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家庭教育案例:对孩子的奖惩有讲究

奖励和惩罚都是有巧、有讲究的,如果运用不好,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让我们先通过一个故事来体会奖惩的艺术吧。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奖励和惩罚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它们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但是,奖励和惩罚都是有巧、有讲究的,如果运用不好,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让我们先通过一个故事来体会奖惩的艺术吧。

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

法国家庭教育

一天,孩子放学后,在客厅里玩篮球,打落了书架上的一个花瓶,瓶口排掉一大块。这个瓶子是祖上传下来的古董。孩子慌忙用胶水把碎片粘起来,胆战心惊地放回原位。当天晚上,母亲发现花瓶有些异样,她问孩子:“是不是你打碎了花瓶?”孩子灵机一动说:“一只野猫从窗外跳进来,怎么也赶不走,它在客厅里上蹿下跪,最后碰倒了架子上的花瓶。”母亲很清楚,孩子在撒谎,因为每天上班前,她都会把窗户一扇扇关好下班回来再打开。母亲不动声色地说:“是我疏忽了,没有关好窗户。”就寝前,孩子在床头发现一张便条,母亲让他马上到书房去。看到孩子态忑不安地推门进来,母亲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盒子,把其中一块巧克力递给孩子,说:“这块巧克力奖给你。因为你运用神奇的想象力,杜撰出一只会开窗户的猫,以后你一定可以写出好看的值探小说。接着,她又在孩子手里放了一块巧克力,说:“这块巧克力奖给你。因为你有杰出的修复能力,虽然用的是胶水,但是黏合得几乎完美。不过,这种胶水是用来修复纸质物品的,修复花瓶不仅需要脑度更大的胶水,而且需要更专业的技术。明天我们把花瓶拿到修复师那里,看看他们是怎样使一件工艺品完好如初的。”母亲又拿起第三块巧克力,说:“最后一块巧克力,代表我对你深深的歉意作为母亲,我不应该把花瓶放在容易摔落的地方,尤其是家里有一个酷爱体育的男孩子。希望你没有被砸到或者吓到。”以后,孩子再也没有撒过一次谎,每当他想微谎时,三块巧克力就会浮现在眼前

这是一位多么睿智的母亲呀,她用比惩罚更深刻的奖励起到了让孩子终身受益的教育效果。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在奖惩孩子时,应该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爱为前提。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要以爱孩子为出发点,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家长对他的关心。对孩子进行奖励,要帮助他达成一个又一个目标,收获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对孩子进行惩罚,也要让孩子真正认识到错误并下决心改正错误。这样的奖惩才是理性的、科学的、合理的。当然,爱不是专制,更不是伤害,一切都要从孩子的身心健康出发。

第二,奖惩得当。奖惩要适时,有时要趁热打铁强化感受,有时需冷静处理深思熟虑,有时要当众陈述引发共鸣,有时需私人定制秘密行动。不同的孩子不同的个性,不同的事情不同的性质,家长要综合考虑,抓住恰当的时机,寻找合适的场景,力争让奖惩效果更佳。奖惩要适度,奖励过度会令孩子产生功利思想和依赖心理,滋生虚荣心,惩罚过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挫伤积极性,奖励或惩罚过于随意、轻描淡写又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家长要准确衡量,合理把握尺度。奖惩适度,就是要根据孩子的个性、人格、兴趣和能力的差异,选择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适应其发展需求的奖惩形式。要使奖惩达到适度的目的,家长可以事先与孩子协商,充分了解孩子内心的诉求,制定一个双方都认可的奖惩规则,再依“法”实施,让“执法”过程体现民主性、公正性。奖惩还要适切,像认真学习、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行为表现,其实都是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家长在表扬奖励时,不要任意拔高,而要注意帮助孩子增强责任意识和进取心。而对孩子自身无法控制的或因能力不足造成的非主观性过失,家长须宽容以待,不能因苛求而责难孩子,更不能借惩罚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注:本文选自《人生第一课——南通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读本》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