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杜甫之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
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
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
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
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
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
苏武元还汉,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
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
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注:
李十二白:即李白。
狂客:狂放不羁之士。这里指贺知章。
谪仙:被贬谪下凡的神仙。据《本事诗》记载,李白由蜀到京城,贺知章听闻特地去看望,并要求读读他的诗文,李白将《蜀道难》呈上,贺知章读罢,赞赏有加,称李白为“谪仙人”,并解下自己的金龟换酒,李白痛饮,李白由此名声大震。
汨没:埋没。
一朝伸:贺知章向唐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金銮殿召见,李白献颂一篇,玄宗很常识,并亲自为他调羹,任为供奉翰林。
殊渥:厚恩。
流传必绝伦:据《乐府别集序》记载,一次玄宗命李龟年给李白送去金花笺,意思是让他作诗,当时李白酒醉未醒,仍写成《清平调三首》。以上两句即指此事。
棹:船桨。据《范传正墓碑》记,一次玄宗乘船游于白莲池,玩得兴趣上来,就召李白作序(古代的一种文体),又碰上李白醉酒,遂命人将他扶上了龙舟。
兽锦:织有鸟兽图案的锦。《旧唐书》记载,武则天一次命从臣赋诗,东方虬诗先成,武后赐他一件锦袍。接着宋之问(唐代著名诗人)诗亦成,武后一看比东方虬写得还好,就夺回锦袍,赐给宋之问。
深殿:指皇宫。
青云:指文入学士。
乞归:要求回家。旧时官员向皇帝提出辞职Hq乞归
优诏许:是说皇帝准许他不再做官,是特别对他的优厚。《唐书》记载,李白被高力士诬陷,自知不能为这些人所容,于是提出还山的请求,玄宗赐金放还。
宿心:一向的心愿。这句说李白辞归以后和杜甫相遇,志趣相投,十分友好。
幽栖;隐居。
剧谈:畅谈。
野逸:山野隐居之人,即隐士,这里是杜甫自指。
天真:没有受礼俗影响的本性。这里指李白。
梁园:汉代梁孝王刘武所造,故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杜甫曾和李白、高适于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同游于此,李白作有《梁园吟》。
泗水:河名,发源于山东,流经江苏入淮河。也是杜甫与李白同游的地方。现在的泗水已从济南市南流入运河,不再流经江苏了。
道屈:政治主张不能施行。
处士:古代对有道德、但又隐居不出来做官的人的称呼。
“稻粱”二句: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马援奉命征交趾(地名,大约包括现在的广东、广西和越南的北部、中部),回来时运回一车薏苡,打算作为种子。马援死后,有人竟上书告他,说他运回来的是他搜刮、抢掠来的“明珠大贝”。后来人们常用这个故事说明平自遭到诽谤。
薏苡:植物名,子粒含淀粉,可供食用。
五岭:是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五条山岭的总称,大约在现在的湖南、江西、两广一带。
三危:山名,在今甘肃敦煌县南。
鹏鸟:即山鹑,古人认为是一种不祥的鸟。西汉著名文学家贾谊在朝中任太中大夫时受权贵排挤,被汉文帝贬为长沙王太傅。在长沙,他曾作《鹏鸟赋》来抒写对现实的不满和被贬谪的愤懑情绪。
黄公:夏黄公,商山四皓之一。商山四皓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愿给秦国干事,避居在商山深处。
江:一般认为是夜郎(今遵义附近)的黔江、乌江。
恩波:指皇帝的恩泽。
解读:
