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政策出台后,家长们喜忧参半,既有缓解压力之感,又有莫名的不安。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定义。
- 应试教育,从字面理解,是为了应对考试所进行的教育,就是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文章纯靠死记硬背,完全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够明白其中的意思。
-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
从两条定义中不难看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并非对立,相比之下素质教育所涵盖的内容更广,更注重全面综合发展,而且包含应试教育。
“双减”政策的推行,可总结为:减轻教育成本,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让教育回到教育当中去。减轻负担不是简单化的“减”,而是要增值提效。
面对素质教育的大环境,家长可能忧心忡忡,如何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成长?每个孩子生来都不一样,我们要留心观察,发掘孩子的潜力,因材施教,把孩子的天赋发展成他们的特长。

其实,在叫停的“课外辅导”政策之下,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想想看如何支持孩子更自由、更幸福、更高效的学习并取得好成效。
其实目前我们应该意识到提升孩子学习兴趣和自驱力,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才是更有意义的事。
我们要知道,儿童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创造力、自驱力、探索力、创新力等综合能力开发是最快最高效的时期。
这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从良好的习惯培养开始。
• 劳动的习惯能帮助孩子确立正确价值观、责任感,提升独立能力;
• 参与家庭生活的习惯有助于孩子公民意识的培养;
• 兴趣爱好的习惯有助于塑造培养健全人格,全面发展,建立自信,积极健康。
……
基础习惯对于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好习惯成就好未来,孩子就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内驱力也会更足。
当然,如果能系统化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专注力、口才能力等等,家长不妨有意识地给孩子尝试这一类的素质教育课程。


最后,在国家“双减”的政策下,我们将越来越重视孩子的素质培养。
家长也要去思考,我们需要的到底是一个会考高分、从应试教育走出来的孩子,还是一个会思考、全面发展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