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如何对待“诗圣”杜甫?传播“负能量”——文坛和大众都不喜欢!

大名鼎鼎的“诗圣”杜甫,在唐代,他的作品很不受人欢迎。

杜甫一生有许多朋友,但是他朋友里在“唐诗”这个领域名气最大的是李白、高适和岑参。

杜甫都曾写诗盛赞过他这三位诗人朋友作品水平高。

作者兰台,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唐朝人不喜欢杜甫的诗词。

是的,在今天大名鼎鼎的“诗圣”杜甫,在唐代,他的作品很不受人欢迎。

杜甫一生有许多朋友,但是他朋友里在“唐诗”这个领域名气最大的是李白、高适和岑参。

杜甫都曾写诗盛赞过他这三位诗人朋友作品水平高。

杜甫认为李白“诗无敌”,称赞岑参的边塞诗“结尾浑厚,气象阔大,把高适的作品评价为“清诗”(唐代以来,诗词最高评价就是“清”)。

然而他这三位大诗人“兄弟”,虽然都对杜甫很好,比如高适曾经在自己都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资助杜甫粮食和钱财;但是他们对“杜诗”却未置一词。

甚至李白还写诗取笑过杜甫“作诗苦”。

杜甫自己写诗也承认在当时大唐文坛,自己 “百年歌自苦,不见有知音。”

西安风景

为什么唐朝人这么不喜欢杜甫的诗呢?

当然不是因为“杜诗”水平差。

一个诗人如果他没有真正的才华,没有真正站得住脚的作品,是不可能上千年一直被后世文人墨客追捧和摩拜的。

唐朝人不喜欢杜甫和他作品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不喜欢“杜诗”批评现实黑暗的特点。

换言之,不喜欢杜甫作品的那些“负能量”。

唐朝人喜欢磅礴大气,喜欢气象恢宏,即使到了晚唐,诗人们还在作品里普遍怀念“开元盛世”。

西安仿唐景点夜景

可是杜甫在天宝末年,就在《兵车行》里批判唐玄宗为了满足自己“开疆拓土”的虚名,让唐朝普通老百姓生活在痛苦和贫困之中: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

可以说,杜甫是唐代诗人里第一个醒悟到唐玄宗“穷兵黩武”,带给唐朝老百姓的并不是荣誉和财富,而是无尽的痛苦和贫困,所以他在这段时间写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要知道这可是后世历史学家统计,人口超过5000万的唐玄宗天宝末年,正是“盛世”的尾巴。可杜甫的作品却无情的揭露了所谓“盛世”,不过是贵族们骄奢淫逸,下层民众却在啼饥号寒。

这样的杜甫,怎么能受唐代主流社会的喜欢呢?

唐人选唐诗,根据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签》记载,唐人选唐诗共有50多种,可惜现在保留下来的只剩十种。而经过学者努力搜集,又增加了三种,分别是初唐许敬宗等撰的《翰林学士集》、崔融编的《珠英集》中唐李康成的《玉台后集》。

在这十三种唐代学者、诗人自己编纂的《唐诗选集》里,李白的诗收录的是最多的,一共88首。

而后世与李白齐名的杜甫有多少首入选呢?只有可怜的七首。

晚唐诗人韦庄像

而且13部唐人选编的唐诗集里,只有唐末韦庄编纂的《又玄集》承认了杜甫“唐朝知名诗人”地位。

即使韦庄收录了杜甫七首诗,也只是收录了《西郊》、《春望》等七首应酬唱和的作品,相比《兵车行》、《三吏》《三别》,这七首诗显然不能代表杜甫最高水平。

韦庄编纂《又玄集》时,大唐荣光早已经散去,唐朝已日薄西山,只要不瞎不聋不傻的人都知道唐朝灭亡就在眼前,一百多年前杜甫诗词里的景象已经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可即便如此,韦庄依然不愿意收录杜甫《兵车行》、《三吏》《三别》这样具有深刻批判现实黑暗的作品。

