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四大学习法:费曼、西蒙、SQ3R阅读法、思维导图

理论出自历史上唯一一位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家的管理学家西蒙,原话是“对于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6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

一、费曼学习法 Feynman Technique

该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先将所学通过复述的方式以验证学习的吸收度、判断不够充分的环节、反思和优化理解力,再通过自己理解和方式复述以强化吸收和巩固所学。”

步骤拆解后:

  1. 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初学某个知识(初学)
  2. 按所学为准尝试复述主要内容(复述)
  3. 针对卡壳部分做温习、反思、总结(复盘)
  4. 实现复述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复述(内化)

通过上述步骤,很多学生都遇到过的“一看全会,看完全忘”的学习吸收度问题将得到极大程度的改善!再换个角度来看,以上这些步骤实际上便是“输入→输出→查缺→补漏→巩固”的过程。

管你学神还学霸,只“输入”不“输出”的基本只能是“输呆子”( ̄△ ̄;)。

各位请多给自己敲敲警钟“我不要我以为,我要我确定!”

实际上费曼学习法的核心与下图所揭示的原理是高度一致的

引自:https://www.jianshu.com/p/5ea78e804454

二、西蒙学习法 Simon Learning Method

该理论出自历史上唯一一位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家的管理学家西蒙,原话是“对于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6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

本质上来说,该学习法的核心是“聚焦+专注+坚持“;战略定位学角度来说,这叫“定位+逐个击破”,找到最恰当的点,聚集兵力,全力拿下,步步为营典型的例子包括“水滴石穿”、“持续加热将水煮沸”、“浸泡式环境快速提高外语能力”。

要注意,可千万不要被这句学习法中所提到的“6个月”、“只要下功夫”这样的字眼所迷惑了,就像前些年风靡一时的“一万小时理论”一样,若是缺了刻意练习,一切都是空谈。

实际上在《刻意练习》开头部分所展示的事例背后的本质就与西蒙学习法异曲同工:

实验1:

作者埃里克森选取了一个大学生叫史蒂夫作为实验对象来训练他的记忆力。随机念出一段数字,让他进行记忆。最开始史蒂夫的记忆极限是8-9个数字,到第16次练习时,他能稳定地记住20个数字了。练习了一百多次以后,他的记录达到了40个数字。二百次练习后,他练就了记住82个数字的能力。82的随机数字,以每一秒1个的速度念出来,一次性记住!想象一下!

实验2:

另一组实验从8个不同地区各选1名普通大学生作为志愿者,通过每周一小的训练帮助这8位学生练习记忆能力,经过2年的训练,这8位大学生志愿者中的每一名都成功练就了一遍记下所听到的82位随机数字的能力。此后,通过类似的记忆方法和训练,研究者们还曾经帮助过一位12岁的孩子实现了掌握一遍记住300位数字的能力。

批注:

以上2组实验让我联想起电视节目《最强大脑》中的那些记忆力“天才”,而事实上,他们中的大部分先天上可能只是普通人而已,通过后天强化的刻意练习才成为了同为普通人眼中的“天才”。

三、SQ3R阅读法

SQ3R 学习法由美国The University of Iowa的Francis P. Robinson在1946年出版的“ 有效研究 ”(Effective Study)中提出,由方法中五个阶段(Survey,Question,Read,Recite,Review)的五个英语单词的首字母命名,中文对照分别是:预览、提问、阅读、复述、复习”五个学习阶段。

第一步 Survey 预览

预览不是是漫无目的地随手翻翻,而是带有明确目的地整体把握一下全文/全书的主要内容和主要逻辑脉络。如果面对一篇长文,则通过摘要、前言、大小标题、图表(理解起来比文字更快)、部分锻炼的观点句、高亮加粗部分等下手;如果面对的是书籍,那么前言、目录里的各章节纲要,则是重点入手部分,整体预览时间控制在差不多5分钟左右为宜。

在此总览全局之基础上,带着“结构”去后续内容中寻找细节和答案,有助于整体阅读的消化吸收。好比脑中带着一副活地图去游乐场或景点,自然更游刃有余,更能收获极致的体验~

