

知性是指主体自我对感性对象进行思维,把特殊、没有联系的感性对象加以综合,并且联结成为有规律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先天认识能力。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知性纯概念,即“范畴”。用这些范畴把感性知识结合起来,使其具有一定的形式,成为知识。知性与感觉经验结合形成自然科学知识。

9.理性(康德)

理性指在经验中无法达到的知识的完备性和无条件性,即要求认识世界、灵魂和上帝的认识能力。理性是认识的最高阶段,要求认识自在之物本身,获得关于世界的绝对认识,即理念。但是理性自身没有先天形式,只能借用知性范畴。但用认识有限对象的知性范畴去把握无限对象,理性必然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因此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

10.绝对命令

与“相对命令”相对,指人的行为所必须遵守的规律。康德认为:个人的行为准则必须成为人们所共同遵守的,但人除了受理性支配外,也受感性支配,因而有些行为并不按照人的理性行事,对此必须以命令的形式加以强制,由此提出了三条作为绝对命令的道德规律:第一,我一定要这样行为,使得我能够去立定意志要我行为的标准成为普遍规律;第二,你需要这样行为,做到无论是你自己或别人,你始终把人当成目的,而不把人当成工具;第三,每个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意志,强调个性自由与解放。康德的绝对命令以道德自律表现人的道德生活,不为物质利益和社会条件所决定。这个命令排除一切经验内容,具有客观性、必然性,适用于所有人。

11.善良意志

康德认为实践理性产生一种善良意志。这种意志是无条件的,不是达到有条件目的的手段,不具有社会性质,也不从社会功利出发,是最高的道德意识。善良意志隶属于客观道德规律,对一切人有效。康德认为意志可以分为神的意志和人的意志,神的意志与道德规律根本一致,人的意志则不然,所以善良意志要以命令的形式使二者一致。人们感到的愉快为主观功利所控制,不带有善的目标,而善良意志是主观完善的意志,以道德规律为追求目标,力求达到至善。

12.二律背反(康德)

在康德哲学中,指两项原理对同一主题进行论证,其论证是矛盾的,但都是可以证明是正确的;或者两个前提推出的结论是矛盾的。二律背反的理论提出了理性思维中有矛盾的问题,但没有提出矛盾双方的统一与转化,并认为“有限”“无限”“简单”“复杂”这些说明现象界的知性范畴来说明自在之物是错误的;又认为自由与作为最初原因的上帝是属于自在之物的,而自然界则具有必然性,不能从必然性证明上帝存在,因而“自由”与“必然”“有上帝存在”与“没有上帝存在”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地方,从而调和了矛盾。《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理性宇宙论的四组二律背反,《实践理性批判》提出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判断力批判》中提出判断力的二律背反。

13.图型论(康德)

指康德关于先天范畴与感性材料结合的方式的理论。康德认为知性范畴与感性材料不同质,两者的结合依靠时间。时间是直观形式,与感性联系,它又是主观活动形式,与知性相关,以时间的图型来分析范畴,则单一性、多样性、全体性是同样部分的时间单位的积累。图型必然与范畴相一致,因而图型也限制范畴,没有图型,范畴不能形成知识,即质料对形式也有决定作用。图型只是现象的图型,而非自在之物的图型,它通过想象的综合作用把直观中的统一性与范畴的统一性结合起来,归结为统觉的统一性。

14.消极理性(黑格尔)

在黑格尔哲学中指理性认识发展的第二阶段,是知性到积极理性的过渡阶段。黑格尔认为辩证法原则被知性孤立地单独应用时,就形成怀疑主义,即单纯的否定,但辩证思想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通过反思超出孤立的规定性,使它与别的规定性处于关系中而仍然保持自身的规定性。这种由孤立而达到联系,发现事物自身的矛盾即是消极理性。

15.积极理性(黑格尔)