其实韦庄这种行为并不是个例,在唐代文坛,无视“杜诗”批评现实黑暗的特点,甚至无视杜甫这个传播“负能量”的士人,是常态。

人们不愿意去正视杜甫作品里强烈控诉的社会不公和黑暗,甚至不愿意去知道大唐居然还有这些“黑暗”。

唐代宗大历五年,也就是杜甫去世那一年,杜甫的“粉丝”樊晃当时正担任润州刺史,听到杜甫去世的消息,很悲痛,为了纪念杜甫,他自掏腰包给去世的杜甫出了一部文集,这也是第一部杜甫文集。

成都杜甫草堂

在这部文集序言里,樊晃提到当时的唐代文坛只知道杜甫写的风花雪月的作品,对于杜甫批判现实的,真正有价值的作品,根本没多少人知道。

时方用武,斯文将坠,故不为东人所知。江左词人所传诵者,皆公之戏题剧论耳,曾不知君有大雅之作。——唐·樊晃·《杜工部小集序》

樊晃这番话当然不是个别现象,差不多同时期的唐代文坛著名诗人和诗评家高仲武正雄心勃勃准备编纂一部诗集,这部诗集主要收录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时期到唐代宗时期这25年来唐代文坛著名诗人们的作品。

事实上,这也是杜甫“杜诗”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从760—770年,十年时间,杜甫创作了接近1000首诗歌作品。

可以说,高仲武没有任何理由忽略杜甫。

然而,高仲武编纂的这部收录了130首诗词作品的《中兴间气集》居然没有收录杜甫一首作品,完全“无视”了杜甫。

高仲武为什么“无视”杜甫,高仲武自己在《中兴间气集》序言里说的很清楚,他编的这部诗集主要是要歌颂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唐代宗父子励精图治,终于使得大唐“中兴”的这个“事实”。

唐兴一百七十载,属方隅叛援,戎事纷纭,业文之人,述作中废。粤若肃宗先帝以殷忧启圣,反正中兴,伏惟皇帝以出震继明,保安区宇,《国风》《雅》《颂》,蔚然复兴。所谓文明御时,上以化下者也。某不揆菲陋,辄罄謏闻,博访词林,采察谣俗——唐·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序

所以,高仲武不但“无视”杜甫,还把专门写“粉饰太平,与社会现实相距较远”的赠别酬和、流连光景作品的钱起排在了诗集的第一位。

华山韩愈投书处

事实上唐人对杜甫这种“无视”乃至“不屑”的证据很多,如果当时唐代文坛不是有普遍轻视、鄙视杜甫的风气,韩愈如何为写诗怒斥“群儿愚”?

毕竟从北宋开始,杜甫备受推崇,后世即使有人心里对杜甫不以为然,也不会傻到公开说出来,所以也肯定不存在社会舆论意义上对杜甫的“谤伤”。自然也不会有人跳出来骂诋毁杜甫的人是“群儿愚”。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唐·韩愈·《调张籍》

事实上,杜甫作品另一个推崇者白居易在杜甫去世若干年后也痛苦的对友人表示,社会舆论只对他描写风花雪月和男欢女爱作品感兴趣,对他批判社会不公的作品没有任何兴趣。

凡闻仆贺雨诗,而众口籍籍,已谓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以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唐人对杜甫这样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偏见乃至诽谤,甚至影响到了五代对他的评价。

众所周知,《旧唐书》编纂于后晋、后汉时期,主要材料除了唐代遗留下来的《国史》外,就是五代历代史官收集的关于唐代各方面的故旧传说。而《旧唐书》四年成书,这么快的成书速度,可想而知,当时后晋史官们对材料的甄别用心程度了。

杜甫生前既不是进士,最高官职不过左拾遗,他肯定是不可能出现在唐代《国史》里,只能出现在“故旧传说”里。

结果《旧唐书》里的《杜甫传》就出现了“甫性偏躁,无气度,持恩放恣…荡无拘检”的评价。

由此可见,唐人是真的一点儿也不喜欢传播“负能量”的杜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