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生物学思维模式给我们的启发:
1、混沌以及不可预测性
如果我们把时间尺度从几十年、几百年拉到上亿年、几十亿年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世界是不可预知的,是混沌的。 比如太阳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大家会想,那当然了,地球自西向东转,所以它明天一定会从东边升起。但,万一一颗行星把地球撞成两半呢?撞击成反向运转呢?它就不会啊。 生物学展现的大逻辑就是世界不可预知。你并不知道是否会有一颗行星撞过来。如果没有那颗小行星是不是恐龙依然在横行霸道,真的会有智慧生命吗? 生物进化史展现的是一个生物学的思维模型和世界观。我们整个生命都是从单细胞开始的。连生命的出现都是一个偶然。一直到出现人类,都是个偶然。我们存在无数次机会被毁灭,任何一个意外因素都可能让你成长不起来。 所有的巧合才铸成了今天的我们。 所以,混沌的世界里,唯有坚信概率,坦然面对过程中的失败,不停地扔骰子,在变化中寻找机会,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外部环境的非连续性,都使得精准预测变得不可能。自然界整个发展几十亿年,生物的起起落落,精准预测是不可能的。2、理性
生物学的思维模型给我带来第二大启示就是理性了。 老子说过一句话叫“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是你觉得自己很牛,放到整个生物进化史中,你不过是小小的一叶扁舟,微不足道的存在,而已。 老子想得很清楚。大自然不关心个体,不关心种群,它只用上帝视角制定规则,或者规则就是进化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然而,无数的种群灭绝了,大自然依然生机勃勃。这就是大自然理性的一面。 举个栗子。我们都觉得大熊猫憨态可掬,其实大熊猫之所以憨,是因为它天天吃竹子,吃到最后两腮肿胀,显得很可爱而已。一天10几个小时吃竹子,当然显得很憨了。我们都习惯用情感判断。其实它是能力严重退化了。 如果有一天大熊猫真的灭绝了,我一点也不觉得可惜。所有种群的进化都是以个体和种族的灭绝产生。这是一个理性的过程。所以,千万不要让自己陷入自我的情绪当中。 有一个词叫上帝视角。一个创业者想要创业,首先要用上帝视角看事情。所谓上帝视角,就是将自己深入其中,能敏锐感受内里变化;抽身其外,又能让自己变成一个旁观者,观察很多事情的发生和结果。如果你理解,这是一种新陈代谢,是一种生物学的演化,就会避免很多所谓伤感的情绪。 有了这种心态,自然界的繁盛荣辱,人世间的聚散离合,组织的人员变迁都是进化的过程而已。3.享受过程
从生物角度看,个体最终的命运如何?种群的命运如何?你会遇到一个特别矛盾的逻辑叫——个体死亡为新生带来更好的力量。例如诺基亚的倒下反而让芬兰的无数创业公司蓬勃发展起来。 因为人生的终点就是死亡。《三体》里有一句话,“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也就是不舍本逐末。 所以,要尊重过程。过程的本质是什么呢?简单讲,就是寻找自己的使命感。作为生命体,最后都会消失,但至少他坚持的使命,分享的思想,给这个世界的改变,可以留下来。 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我,提升对世界的认知,去做一些跟别人不一样的事情,做一些对世界有改变的事情。有这个过程,足够了。 3、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生物学思维模型给我带来的另一个重要的启示点是反脆弱。 反脆弱的核心是什么?是指在一个波动的世界里持续受益。 有些事情能从冲击中收益,当暴露在波动性、随机性、混乱和压力、风险和不确定下时,它们反而能茁壮成长和壮大。 尼采有句名言“那些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加坚强” 在大波动中受益,是生物学的终极能力。 遗传与变异,其实就是一头保持稳定,一头在波动中寻找机会;一边是个体死亡,一边是种群进化;一边是环境恶劣,一边是生命更强大。 比如人和恐龙的竞争,当它变成鱼时,有更大的鱼要吃它。它没办法,只好往水边跑。跑了之后,大鱼游不过来了,但没有空气,水很浑浊。只能等着爬上陆地,好不容易生存了,火山又爆发了。我们的祖先必须躲在地下,等出来后,发现恐龙统治了全世界。 此时,我们的祖先身型已经挺大了。但大了后,反而是危害,很容易被恐龙吃掉。所以,就要再变小,方便躲进洞里。但恐龙对人类的整个竞争压力一直很大。由于打不过它,人类只好增加自己的感官系统和大脑的判断系统,让自己跑得更快。
生物学思维,真的开启了我们的上帝视角。
本站内容收集整理于网络,多标有原文出处,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