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可能还不知道,上好“劳动课”是孩子获得成功和幸福的关键!

想要保证孩子尽可能地获得幸福,最先保证的应该是心身健康,包括上面提到的各方面的独立,这是最大的基础和基石。然后,我们再尽力去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终身学习和跨学科的意识,以及高效的学习能力,这才是更科学的“成功之路”!

再过几个月,全国的中小学生恐怕要掀起一股“劳动热潮”了!

最近,教育部郑重宣布,要在小学、初中阶段设置独立的“劳动课”,还发布了详细的课程标准。

比如1、2年级要会洗菜、种植物;

3、4年级要会蒸馒头、养家禽;

5、6年级要会做菜、炖汤;

到了初中,就得学会独立做一顿饭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此之外,还有家用电器的使用与维护、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现代服务业劳动 、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劳动教程。

可以说,这次教育部的发文是非常认真、细致了,这一下子冲上了各平台热搜。

对于我这个70后来说,“劳动课”这3个字简直是一波“回忆杀”!

在我们读书那个年代,每个月、甚至每周都有劳动课,去农田里干活,去挑沙担石,跟着老师做各种用具……说是上课,其实大家玩得不亦乐乎,还学了不少手艺,想起来都开心。

所以很多70后,80后网友大呼,这是劳动课的回归!是时候给现在五谷不分、四肢不勤的城市孩子,结结实实地来点劳动教育了!

确实,从教育局和国家层面来看,对劳动课的重视是意义重大的,既有助于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提高劳动和自理能力,也进一步防止孩子因过重的学业、过度的“内卷”形成心身伤害。

国家教育部对劳动课的重视,还有之前对于体育分数比例的提高,都是“双减”政策的进一步延伸,是对素质教育的完善。

但有的网友和父母持有不同意见:

劳动课的初衷听起来很好,但最后会不会流于形式,大多由父母包办、代办?那不是变味了吗?

还有部分父母觉得这个课程没多大必要,“孩子搞好学习就行了,这些事长大后自然就会,现在何必花那么多时间?”“不会做饭可以点外卖,不会洗衣服有洗衣机,为什么非得要求孩子会这些?”

这部分父母很可能特别看重学习成绩,恨不得孩子有更多精力、时间投入到学习中,提高考试成绩。

如果父母这样想的话,恐怕是没能从更深层次看到劳动课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其实,提高孩子的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这只是表面的作用,从科学精神心理学来说,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与孩子建立真正的自信、独立、保持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

而且,劳动课用得好,还可以促进家庭关系、亲子关系,甚至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

为什么这么说呢?

爱劳动的孩子更独立,甚至成绩更好

第一,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必要时可以应急,甚至保命;更重要的是,这是个人独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基础的部分。

听说,上海这一波疫情和超长居家隔离,逼得很多不会做饭、做家务的年轻人纷纷现形:

明明锅碗瓢盆和食材都有,但不会做,只能吃泡面;

切个菜被划伤,炒个菜被烫伤,还不懂得紧急处理伤口……

所以很多生活自理能力平时不一定用得上,但得会;遇到紧急情况就不会慌张、手忙脚乱,这就是老祖宗说的“技多不压身”。

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照顾好自己,并知道自己能做到这一点,这是个人独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经常强调,一个人想要获得真正的幸福或成功,必须做到多方面的独立,包括生活自理、思想、心理、人格和经济的独立,尤其是现代的女性。

而生活自理就是最基础的独立能力,也是最适合从小就开始培养的能力。如果这一步基础没有打好,孩子容易产生依赖心理,主动意识较差,后续的思想、心理、人格和经济等方面,就很可能难以独立。

总而言之,生活自理能力不但在实际上很有必要,在孩子的人格健全和心身健康上,也有必要。

第二,劳动是孩子放松大脑的重要途径,“劳”“学”结合,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很多家长觉得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那就该拿出最大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但他们忽视了一点,狭义上的课本学习属于脑力劳动,也就是大脑皮层长时间地、高度地兴奋,时间长了就容易累,也就是诉说的“用脑过度”,学习效率反而下降。

对于这种情况,最佳的休息方法之一,就是体力劳动,特别是有氧的身体运动,这就包括了我们说的生活劳动,和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

这时大脑皮层得到放松和休息,大脑负责肢体劳动、有氧运动的其它区域得到调动。

如果达到一定强度,或者这个劳动、运动的过程比较开心的话,还能使大脑产生内啡肽和多巴胺,加快身体新陈代谢,血液里携带的氧气量增加,为大脑提供更多血氧,从而驱走疲劳感,为下一次“脑力劳动”做好准备。

所以,适当的劳动其实有助于消除孩子学习上的疲劳,整体上提高学习效率。

更别说那些本来就有一定学习障碍的孩子,比如做作业总是拖拉、分神的,那家长更不能逼孩子一直学习,而应引导孩子劳逸结合,在劳动后情绪比较轻松、愉快时再学习,逐渐消除孩子对于学习的焦虑和抵触。

学会劳动的背后是优秀的个人能力

第三,劳动能力不只是一门生活技能,还提高了孩子的统筹管理能力、时间安排能力,这能让孩子打好基础,获益一生。

我有个朋友,现在自己开公司当老总,她的统筹管理能力比我高了不知多少。我以为这要归功于她曾经出国留学,学到了一套科学的方法。

结果她告诉我,这主要是因为小时候父母把家庭的整理、收纳任务都交给了她,教她把东西分门别类。每当大人需要做什么家务事、拿什么东西,她得马上想到需要怎么做、东西放在哪里,俨然一个小管家,做得好还有奖赏,她乐此不疲。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她说,“我长大后才意识到,我现在很多管理和统筹能力,从那时就开始积累了”。

