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的春末,他去看望房琯的坟墓,既感叹于老友的病逝,也为自己在四川不断地漂泊感到伤感。就写下一首诗:
近泪无乾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这首诗哀切伤感,愁思满腹。杜甫在四川漂泊,这次要离开阆州,看到昔日老友新逝,孤坟零落,白云断续,林花飞扬,作者感叹知己难遇,也为朋友的坎坷仕途感到伤心。又要去成都依附朋友,结束漂泊,杜甫此时没有欣喜,反而增出无限伤感。
虽然杜甫为房琯的去世伤感不已,但是杜甫被皇帝降职疏远,确是因为一位朋友。
这是为什么?且听王和尚慢慢道来。
01.房琯出身名门,有宰辅之器
房琯出身名门,是唐朝名相房玄龄的后代,他父亲房融在武则天时期更是高居宰相之位。据《新唐书》记载:房琯年轻时聪明好学,风度翩翩,并且他喜静好隐,曾经跟朋友一起隐居陆浑伊阳山中,十余年不与人交接,一心读书养志,伺机进取。
虽然房琯风度娴雅,擅长辞令,但是在唐玄宗时期并不得意。虽然他的文名渐渐为人所知,在慈溪、宋城、济源等地做县令的时候也勤于民政,兴修水利,除旧布新,缮理廨宇,获得了很高的民望。但是他始终并没获得多大官职,倒是锻炼出善于理财和协调的本领。
柳宗元这样评价房琯:正直慈爱以成于德。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这样评价他:房琯喜宾客,好谈论,多引拔知名之士,而轻鄙庸俗,人多怨之。

房琯的发迹原因颇为有趣。
公元756年,天宝十五载6月,安史之乱愈演愈烈,叛军兵锋直逼长安,唐玄宗见势不好就以“幸蜀”的名义仓皇逃出长安,由于事发紧急,逃跑之时,百官都不知内情。
唐玄宗一行人兵困马乏,就在咸阳休息。唐玄宗问高力士说:“朝臣谁当来,谁不来?”高力士回答说:“张均、张垍兄弟受陛下恩最深,并且张垍是您的女婿,他们俩一定追随皇上。至于房琯则不大可能。房琯少有才名,之前舆论都认为房琯才能堪为宰相,但是陛下并未重用他,并且安禄山曾经举荐过房琯,或因避嫌,他也不敢过于急切追随陛下吧。”唐玄宗却认为不然。
果然,7月,房琯在普安郡追上了唐玄宗的车驾。原来,唐玄宗西行后,房琯得知消息后就联络张均、张垍兄弟连夜追赶唐玄宗。在到达长安城南后,张氏兄弟因为家眷还留在长安城,就不愿再继续前行。房琯无奈,只好独自追赶皇帝。

756年七月,太子李亨北上灵武,与唐玄宗分道扬镳,不久就在群臣的拥戴下自立为帝,是为唐肃宗,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无奈之下,唐玄宗只好派房琯、韦见素与崔涣去灵武朝见新皇帝,同时带有唐玄宗册封李亨为帝的诏书。
房琯见到唐肃宗痛言当时形势,慷慨激昂,鞭辟入里,震动了唐肃宗。当时群氓汹汹,国事艰难,房琯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新朝廷倚重的大臣。房琯也自负其才,以收复京都为己任,不久就上疏自荐,要带领唐军平定叛乱,唐肃宗壮其志,就让他统领军队与安史叛军对抗。
这一下,却惹来了极大的麻烦。

据史书记载:房琯好宾客,喜谈论,而用兵非其所长。唐肃宗命他持节招讨西京,并让他自由选择幕僚。他就选择了两个儒生为副手,这两个儒生虽然学问很好,但是并不懂军事。房琯还劝慰他们说:“叛军虽然兵锋锐利,但是逆天误国,我等举忠义之师,有何可惧?”
于是,房琯率领三路大军进攻长安。但是很快中路和北路大军在咸阳县之陈涛斜被击败,房琯亲自率领的南军也遭遇打败。
陈涛斜之败惨烈无比,杜甫曾有诗记述其事。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四万军队一朝丧尽,大大损伤了唐军的士气。房琯等惊慌不定,奔赴行在,负荆请罪,唐肃宗即位之处,也不好苛责于他。

04.房琯陷入政治旋涡,称病避难
房琯虽然自以为才干优长,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但是对实务却并不擅长。由于他风度翩翩,口才极好,虽然皇帝一时甚为倚重,但是却免不了对手的攻击。
当时北海太守贺兰进明从河南来朝见皇帝,被任命为代理御史大夫。唐肃宗见到贺兰进明就很奇怪,问他“我让房琯授你为正职大夫,怎么变成了代理呢?”贺兰进明说:“由于臣与房琯有嫌隙。”

