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求茂才异等诏》诏书仅68字,为何被称为千年典范?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随着卫青、霍去病等人的逝去,汉武帝刘彻深刻意识到“名臣文武欲尽”,能辅佐他运筹帷幄、决战疆场的各类人才空前匮乏,因而急切地发布了《求茂才异等诏》。

插画:林蓉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随着卫青、霍去病等人的逝去,汉武帝刘彻深刻意识到“名臣文武欲尽”,能辅佐他运筹帷幄、决战疆场的各类人才空前匮乏,因而急切地发布了《求茂才异等诏》: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这道诏书充分展示了汉武帝的胸襟和气势。600多年后,选文严苛的《昭明文选》,只收录了两篇“诏”类作品,此篇便是其一。

《求茂才异等诏》的鲜明特点

诏书的大体内容是:要建立卓越的功业,必须依靠卓越的人才。有些马狂奔踢人,却能日行千里;有些人时常被世俗议论讥讽,却属于建功立业的奇才。可能导致翻车的马匹以及放荡不羁的人才,关键在于如何驾驭和使用。现在命令全国各州县地方官,要留心考察推荐官民中有特殊才干,能做将相和出使外国的人。

短短的68个字,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指出征召人才的标准及特质;第二层指出对待卓越人才应取的态度;第三层命令全国上下积极举荐特异人才。三层意思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实为千古诏书之典范。具体而言,以下两点值得特别重视:

自铸雄篇,文如其人。诏书开篇起笔不凡,站位之高、气势之大,古今并不多见;接下来对卓异之才的评断也是高屋建瓴,要言不烦;最后发出的指令,水到渠成,具有雷霆万钧之势。

与其他朝代诏书由专门秘书机构撰写不同,西汉前期的几个皇帝谨遵汉高祖刘邦“宜自书,勿使人也”的教诲,诏书均自己撰写,刘彻更是如此。刘彻发布的诏书从遣词造句、篇章结构到思想立意,有着相当的一致性,体现了其雄才大略。

刘彻16岁登基,在位54年,是中国历史上大有作为的皇帝。政治上贯彻削藩政策,解决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策略,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经济上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平抑物价,充实国力,同时治理黄河,移民戍边;军事上出兵匈奴,吞并卫氏朝鲜,进军南越,设置九郡;外交上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文化上创建中央太学和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确立中国封建官学制度。总之,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在位期间,西汉王朝发展到鼎盛阶段。这道诏书整体上与刘彻一生的丰功伟业形成了一种同构关系,真可谓文如其人。

文辞激切,风格奇伟。刘彻的文辞多激切之音,风格恢宏奇伟,这道诏书是其集中体现:

首先,对人才的评判出乎常识;其次,语言极其超拔;再次,各层次之间充满内在张力。

这种风格与文帝、昭帝、元帝等文字温婉谦和、文风和平博大的诏书不同,与高祖语言直白、文风质朴、不润饰、不用典的诏书也不同。刘邦年轻时抱负远大,但征战半生,藐视儒学,不读经书;而刘彻除了与刘邦一样具有追慕古代贤明帝王、期冀名垂青史的理想之外,还好读书,喜文艺,善作诗文,于是苏秦纵横之气与儒家典雅之气交错浸润于文字之中。

《求茂才异等诏》的启示意义

治国理政,首重人才。汉武帝即位之后第一次颁布诏书,即要求大臣举荐贤良方正极谏之士。在他一生发布的诏书中,也有多道是关于人才征集和培养的,可见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事实上,汉武帝建立的丰功伟业,主要得益于他的用人风范和气度,这就是用“非常之人”,建“非常之功”。正是这一用人理念,使得汉武帝时代人才辈出。

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有:董仲舒、公孙弘、汲黯、韩安国、赵禹、司马相如、桑弘羊、张骞、苏武、卫青、霍去病、霍光、严助、朱买臣、金日磾等。这些人才中,卫青、霍去病是从奴仆和奴仆的后代中选拔出来的;公孙弘、朱买臣是从贫苦平民中选拔上来的;赵禹则出身小吏;此外,一些贤才还是外族人,比如金日磾原是匈奴俘虏,后在宫中养马为奴,却与霍光、上官桀一道被选为托孤重臣,令人惊叹不已。

这启示我们尤其是领导者,必须认识到人才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为此需要做到:

第一,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第二,尊重人才,礼遇人才;第三,德才兼备,唯才是举;第四,包容缺点,善于驾驭。

总之,领导者既要遴选人才,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慎重对待人才的缺点以及出现的各种议论,否则就会埋没人才、贻误事业。

公文属“格式文本”,亦宜兼顾“生动可读”。作为实用性文体,公文要求形式规范、严谨,文字朴实庄重,不带“私人”色彩。尤其是在机关工作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各种公文均有专门秘书机构或人员撰写。专门化分工有利有弊,利在责任明确、工作规范;弊则在很多情况下公文变成了一种极端形式化、机械化的文章,不忍读、难卒读。

这启示我们,公文虽属“公”,但在保证规范要求的情况下,不妨体现“私人”风格,增强可读性。汉武帝具有个性风格的诏书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作者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