这是一首寄给李白的诗,既言“寄”,当然得到了李白的消息,方才有处可寄托,据判断这首诗应写于《天末怀李白》《梦李白二首》之后,全诗详写李白的经历,对李白的性格描述进行了翔实描述,王嗣奭曾说过这首诗“分明为李白作传”,其生平履历备矣。
全诗四十句,可以分成四段。
第一段包括前十二句,写李白以文才取誉社会。诗以贺知章称赞李白为谪仙人开始,起笔极高。“惊风雨”“泣鬼神”是所以成为“谪仙人”的最好注脚。三、四句承一、二句,李白因为贺知章的赏识,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秋被唐玄宗任为供奉翰林的一段历史,全在这几句诗中。“汨没"二字,轻轻带过李白入朝以前被埋没的生涯。“文采”以下六句,写李白以文才而誉满天下。“文采”写李白方面,“殊渥”写玄宗方面,“绝伦”是两方面结合的必然结果。从此以下各句都是“文采”“殊渥”并写,但始终是“文采”为主,“殊渥”为辅。“龙舟”两句是“文采承殊渥”的具体事实。兽锦”一句,虽然是用典故,仇兆鳌估计当时或许真有玄宗赐袍给李白的事,应所料不差。“白日”句写李白得宠入宫,青云”句写文人学士追随者众多。这两句写李白声名大振,誉满朝野,仍然是承“文采”和“殊渥”而来的。
第二段包括“乞归”以下八句,写弃官后和杜甫一起的交游生活。李白在朝中声名日盛,于是引起了当朝权贵们的嫉妒,玄宗听信高力士之流的谗言,开始疏远李白。在这种情况下,李白只好主动请求回到山野中去,并于天宝三年被“赐金放还”。“乞归”写这段历史,在表面上的平静中,已包含着不平。“优诏许”三字对封建君王放还李白,于称誉之中隐藏着不满。“遇我”二字总领李白同作者的交情,“宿心亲”既是他们友谊的共同基础,也是对李白虽不能长在朝廷但却能遂心于山野的本性的歌颂。在古代,有所谓“伴君如伴虎”的说法,长期在帝王身边的人,不论你才力多高,功绩多大,只要一不顺皇帝心意,便有杀身灭门的可能。李白在被疏远之后,决然放弃官职,这不仅没有违背自己隐居山野的本意(“春负幽栖志”),而且保全了声名(“泉全宠辱身”),是很明智的。以上四句写辞官。“剧谈”以下四句写辞官以后。从“剧谈”“嗜酒”“醉舞”“行歌”等处,可以清楚地看出李白豪放慷慨的浪漫性格。“野逸”指诗人自己,“天真”指友人李白。“梁园”“泗水”代表了他们共同游历过的一切名山大川。“夜”“春”二字同上文一起作“互文”理解,才能洞悉李、杜一起纵情遨游的生活。
第三段包括“才高”以下八句,写李白弃官后隐居庐山,以及固永王事件被冤流放夜郎的一段生活遭遇。“才高”上承“谪仙人”,下接“处士”句,“道屈”上承“乞归”,下接“诸生”句,是对李白不得已而高卧庐山的惋惜。“稻粱”两句写被谤,“五岭”两句写流放。李白入永王李磷慕府从事,本来出于被胁迫,而且李白并不知道李鳞、肃宗李亨兄弟之间的矛盾。因此,当时李白的意思是想为平定安史之乱出力,但他还没有来得及施展抱负,便被牵连下
第四段从“几年”至全诗结束,中心意思是李白鸣不平。“遭鹏鸟”担心李白身遭危险。“向麒麟”叹息政治主张不可能再有施展的机会。苏武还汉,从正面表露李白对唐王室的忠心。黄公避秦,从反面说李白绝不是有意谋反的人。楚筵辞醴,梁狱上书,都是用历史故事比喻李白绝不会参与谋反。“已用”两句总括以上各句,诗人对李白被“当时法”叛流放,而无人能陈此大义,深表愤慨。全诗最后四句设想李白处境内,并再次替友人鸣不平。“秋月”“暮江”写李白所在地,那是足以令人断肠的环境。“老吟”“病起”写人,那是最难自持的状况。“莫怪”两句写唯天可问抒发难于排解的愤激之情,又以“莫怪”两字安慰老朋友
诗人劝慰朋友,亦是劝慰自己。如果杜甫善于削尖脑袋往上爬,善于经济,手头多些银两,即便是“安史之乱”,他在像长安这样的大城市里安家过相对平安的日子也是不成问题的。可是,杜甫很清楚自己的情况,“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原宪,是春秋时期与子贡他们同时代的人。据《仲尼弟子传》载:“原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病乎?’宪日:‘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而去。”由此可以看出,原宪是一个落魄潦倒的士人。杜甫以原宪之典,于贫穷里仍操守着士人的情操,同时不甘于贫穷。可是,操守士人的情操,并不等于能够摆脱贫穷。事实上脱离仕途以后,杜甫没有更多的银两,只能暂时投靠他人。他虽然试图通过采摘一些草药变卖等谋生手段来改善生活,但他还是在陇右一次又一次地感受了穷苦带给他的诸如“天长关塞寒,岁暮饥冻逼”这样的磨难。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