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委印发《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要加快建成具有首都特色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体系与模式,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市中小学校开设AI通识课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
《方案》指出,市教委还将通过创新培育“京娃”系列智能体、全覆盖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打造一批“助教、助学、助育、助评、助研、助管”应用场景等系列举措,全方位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首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人工智能究竟有多火?
在今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DeepSeek和机器人最近一段时间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从一个方面也说明了中国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效果,今年中国将发布人工智能教育白皮书。
不少高校进行专业扩招,聚焦高精尖领域人才培养。清华大学官宣成立本科通识书院,今年拟增加约150名本科生招生名额,用于培养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也通过扩大招生,助力前沿交叉学科建设,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人工智能+”高频登场,不少代表委员在介绍建议或调研经历之前,总会先聊起人工智能。同时,代表委员们也在“+”之后,补上了“教育”“人才”“安全”“产业”“医疗”等词语,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解码”人工智能。
如何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如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多位专家、校长有话说——
将人工智能融入
教育新标准体系建构中
郭媛媛(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人工智能(AI)时代的教育该何去何从?我认为,要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新标准体系建构中,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型为学习的引导者。
人机协同的时代已经到来,相关部门及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将大模型融入到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到教育新标准体系建构中,积极调整教学模式。对师生来说,进行分级分层的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进步的同时要加强监管和隐私保护,这不仅是学校的事,也是给家长带来的新课题,各方需要进行家校协同方面的探索。要研究孩子在什么阶段需要什么样的人机协同素养,要实现分层教育。在小学阶段,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初步的、体验式的内容;在初中阶段,要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数据分析应用等知识;到高中阶段,学生可以参与一些人机协同的项目实践,让他们渐进式地提升认知能力,健康地拥抱人工智能时代。
推动人工智能教育
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塑造”
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北京市教委发布的《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通过“学用结合”的实践路径,强调以真实问题为起点,以技术应用为手段,以价值创造为目标,形成“认知—实践—反思”的闭环式学习链条,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塑造”,从“课堂实验”转向“真实赋能”,为全国乃至全球贡献了可借鉴的“北京模式”。
一是人工智能教育融合应用,人工智能应用赋能教育;二是融合基础课程改革,推动教学模式创新;三是实施分层分类教育,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四是教学平台集中管理,协同社会力量建设;五是优化智慧教育支撑环境,应用与学习兼具;六是依托科技创新优势,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新场域;七是衔接政策文件,推动产业发展。人工智能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够驾驭技术、赋能社会的“新质人才”。
总之,未来的人才培养将以“学用结合”为核心理念,通过教育体系重构、场景化实践与生态协同,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跃迁。
人工智能技术将引发
对学校和教育价值本源的思考
田俊(北京十一学校党委书记、校长):
在DeepSeek大模型等AI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方案》的推出,详细指导了如何构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六大体系,突出了多层次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建设和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三个关键领域,描绘的教育新图景清晰明确。
作为新质生产要素,人工智能(AI)塑造教育新样态时,知识性的学习会变得更为容易,AI应用于教育也必然会推动对教师的作用、学校和教育价值本源的思考。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既要始终坚持教育面向未来,主动积极拥抱新时代,也要在探索实践中始终保持教育人的视角。
需要注意的是,在人工智能助力和重构教与学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要注重实效,关注真实学习的发生和学生的成长,不断沉淀好的做法和应用场景;二是要保持对人工智能(AI)技术对社会发展影响的敏锐洞察力,见微知著,前瞻性思考AI对学生知识体系、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将人工智能主动融入到对学校课程体系、组织架构、教与学各环节、校园生活的重构中,让学校教育更好面向未来人才培养。此外,伴随着应用探索的深入,关于数据安全、技术伦理和意识形态的风险也应引起重视并进行有效防范。
要用“思维放大镜”
激发师生创意潜能
蔡雷(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
当前,北京市教委发布的《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以系统性思维和创新性举措构建了具有首都特色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体系,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范本。
一是政产学研用协同,构建贯通式育人生态。《方案》的最大亮点在于其“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机制。通过政府统筹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头部企业和中小学资源,共同开发适配不同学段的教学场景与资源。二是场景驱动创新,重塑教学范式。《方案》通过“千校应用、百校创新”的推进机制,构建了多层次应用场景。这些实践印证了AI作为“思维放大镜”的赋能价值——并非替代师生,而是激发创意潜能。三是在基层学校落实方面,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将进行顶层设计,打造“目标导向—主体联动—场景贯通—手段创新”的新型教育生态框架,重点构建“云—室—端”协同的教育新基建,部署DeepSeek教育大脑平台,构建长链条人才培养的新课程体系,构建从经验到数据驱动的教学新流程,构建协同合作的教师发展新体系,构建问题导向、创新驱动的应用新场景。
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