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关于木棉花诗词赏析

内容大意是:海南人在三月三祭祖,香烟缭绕,纸钱乱飞,祭祀的肉被乌鸦噙吃,看到此,不由得想起家乡,可是远隔万里,都不知道家乡在何方。

枯木图片

《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予携一瓢酒寻诸》

【宋】苏轼

老鸦衔肉纸飞灰,万里家山安在哉。
苍耳林中太白过,鹿门山下德公回。
管宁投老终归去,王式当年本不来。
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

图片


注:

【上巳】:三月初三日,古时以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三月初三多逢巳日。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寒食】: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纪念春秋名臣介子推,后来成为祭祀祖先的节日。

图片

【鹿门山】:在鄂西北襄阳城东南约15公里处,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因汉末名士庞德公、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皮日休相继在此隐居而名闻遐迩,后人谓之"圣山"。

图片

【德公】:庞德公,字尚长,荆州襄阳人,东汉末年名士、隐士。庞德公与当时徐庶、司马徽、诸葛亮、庞统等人交往密切。庞德公曾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被誉为知人。对诸葛亮、庞统等人早年影响较大,并得到诸葛亮的敬重。庞德公最后隐居于鹿门山,采药而终。

图片

【管宁】:(158年-241年),北海郡朱虚县(今山东省安丘、临朐东南)人。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著名隐士。管宁与华歆、邴原并称为"一龙"。与华歆“割席绝交”,汉末天下大乱时,与邴原及王烈等人至辽东避乱。在当地只谈经典而不问世事,并引来大量同是逃避战乱的人,直到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才返回中原,此后曹魏几代帝王数次征召管宁,他都没有应命。著有《氏姓论》。

图片

【王式】:西汉儒士。曾教授昌邑王刘贺,昭帝死后,昌邑王嗣位,旋以淫乱被废。王式下狱当死,后自诉以《诗》305篇为谏,以此免死,后为博士,被博士江公所辱,谢病免归,终子家。

图片

苏轼这篇诗词用典极多,成诗应该绍圣四年(1097年)之后,当时年已62岁的苏轼贬到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然而苏轼生性豁达,不以为意,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该诗主要是描述的苏轼思乡之情。

图片

题目的意思是北方中原大部分地区在寒食节祭祀先人,扫墓祭祖,然而海南人不过寒食节,却在上巳节(三月三)去扫墓,因此苏轼可以不办公,便携酒去山野游玩。

图片

内容大意是:海南人在三月三祭祖,香烟缭绕,纸钱乱飞,祭祀的肉被乌鸦噙吃,看到此,不由得想起家乡,可是远隔万里,都不知道家乡在何方。

图片

想一下古人,李太白潇洒豪放,蔑视权贵,游猎江湖,苍耳林中游玩迷失方向;庞德公推荐英才,自己却在鹿门山中隐居,悠然自得。

图片

管宁坚守道德操守,不参与权贵争斗,避乱辽东,但是书稿签章叶落归根,到年龄大了还是回到故乡;王式满腹才学,本来就不应该出山,结果差点丢失性命,还被人侮辱,最后落寞回家。

图片

想想这些名人雅士,自己真有同感,本来应该辞官回家,结果前因“乌台诗案”遭人陷害,差点被杀,如今又被贬流落蛮夷之地。真怀念家乡呀,在这时候,城南的木棉花应该快落了吧,刺桐花应该开放了吧。

图片

通篇诗文,充满思乡之情,自己有家难归,报国无门,流落荒蛮,看到当地人祭祖,怎么能不让人思念家乡呢?只好借酒浇愁,以慰胸怀。

图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