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报志愿,专业选择至关重要。然而,很多考生家长很少会花时间去了解相关信息,以至于在选择专业时会出现这样一些误区:就业率=专业价值,名校=全科优势等。这9大误区高考选专业时容易陷入,帮助考生家长提前规避,考生家长重要参考!
“就业率高”的专业就是好专业?
填报高考志愿时考虑就业因素是毋庸置疑的,毕竟上大学选专业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为未来就业做准备。然而,将“就业率”作为选专业参考时,不能仅凭其数字高低来判断。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口径较宽泛,无论学生是打算自主创业还是将来做自由职业者,只要离校时向学校提供了一个今后的就业去向,都被视为就业率的统计依据。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许多高校将考研人数也纳入就业率统计范畴,即所谓的“隐性就业”。
因此,高校统计的就业人数涵盖实际就业、考研、留学、创业及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数字难以准确反映毕业生实际就业状况,与社会对各类专业就业率的认知也存在一定偏差。
此外,考生和家长在参考就业率数据时,还需要注意到:
并非某所高校的就业率高就代表着这所学校所有专业的就业率都高;
并非统计出来某个专业的就业率比较高,就代表这个专业在任何一所学校的就业率都高;
并非某个专业有了高的就业率,就代表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很高。
所以,考生和家长在参考就业率时,可参考目标院校目标专业的近三年就业率情况,及升学就业情况和就业去向,准备继续读研深造的多关注升学率,准备就业的多关注就业去向。
“热门专业”就是好专业?
考生和家长常问:“当下什么专业最热门?”按此思路选专业的考生与家长不在少数。所谓“热门”专业,即家长关注度高、考生报考热情高的专业,如金融、外贸、财会、计算机等,多年来一直备受青睐。
“热门”专业受青睐,缘于考生和家长认为其就业率高、行业环境好、待遇优。然而,在招生中,“热门”专业受热捧更多源于招生计划数。因全国多数院校开设这些专业,招生计划多,报考人数自然众多,显得“热门”。
但这种“热门”专业的大量开设,给四五年后的毕业生带来就业压力——“供过于求,就业撞车”。其招生计划数远超社会市场的人才需求,到就业时,只有部分人能实现“热门就业”。
因此,曾经“热销”的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经济学、工商管理等专业,如今却出现在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名单中,也就不难理解了。
热门专业不等于高就业率,而且热门的专业也并非一成不变,以前师范类专业一直是传统“冷门”,很多人不想当老师,不愿意报考师范类,但随着近年教师待遇的提高加上职业的相对稳定,已经开始有很多考生争相报考师范类专业。
而随着能源战略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提升,以前一直身处“冷宫”的“农林地矿油”也在逐渐升温。
“高薪职业”对应的专业就是好专业?
“前途”与“钱途”兼具,是许多家长为孩子选择专业时的重要标准之一,他们常依据网上的“高薪职业排行榜”,以职业定位来筛选专业。
虽然我们鼓励考生和家长在选专业时考虑职业因素,但需提醒家长,专业与职业并不完全对等,大学所学专业未必决定未来职业。实际就业中,能直接从事与大学专业对口工作的人并不多,专业与职业的关联并非一一对应。
专业与职业联系紧密的多是工科类专业(如土建类、航空航天类)和医学类专业,即便是这些专业,对口率达到40%就已经是非常高了,大部分专业的职业定位是模糊的。
专业名称看起来好的就是好专业?
曾有一考生,因一本批次志愿填报失误,高出一本线30多分却考入沈阳某二本院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第一学期后便退学了。
他物理、数学成绩优异,一心渴望学习计算机专业,未来成为IT精英。尽管学校层次不尽如人意,但能被心仪专业录取,他感到十分幸运。
然而,读了半个学期后,他发现这个“信息与计算科学”并非计算机类专业,而是一个数学类专业,主要学习数学分析、计算方法、概率论等。通俗来说,它与纯数学的区别在于,它研究如何算得更快,注重计算技巧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计算机只是辅助工具,与他想象中的计算机硬件设计、软件开发相去甚远。
面对不满意的大学和不喜欢的专业,他无奈选择退学复读,成为“高四生”。
这位考生就是从专业的字面上想当然地认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习的是计算机相关内容。类似的容易让人望文生义、产生误解的专业还有很多,比如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实际上是由档案馆专业更名发展而来的。
很多新增的时髦专业名称的“全新专业”,其实是以前的专业根据时代需要和自身发展换上了新包装,用“新瓶”装了“旧酒”。考生和家长切不可“以貌取人”,一定要深入了解专业真正学习内容和培养方向。
名牌大学的专业都是好专业?