第二步 Question 提问

这一步建议学习者在阅读正文之前通过简化版的Survey(预览)对每个章节/模块做初步的自问自答(预览),“这一节主要讲了什么?”、“这里作者重点想表达哪类观点?”、“我对其的理解存在哪些困惑?”、“对此部分的知识和观点我有什么深度的理解?”通过这样的自问自答实际上是第一步Survey的缩小版,总览整个小章节/模块的基本结构和核心思想。

第三步 Reading 阅读

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开始深度一些的阅读,相当于在之前大脑里已经搭好的框架(主要由论点注册的框架)基础上丰富其各个部分的论据/细节,阅读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通过这些举例、图表、故事、论证逻辑等深化我们对论点的吸收和理解。

第四步 Recite 复述

有些文章里将其翻译为“背诵”,这样的翻法让我想起了自己当年接受九年级义务教育过程中的景象,背课文、默写、单词听写等确实时长出现在学习生活中,而“复述”这个概念,似乎从未被老师们提及,回头想想真是让人感到很神奇。

以我的理解,在英文里,recite有两种意思,一种是背诵,一种是复述(如下),而在中文里大部分人直接将其合并或者不知何故忽略了第二种,基本只提“背诵”。

  1. V-T When someone recites a poem or other piece of writing, they say it aloud after they have learned it. 出声背诵
  2. V-T If you recite something such as a list, you say it aloud. 说出; 口头列举

“复述”和“背诵”的显著差异就是“条条框框”的多少,以“复述”为导向,那么只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沿着逻辑链扩展和填充即可完成,这一定是比“一直不能落一直不错”的“背诵”来的简单的。而反观“背诵”,虽然也建议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但更多地其实还是在强调“记忆”而非理解。再来看:

  • 复述=理解+按逻辑展开陈述
  • 背诵=理解+以只字不差的背诵为导向的大量重复阅读+按逻辑但以重复

很显然,背诵的工作量是大于复述的,但很遗憾的是,这多出来的工作量很多情况下“投入产出比”是很有限的。我相信很多学生在阅读时是不会以背诵为目的去学习的,但一定要特别注意这里的recite要求我们做的就是 1. 先理解透彻,2. 再基于理解去陈述!这一步其实和费曼学习法里的第二步“复述”是不谋而合的。

在“复述”的技巧上,一般强调以多维度复合型记忆为主,比如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出声的读、划重点、记笔记、贴便签、做思维导图等形式加深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和思考,并搭建便于基于逻辑来复述的逻辑框架。

第五步 Review 复习

“温故而知新“是众所周知的学习要义之一,但脱离了“高质量的学习过程”,即便是有心“复习”也必然是事倍功半。

回顾SQ3R阅读学习法里的前4步——1.Survey 预览 2.Question 提问 3.Reading 阅读 4.Recite 复述,通过如此体系化的学习程序建立的基础,这第五步的复习也将如鱼得水,结合“笔记”、“便签纸”、“复述”、“脑图”及其带给我们的“被强化的记忆”和“框架性知识体系”,我们的复习过程可以实现“精准打击”,针对框架中早已成熟于胸的部分可以快速略过,而对于略存生疏的部分亦可以迅速定位切入,对症下药!

四、思维导图法

从流派上来说,思维导图领域存在Mind Map和Thinking Maps两大分支,但对学习者来说,去研究其异同的实践意义有限,我们只需知道「思维导图法」的核心在于在联想和拆分的思维,在于归纳和演绎的逻辑过程即可。

我在一图(如下)中有展示过我们左右脑在协作分工和能力优势上的差异——人的左脑主要从事文字、逻辑、推理等逻辑思维分析式处理,而右脑主要从事图画、情感、音乐、创造等形象思维,许多研究表明右脑的存储量是左脑的100万倍或更多。

大部分传统学习方法调动的是我们的左脑力,而思维导图法强调的正是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我们的思维和知识的“可视化”来助力我们的右脑更多更充分得参与到左脑的学习思考之中,最终实现记忆力、思考效率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再次划重点:

思维导图法一点都不深奥,其实质在于“归纳和演绎”,具体来说就是将所学进行概括性的梳理,外加批判性的思考。

特别是对于一些需要深度学习的知识型阅读,笔者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使用思维导图法来强化学习收效(如下图)。

实质上,某种程度上来所,思维导图法的底层思想上与「费曼学习法」、「西蒙学习法」、「SQ3R」存在许多交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