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轻易置信”——为何要进行批判性思维?如何认识主观与客观?

批判性思维的终极目标在于形成正确的结论、做出明智的决定。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就是用理性的标准来评估我们(或者他人)的思维。得出结论的时候也就是形成信念的时候,信念由断言来表达。

“别轻易置信”

“别轻易置信”就是在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轻易相信别人的观点,轻易由情感主宰自己的思想,轻易听信于不称职的权威或者一知半解的臆断。通常,当我们得心应手地思考或行动时,我们并不是在进行批判性思考,而是一种常见思维:它让我们形成看法、进行判断、做出决定、制订计划、形成结论、提出假设等,这种思维常会让我们成为谬误和偏见的牺牲品。为此,我们需要批判性思维:它批判前一种思维,让前述思考过程及推理接受理性评估。理性评估就是要考量自己(或者他人)的思维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好的标准。依据逻辑和判断力来评估既已发生的思维就是批判性思维。

为何要进行批判性思维?如何认识主观与客观?

批判性思维的终极目标在于形成正确的结论、做出明智的决定。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就是用理性的标准来评估我们(或者他人)的思维。得出结论的时候也就是形成信念的时候,信念由断言来表达。信念和断言是命题,它们被表达为或真或假的陈述句。断言主要由客观断言(objective claim)和主观断言(subjective claim)两种。客观断言并非都是客观的,它的真或假不取决于思考者的观点。主观断言指不具备前述特征的断言,这取决于你怎么想。你怎么想作出断言就是观点,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所有的观点并不都是主观的,因为有的观点的真假并不取决于观点持有者的个人看法,那么关于事实的观点和客观的观点呢?同样:其真假不取决于主体怎么想。这类似于不同文化主体的人对真理或证据标准看法若不一致,那就是文化弄错了,相对主义(relativism)就是这样一种观念,即真理与特定文化的标准有关。道德主观主义(moral subjectivism)即指道德观念是主观的,哈姆雷特的一句名言“世事本无好坏,皆因思想使然”即是道德主观主义的真谛。这有点类似于王阳明的心学: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格物是论题吗? 论题是问题吗?

论题(issue)指的就是问题。论题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不知道一个论题到底指的是什么,就无从评价支持或反驳该论题的论证,对于进一步解决关于该论题的争议就会束手无策。我们并没有说只有那些能通过科学测试或实验的方法去解决的论题才值得考量,道德论题就无法通过科学的手段去解决。

你是擅长推理的人吗?论证是什么?

当你作出断言时,就需要从正反两方面权衡论证。论证(argument)是为接受一个断言给出理由。为另一个断言提供理由的陈述是前提(premise),被前提支持或证明的断言就是论证的结论(conclusion),论证由前提和结论组成。当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时,就是批判性思维的根本。

影响我们清晰思考的心理因素是什么呢?干扰我们认知的因素有哪些呢?

影响我们清晰思考的心理因素是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潜意识特征有时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影响人们的心智过程。信念的形成过程总会掺杂一些难以察觉的人类固有的心理因素。心理学家把这些时常难以预见的心理因素称作认知偏差。认知偏差扭曲着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干扰我们清晰、精确、客观思考的能力。清明节是寄托对故人哀思的节日,儿女看重清明的仪式,本无可厚非,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对生的父或母不闻不问,这是认知偏差起了巨大作用,认为逝者已为神,活着的是人,我们应该敬畏神,因为神能保佑我们平安、健康而人却做不到。这不是好的推理。通过结论的可信度来判断一个推论的正确与否被称作信念偏差(belief bias)。与此密切相关的认知偏见是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这是指对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给予更多权重的倾向。人们认为自己对问题所持的立场就是正确的一面。批判性思维意味着我们要对支持自己观点的论证特别警醒。有些认知偏差会掺杂着启发(heuristics),也就是我们下意识锁定某些情况来预测事件的可能性。可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s),人们无意识地依据刚提及的事件的频率来判断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这种可得性启发是很容易发生的,跟错误共识效应(false consensus effect)有关,错误共识效应指人们默认自己和周围人的观点、与整个社会的观点一致的倾向。另一扭曲的认知的是从众效应(bandwagon effect),它指人们下意识地让自己的想法向大多数人的想法靠拢的倾向。从众效应是我们认知扭曲背后威力最强的罪魁祸首之一。另外还有:消极偏见(negativity bias)——人们在评估时,相较于积极信息更看重消极信息的倾向——使然。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是经济学中消极偏见。还有圈内偏见(in-group bias)、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服从权威(obedience to authority)、过度自信效应(overconfidence effect)、高于平均水平的错觉(better-than –average illusion)。

归根溯源,批判性思维寻求的是什么?

是“真”和“知识”,何为“真”?通常,任何可以称作信念或者断言的陈述,不是真的就是假的。这就是“真”的,呵呵,命题的真、假特征是客观的,它不因人们对命题所持的态度而改变。“知识”就是如果你相信某事为真,并排除合理怀疑地证明了它的真,而且没有理由认为你是错的,那就可以断言——你知道。

来源:岱下英语 微信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