在黑格尔哲学中指理性认识发展的最高阶段。理性进一步要求“在对立的规定中认识到它们的统一”,即认识到相互转化的对立双方构成统一体中的两个不可分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具有肯定的结果,在肯定中包含有否定的规定,在否定中包含有肯定的规定,肯定与否定两个差别的对立面达到了具体的统一。积极理性正是以把握具体真理为最终目标,是认识真理的最完善的形式,包括“知性”与“消极理性”于自身内,是以前两者的更高的认识能力。理性从单纯的否定返回到积极的肯定,是把否定看成是对肯定的深入的规定,使肯定的意义和内容较否定之前更丰富、更具体,这个肯定同时又成为一个新的辩证的三一式的开端。

16.绝对精神(黑格尔)

在黑格尔哲学中,其整个哲学就是“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他认为绝对精神是客观独立存在的某种宇宙精神,这种精神实为一种逻辑思维,是脱离了人并与客观世界相分离的,只以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绝对精神是现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永恒存在的实在,是宇宙万物的内在本质核心,万物只是它的外在表现。绝对精神是一种活生生的、积极能动的力量,精神的辩证运动也就是“概念的内在发展”。精神由于自身包含着内在矛盾,从而不断自我否定向前发展,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经历三个阶段: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绝对精神自我发展也就是它的自我认识过程。在黑格尔著作中,广义说,绝对精神与绝对观念有时通用,狭义说,绝对精神仅只精神阶段中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统一,是精神最后返回到它自身作为精神的存在。

17.理性的狡计(黑格尔)

这是黑格尔在精神哲学中提出的,认为理性借人们的现实需要实现自己。换言之,就个人行动而言,利益是它的直接动力,而这些背后隐藏着理性的目的。精神观念通过利益观念决定认定行为,这里,黑格尔看到了个人行为背后的历史动因,以唯心主义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他的历史哲学看似提高了个人的历史作用,实际上将个人降低为理性实现自身的手段,因而受到许多批评。

18.市民社会(黑格尔)

在黑格尔哲学中,指精神哲学中客观精神的第三阶段,伦理的三个部分(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的第三部分,主要指资本主义社会。黑格尔认为家庭是直接的或自然的伦理精神,有直接的自然的普遍性,在其分裂为特殊的单个人时,即发展到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独立的单个人的联合,是一种相对的全体,表现在需要的体系、司法、警察和同业公会的活动中。市民社会分为三个等级:实体性的或直接的等级,指农民阶级,依赖于自然界;反思的或形式的等级,指产业阶级,包含手工业等级、工业等级和商业等级,反思即理智的能力,认为它倾向于自由的经营活动;普遍等级,是以普遍利益为其职业,指公职官员。由于同业公会的形式,市民社会即转入国家。

19.实体即主体

黑格尔总结近代关于实体的学说和关于意识理论的发展,提出了“不仅把真实的东西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应该理解和表述为主体”的原则。黑格尔认为实体是绝对精神的实现自身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实体自身就蕴含着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它可以展开自身而成为现实。换言之,由于实体自身就具有能动性,所以它自己否定自己而成为发展出来的现实。因此只有当我们把实体同时理解为主体,理解为自己展开自己运动的时候,才能说明它的现实性。由于实体就是主体,其自身就具有能动性,因而实体的运动过程乃是它的自我运动,世界就是它的外化和展开。

20.纯概念

即康德所讲的“范畴”。康德认为范畴不是来自感性对象,不是对感性对象之间内在联系的反映,不包括任何经验成分,因此成为“纯概念”。

21.理论活动(黑格尔)

在黑格尔哲学中,指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一个方面:认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接受了存在着的世界,使进入自身内,进入主观表象思辨内,从而扬弃了理念的片面性,并把这种真实有效的客观性当作它的内容,借以充实它自身的抽象确定性。

22.实践活动(黑格尔)

在黑格尔哲学中指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后一个方面:认识过程扬弃了客观世界的片面性,反过来又将客观世界仅当作一个假象、一堆偶然,并且凭借主观的内在本性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