至此,唐肃宗开始厌恶房琯,渐渐也就疏远了他。
崔圆当时随着唐玄宗去了四川,并在那官拜宰相。后来他也来到扶风来朝见新皇帝唐肃宗。房琯以为崔圆到此必定难获高位,就待他很冷淡。谁知道,崔圆很善于钻营,攀附唐肃宗的亲信大太监李辅国,很快就得到了皇帝的赏识。房琯感到被皇帝疏远,才难施用就称病在家。
05.琴师纳贿,房琯放狂言,被皇帝斥责。
当时国家一团乱麻,正是用人之际,但是房琯为避嫌疑,就称病不朝,对政事也颇为懈怠。每日只在家与一帮朋友喝酒谈笑,大谈佛家因果,道家虚无。房琯最喜欢招纳宾客,每日宾客盈门。房琯又扬言自称“有文武之用,合当国家驱策,冀蒙任遇”,自信之下对皇帝也颇有不满。这样皇帝对他就更为厌恶了。

唐朝边塞诗人高适的一首绝句《别董大》,就是写给董庭兰的。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但是就是此人,给房琯惹来了很大的麻烦。
房琯失爱于唐肃宗就在家闭门养病,每日纵酒谈笑。虽然房琯在官场已经不受欢迎,但是毕竟余威仍在,房琯又极好招揽宾客,故而每日拜访者络绎不绝。有些求官者就趁机伺进,就开始走董庭兰的门路。董庭兰深受房琯喜爱,故而董庭兰就开始收受贿赂,引起官场同僚的嫉恨。不久,房琯被人因此弹劾,他上朝自诉,皇帝大怒,命他回家思过,不可再参与朝事。

就在这时候,杜甫参与营救房琯,也受了连带责任。
06.杜甫上疏营救房琯,被下狱问罪
杜甫与房琯很早就是朋友,他和严武等都属于房琯一党。房琯的风度与胸怀,也让杜甫很是崇拜。
早在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这一年秋天长安连续下了六十多天的雨,禾苗腐烂,民不聊生。唐玄宗很是担忧,当时杨国忠为宰相,他故意拿了很多长势茁壮的禾苗去见皇帝,说“雨虽大,不害稼”。
房琯时任扶风太守,就上疏报告水灾严重。杨国忠害怕诡计败露就指使御史弹劾房琯。这时在长安求官漂泊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还写了《秋雨叹》三首诗来支持房琯。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乾”,这两句以比喻手法指责杨国忠阻塞言路,蒙蔽皇上,陷害忠良。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听闻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就北上朝见新皇帝,经过一番曲折终于在757年只身到凤翔拜见了皇帝。皇帝一看杜甫衣衫褴褛,风尘仆仆,但是也被他的忠君爱国之情感动,就授予他左拾遗的官职。
左拾遗是一个“从八品上”的官职,职务是供奉皇帝,看见皇帝的命令有不便于时、不合于理的,就提出意见,同时还有举荐贤良的责任。
正在此时杜甫看到房琯被皇帝降责,就上疏抗辨,说房琯罪小,不宜免去房琯宰相职务。皇帝大怒,就命令三法司严审杜甫,幸亏有张镐营救,杜甫才幸免于难。即便如此杜甫还上疏说“房琯是故宰相之子,少有大志,才干优长,是一个醇儒,有大臣之体”。并且杜甫坚持认为,房琯有宰相之才,皇帝应该重用。皇帝正在气头上,哪里会在乎小小一个八品官的建议?

07,房琯结局:凄凉死于阆州僧舍
被皇帝疏远的房琯,虽然再未担任中央重要职务,但是名誉职位却不少。虽然在一些地方任职他官声不错,也获得了朝廷的奖励,但是终究郁郁不得志。
据《酉阳杂俎》记载,房琯曾经向一个叫邢和璞的人问身后事,邢和璞说他死亡之地非馆非寺,因吃鱼而得病,见龟兹板而去世。后来,房琯在阆州紫极宫下榻,看到有人在切割龟兹运来的木板,不一会有人邀请他吃鱼肉,房琯才知道邢和璞所说的含义。不久,房琯就病死在此地了。
房琯一生宦海沉浮,但是他始终不能算有治世之才,如果生在太平盛世,他或许会成为一个富贵宰相。但是生于乱世,他的风流态度,疏狂性情却与世不合,虽然有报国的志向,奈何不善实务,终于也未能建立大功。

《全唐诗》收录有房琯诗文一首:,全文如下:
决渠信浩荡,潭岛成江湖。
结宇依回渚,水中信可居。
三伏气不蒸,四达暑自徂。
同人千里驾,邻国五马车。
月出共登舟,风生随所如。
举麾指极浦,欲极更盘纡。
缭绕各殊致,夜尽情有馀。
遭乱意不开,即理还暂祛。
安得长晤语,使我忧更除。
本文开头,杜甫对房琯的思念更多是朋友间的惺惺相惜,杜甫时而狂放,时而倨傲的脾气也略与房琯相似。故而和房琯一样也是在官场混不下去,最终也只有漂泊江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