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大语文”趋势下,“硬背”难得高分,其他出题规律值得了解

对于提升语文学科的地位,家长们也没必要产生不解。其实学好语文的意义,可不仅在于应试。包括很多成绩一般的同学,也会在课文中找到兴趣和精神上的寄托。

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概是教育的一个终极目标。不过从当前的现实角度看,考试依然是对同学们最为关键的评价体系,也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发展方向。

所以不管课余时间如何发展兴趣爱好,分数始终是家长们最关心的话题。而考试的方向和命题规律,也会引导着考生的学习侧重点。本文就来谈谈关于语文科目的趋势。

中小学迎来“大语文”趋势,跟原来相比有新特点,诗词量也增加了

虽然说知识万变不离其宗,但把握新的学习规律,了解考查标准和趋势,可以让同学们付出的努力实现更好的收获。语文在很多学生和家长眼里,算是比较容易得分的。

所以这门科目也曾一度被不少考生“冷落”,连补习班里的语文老师数量也明显不及英语和数学多,通过这个现象就能看出语文受重视程度。

不过,随着对语文教学的进一步重视,这科的地位也在上升。中小学教育中,提出了“大语文”的概念,会在日常教学及中高考中逐步体现。

“大语文”跟原来的教学模式相比,有新的特点。它是从固有的“语言学习”,发展为“文学和文化”的培养,而且还可能与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识有交织。

也就是说,只是会遣词造句、提炼段落大意等相对基础的学习能力,可能不够了。其实相关的改变已经在默默进行,部分省份也已使用改版教材。

可以发现,诗词歌赋、文言文的内容明显增加,而且不少是需要背诵的。但是把古文背熟,也不一定就代表学生能得高分,我们还要了解其他的考核规律。

“大语文”模式下,“硬背”很难得高分,其他出题规律值得了解

有的人会把“大语文”简单地理解成诗词的增加,如果只要多背诵古诗文就能拿分,这对学生们其实不算很吃力。但更难的是,“大语文”并非靠“硬背”就能实现高分。

相反,考试在引导学生们不要死记硬背,而是真正达到理解和运用的层面;并且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操和人文情怀。这种能力如何在考试中体现呢?

我们需要知道其他的考查规律,或许能总结出更好的学习方向。首先是表达能力,未来可能在考试中更多地出现这项能力的考查。

例如,给出一个主题,让考生写出能描述相关场面或心情的诗句。这样的出题模式,既考核了学生对诗词的积累,也实现了“应用价值”,改善语言贫乏的问题。

其次是知识面和见识的广度,学生们不能再“两耳不闻窗外事”。想要在语文考试里拿更多分,要重视对视野的拓宽和时事的了解。

例如去年高考时,好几个省份的主观题或者作文素材里,就提到了热播电视剧《觉醒时代》。知道的同学可能很快理解考题想考查的重点,一点没听过的学生只能看着有限的文字来发挥。

再次,是学生们独立思考、提高格局的水平。其实考试的趋势一直在向“增加灵活题型”方面发展,但“大语文”之下也有不同的特点。

“格局”成为中高考里的一个考查趋势,不管是诗词、文言文还是现代汉语的题目,都可能通过素材来提问考生对某种现象的认知。答题时上升到一个高度,并有自己的见解更易得分。

学好语文的价值,不仅在于应试,这门学科也能滋养学生的心灵

“大语文”的理念将这门学科的培养方向,从固有的字词句,变为文化熏陶。虽然出题的风格可能稍作变化,但只要认真学习并注意以上提及的事项,考生不会有太大问题。

对于提升语文学科的地位,家长们也没必要产生不解。其实学好语文的意义,可不仅在于应试。包括很多成绩一般的同学,也会在课文中找到兴趣和精神上的寄托。

它是众多科目里,为数不多的能“滋养心灵”的一科,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同学们也在无形中了解着不同的世界和价值观。

所以,尽量学好语文并不是一些家长所认为的“浪费时间”。特别是学生的成长后期,甚至是毕业以后,或许会忘记数学公式,但很难忘记课文里的人物。

志愿规划一点通 微信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