一些考生家长常有这样的想法:“只要能上名牌大学,读哪个专业都无所谓,名牌大学里所有专业都是好专业。”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名牌大学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并不都是业内水准最高的专业。例如,若立志成为心理学家,选择北师大可能优于就读清华大学。
此外,由于几年前盛行的“并校”热、“改名”风,很多“新”学校相继诞生,其中不乏名校合并了三五所普通高校的情况,自然很多并入的专业实力也就比较一般。
因此,名牌大学的专业并非都是好专业,而有些学校虽然名气不大,但其部分特色专业的实力却不容小觑。比如,武汉理工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同列。
因此,考生和家长不能只盯着“名牌”二字,有名校情结很正常,人人都想优秀,但不能盲从随大流,看名气也要重实际,考生和家长还是要根据自己的综合情况去选定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如果一所学校的综合排名不是很靠前,但其中某一专业非常牛,这样的专业含金量也不低。
“录取分数高”的专业就是好专业?
各专业录取分数有高有低,高校录取分数高的专业通常是所谓的“热门”专业,因为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时大多有“不能浪费分数”的从众心理,认为高分数就要报考高录取分的专业。
例如,考了680分能报最热门的金融类专业,绝不填自己更喜欢的物理学,最好“压线录取”,这样才不吃亏。
这种想法在考生和家长中很常见,但填报高考志愿不是做买卖,不能只讲分数对等,考生还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理想志向。如果对专业不感兴趣,大学期间难以打下扎实基础,再好的专业对人生发展也意义不大。
专业录取分数高低只能反映报考热度,不能作为判断专业好坏的依据。比如,生物工程在很多学校录取分数很高,但因国内缺乏良好的产业环境,毕业生对口工作难找,很多名牌高校该专业的学生最终选择出国深造。
孩子喜欢的专业就是好专业?
如今,家长对高考志愿愈发重视,部分家长在听取专家建议后,对专业选择更为开明,不再盲目追捧“高薪”专业,转而尊重孩子的意愿:“只要孩子喜欢,有兴趣学的,就是好专业!”
然而,孩子喜欢的就一定是好专业吗?有位考生,平日酷爱上网、玩网络游戏,于是他和父母在填报志愿时理所当然地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可到了学校,他却遇到了学习障碍。原来,他高中时数学和物理基础薄弱,导致在计算机专业课上难以跟上进度。
表面浅显的喜欢并不完全等同于有兴趣、能学好,喜欢上网玩游戏并不等于就是爱好计算机科学,更不等于可以当软件专家。
在孩子没有明确的专业兴趣倾向、高考复习时间又紧张的情况下,家长的有效介入和帮助对考生而言是很重要的。
在这所学校是好专业,在其他学校都是好专业?
一个专业若被认定为某校的好专业,通常意味着它是王牌或特色专业,我们常通过“重点学科”或“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来了解高校的优势专业。
相同专业在不同学校差异可能很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专业实力差异。因学校办学历史、师资、教学条件及社会声誉不同,同一专业在不同学校地位和就业情况各异。若专业是学校的王牌学科,哪怕“冷门”,也有市场。这类专业办学历史长、行业认可度高,常有对口单位到校招聘,就业有保障。
二是课程和方向差异。相同专业在不同学校课程和方向可能大相径庭。如“采矿工程”专业,在中国矿业大学(徐州)侧重煤矿开采,在中南大学则侧重有色金属领域。
因此,对照不同学校的相同专业,不仅要看这个专业在专业领域的地位,还要看专业内涵本身,这个专业内涵主要指专业的培养目标、主干课程、就业及研究领域等。
被推荐的专业就是好专业?
多数考生在高考前未了解专业,对专业缺乏概念,有明确意向的少之又少,填报志愿时往往只能听从父母建议。
很多父母对专业的了解方式单一、盲目,主要参考就业率、排行榜及亲朋好友推荐,易陷入“热门”“高薪”“高就业率”即好专业的误区。
选择专业需远见与洞察力,家长易被自身经验尤其是成功经验蒙蔽,过度依赖会限制孩子未来发展。“好专业”随时代变化,推荐的专业未必适合考生。
家长们只有充分了解孩子,明确孩子的优势和长处,方能帮助孩子选择出更适合他的学校和专业。
来源:易度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