所以,父母们要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孩子学习家务劳动这件事。很多家务劳动拆开来看很简单,几分钟就学会了,但当涉及多个任务时,还有如何平衡家务、学习、娱乐的时间分配时,就非常考验孩子的统筹管理能力、时间安排能力,还有非常重要的自律能力。

从某个程度上来说,这些能力的重要性不见得比课本知识小,甚至更加重要。

第四,学会定期地参与家务劳动,这是培养孩子家庭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每一个家庭分子,都应该对家庭有所付出,承担一些义务。

很多家长没有这个意识,尤其是跟孩子“隔代亲”的老人家。他们习惯性地为孩子包办一切生活事务,几乎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孩子在家除了学习,其它事务几乎都不用干。

这样的孩子对于“付出”和“责任”很可能是缺乏意识的,他们已经习惯了要什么就有什么,把获得视为理所当然。如果哪一天父母拒绝他们的要求,他们会觉得无法理解,甚至暴怒、打父母。

我们有时候看到新闻里说,孩子因为父母不肯买手机,当众殴打父母。这样的孩子固然应该受到谴责,但从深层次来看,父母也负有很大的教育责任。

男孩子因母亲不答应给自己买手机,而对母亲拳打脚踢,图片来源于网络

趁机改善亲子关系的好机会

第五,孩子在家劳动时,如果家长懂得给予及时的、具体化的肯定,这就是提高孩子的自信、改善亲子关系的大好机会。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多家长苦恼于跟孩子没有共同话题。想聊学习吧,现在孩子学的知识家长可能都不会,又或者一聊孩子就反感;想聊孩子喜欢的动漫、游戏吧,家长更是一窍不通,尬聊。

其实一起做劳动、家务、手工等,就是拉近亲子关系的机会。孩子学习劳动技能时,往往一开始需要家长协助和参与,或者需要家长验收。这时,家长要学会给予孩子及时的、具体化的肯定。

比如孩子第一次炒菜,肯定状况百出,口味也没有大人做的好吃,甚至可能比较难吃。但至少他们做出来了,跨出了第一步,这就值得肯定。

父母一定要当“捧场王”、尽量多吃点,并给孩子鼓励和肯定,也引导孩子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如果想提建议,可以善意、温和地说一句,“如果下次再放点盐就更完美了!”

其实饭菜做得好不好吃,孩子心里很清楚,如果大人直接指出来,他们反而很受打击,产生抵触情绪。此时,他们需要的是及时而具体化的肯定,获得成就感,以后才能更加用心去做,进入良性循环,亲子关系也更加亲密。

第六,劳动课可以帮助孩子更全面地评价自己,积极、理性地面对某些方面的暂时落后。

国家教育部将劳动课作为中小学一门独立课程,除了是想孩子们更均衡发展之外,其实也是多元化评价一名学生的体现。

不一定是语数英、数理化成绩好才是好孩子、好学生,劳动能力强也可以是,体育能力强也可以是。社会上对于一个人的评价从来都是多面的,那么在学校里也应该是。

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他们可能会自卑,但劳动课学得好,得到别人的肯定,这能帮他们获得一些自信;

同样,有的孩子在学科上是尖子生,但“高分低能”,劳动家务和运动都不行,素质不均衡,相信他们也就不容易狂起来。

所以,父母可以借劳动课来引导孩子积极面对竞争这件事。我们不要因为某个方面的暂时落后就对自己全面否定,与其处处与别人比较,不如和过去的自己比较。

孩子现在只会做一道煎鸡蛋,卖相很一般,虽然很可能会在学校举行的“劳动比拼”里败下阵来,但对比起以前啥都不会做,那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如果还想做得更好一些,那就多练习、多总结方法,继续自己跟自己比。

其实很多家长也需要学习积极、理性地面对输赢。为什么很多父母爱包办孩子的手工、劳动作业?一方面是想孩子有更多时间进行学科学习,但也有另一方面的原因:他们怕孩子的作品拿不出手,比不过别人。

希望这部分家长要及时自我反省,和孩子一起树立“积极努力,顺其自然”的心态,坦然面对,不要继续作假,这样下去孩子很容易失去诚信,认为作假是很正常的,这会影响到他们的人格底线和一生。

对于家务劳动的积极意义,大家还可以到上网去搜一个研究,“爱家务的孩子比不爱做家务的孩子,成绩更优秀,更容易获得成功”,相信也会令父母们有所启发。

最后,无论是劳动课被重视,还是体育分数比例增加,还是“双减”政策落地,我希望父母们要深入地看到这背后的意义,利用这次教育改革,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

能保证孩子心身健康地成长,并尽可能幸福地活一辈子的能力和素质,究竟是什么?

过去,很多父母只看到学习成绩、文凭和学历,一味对孩子施压。很多孩子纵使考了名牌大学,但一下子失去了目标,或生活不能自理,或严重缺乏自律能力,最后只能退学,甚至罹患所谓的“空心病”、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疾病。

关于“空心病”的相关文章:为什么很多“学霸”认为人生没有意义?出路在何方?

无数惨痛教训和悲剧告诉我们,这种观念是不合时宜的。

想要保证孩子尽可能地获得幸福,最先保证的应该是心身健康,包括上面提到的各方面的独立,这是最大的基础和基石。然后,我们再尽力去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终身学习和跨学科的意识,以及高效的学习能力,这才是更科学的“成功之路”!

来源:晴日心身医疗 微信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