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课本之外称得上千古名篇的古文?——庾信《枯树赋》《哀江南赋》

庾信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可以说,他的作品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一个充满着血泪、愤怒和仇恨的时代。文明读他晚年的作品,往往都能感受到字里行间充满着的无奈、悲苦、凄凉或者愤恨。

《枯树赋》

在《朝野佥载》中,有一段记载:

梁庾信从南朝初至北方,文士多轻之,信将《枯树赋》以示之,于后无敢言者。

这段记载是不是真的暂且不说,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时能和庾信稍微一较高下的,大概只有同样是羁留北方的王褒。

这篇赋借殷仲文「见庭槐而叹」起笔,极写树木蔚然茂盛,由此而衰,最终归到「羁旅无归」的感伤: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第一次接触这句话,是初中教科书上刘庶凝的《<还乡梦>自序》,其中有一句化用了这句:

古语说,狐死首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

然后在课文的注释中,就提到了原句,当时就感觉写得真好。以枯树自比,寄乡关之思于枯树之景,悲切之情尽在其中。

01.侯景之乱

提到庾信,我们第一反应肯定能想到杜甫那句诗: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杜甫有一首著名的《古柏行》,和《枯树赋》的路子很像,都是以树喻人,寄慨遥深,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了。

另外我们熟知的庾信作品,应该还有他那篇有「赋史」之称的《哀江南赋》:

……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哀江南赋>序》节选

《哀江南赋》
《哀江南赋》

在正文里,庾信也回顾了自己北迁的遭遇:

洎余身而七叶,又遭时而北迁。提挈老幼,关河累年。死生契阔,不可问天。况复零落将尽,灵光岿然!日穷于纪,岁将复始。逼切危虑,端忧暮齿。

《枯树赋》不像《哀江南赋》那么篇幅宏大,而是单单拎出来羁留北方期间的经历感怀身世,写得尤为凄婉悲怆。

这段历史对于庾信而言,可以说是刻骨铭心,这里就不得不提著名的「侯景之乱」。

侯景本来是东魏叛将,被梁武帝萧衍收留,但是梁朝与东魏达成了友好协议,这让他十分不满,于是,在公元 548 年以清君侧为名义起兵叛乱,从寿阳(安徽寿县)一直打到建康(江苏南京)。

当时,担任建康令的庾信率兵御敌,但是寡不敌众,建康失陷。

梁武帝被活活饿死,庾信则被迫逃亡江陵,投奔了湘东王萧绎,当时他是荆州刺史,后来的梁元帝。

侯景在 551 年自立为帝。萧绎起兵讨伐,最终收复建康,侯景乘船出逃时被部下杀死,叛乱终于平息。

三年后,投奔了萧绎的庾信奉命出使西魏。

然而,庾信前脚刚到长安,雍州刺史萧詧(昭明太子萧统第三子,还有个二儿子是湘州刺史河东王萧誉,俩人名字很像)就后脚带西魏来了,结果江陵被围,萧绎被杀。

庾信就这样被留在了长安。直到 581 年,六十九岁的庾信老死北方,未得南归。

在羁留北方期间,西魏对他还不错。工作上,后来升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生活上深受皇帝公卿们的尊重,被尊为文坛宗师。

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都是爱好文学的文艺青年,和庾信关系很好;

赵王宇文招、滕王宇文逌等更是与庾信诚挚交往,如同布衣之交

另外,北周公卿的墓碑墓志大多出自庾信手笔。

02.赋文感怀

文人嘛,知识分子的风骨多少还是要有的,内心自然是细腻而敏感的。一方面思念故国乡土,另一方面又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

于是,就有了这篇《枯树赋》:

褚遂良书法作品《枯树赋》

殷仲文风流儒雅,海内知名。世异时移,出为东阳太守。常忽忽不乐,顾庭槐而叹曰:「此树婆娑,生意尽矣!」。

殷仲文是魏晋风流尾声期的人物,有才有颜,但是 「性甚贪吝,多纳贿赂,家累千金,常若不足」,贪财吝啬的主儿。曾经担任会稽王司马道子的骠骑参军。

他老婆是桓玄的姐姐,因为桓玄与朝廷有矛盾而被离间,降为新安太守。402 年,桓玄占据京师建康,殷仲文弃郡投靠桓玄,深受宠信。次年,桓玄要篡位,殷仲文任侍中兼任左卫将军。

然而,桓玄兵败被杀,晋安帝司马德宗复位。殷仲文上表为自己辩解请辞,晋安帝没答应,安排他去做东阳太守。没一年就因谋反而被处死。

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根柢盘魄,山崖表里。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开花建始之殿,落实睢阳之园。声含嶰谷,曲抱《云门》。将雏集凤,比翼巢鸳。临风亭而唳鹤,对月峡而吟猿。乃有拳曲拥肿,盘坳反覆。熊彪顾盼,鱼龙起伏。节竖山连,文横水蹙。匠石惊视,公输眩目。雕镌始就,剞劂仍加。平鳞铲甲,落角摧牙。重重碎锦,片片真花。纷披草树,散乱烟霞。

这一段其实是庾信的早年身世。

松、梓、桂、桐这些都是有美好寓意的树木,对应的是他没有步入仕途时候;到了山河徙植,就可以理解为自己出仕了。

尤其是「开花建始之殿,落实睢阳之园」以及后面的几句,转而写宫廷树木,暗指在南京吟诗作赋的生活。直到引出「匠石」「公输」,可以理解为当时深受梁简文帝、元帝的知遇之恩,把他雕刻为「散乱烟霞」的栋梁之材。

若夫松子、古度、平仲、君迁,森梢百顷,槎枿千年。秦则大夫受职,汉则将军坐焉。莫不苔埋菌压,鸟剥虫穿。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于风烟。东海有白木之庙,西河有枯桑之社,北陆以杨叶为关,南陵以梅根作冶。小山则丛桂留人,扶风则长松系马。岂独城临细柳之上,塞落桃林之下。

先写一些野外的树木,天南海北、各种品类,不管多么茂盛、多么风光,最终都免不了「苔埋菌压,鸟剥虫穿,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于风烟」的命运。

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别。拔本垂泪,伤根沥血。火入空心,膏流断节。横洞口而敧卧,顿山腰而半折,文斜者百围冰碎,理正者千寻瓦裂。载瘿衔瘤,藏穿抱穴,木魅睒睗,山精妖孽。况复风云不感,羁旅无归。未能采葛,还成食薇。沉沦穷巷,芜没荆扉;既伤摇落,弥嗟变衰。

到了这里,开始放大招了:「拔本垂泪,伤根沥血。火入空心,膏流断节」,悲怆凄凉,力透纸背。然而自身的处境又进退两难,羁旅无归:

回也回不去,死又死不得,虽然身在长安的华筵之场,结识的也都是帝胄名门,但终究只是客居而已。叶落归根的凄苦只有自己明白。

《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斯之谓矣。乃歌曰:「建章三月火,黄河万里槎。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我记得当年的教科书上注解的是「昔年移柳」,而不是「昔年种柳」。另外,「木叶落,长年悲」这句说的是晋文公:

文公弃荏席,后霉黑,咎犯辞归。故桑叶落而长年悲也。

是说晋文公抛弃旧垫席,怠慢那些跟随他流亡过的人,咎犯见了便辞官隐退,所以桑叶凋落会引发那些长者悲叹时光的流逝。

咎犯是晋文公的首席谋士,之前力劝重耳出逃。流亡的十九年间,他贴身保护重耳,回国后又帮助晋文公成为霸主。

03.集大成者

在中国文学史上,庾信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

可以说,他的作品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一个充满着血泪、愤怒和仇恨的时代。文明读他晚年的作品,往往都能感受到字里行间充满着的无奈、悲苦、凄凉或者愤恨。

说了那么多《枯树赋》,对于庾信的文章,比较主流的一种说法是,「《哀江南赋》位冠,《小园赋》为亚」。

对此,我们不妨这样理解:

《枯树赋》更倾向于个人情感的抒发,没有突出上升到某种宏大或者普遍的主题上来,就像日记一样记录自己的心情;

《哀江南赋》就不一样了,「不名为赋,当视之为亡国大夫之血泪」:

从哀叹自己个人身世到伤悼南朝梁灭亡,侯景之乱、江陵之祸,成败之事、兴亡之因,把整个历史纳入自己的情感中却又克制隐忍而不是徒发伤感,以一种史诗化的规模和气魄表达对故国和百姓遭受劫乱的哀伤。这个是有普遍意义的。

同样是小赋的《小园赋》,用的却是汉代大赋的铺陈之法,用典、辞藻都十分考究,不露斧凿痕,且浑然天成,很有南朝赋文的特点:

从自己出发,转向小园,移情入景,物我一体,循序渐进,发为哀怨之辞。最终的归结点就是,荆轲有寒水之悲,苏武有秋风之别;关山则风月凄怆,陇水则肝肠断绝……都没有比让老百姓过安稳日子更令人欣慰。

《枯树赋》和《哀江南赋》《小园赋》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大致可以理解为是主题作文和个人日记的区别。

作者:读药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