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极富前瞻性的“舵手”,“赫德号”这艘航行在国际化教育新兴航线上的巨轮,从最早引进设计思维、享誉家长群的中文全课程到融合3大学科的戏剧教育,冲破迷雾,始终创新。
从包校创校校长庄华伦先生、语文全课程体系开创者李振村先生、布利斯特许学校创校校长温妮·赫尔茜女士等,到无数在校家庭,赫德对教育的使命感,更是吸引了一大批同道中人参与到共创中来。
▲这次疫情下,赫德也是应急反应最快的学校,及时推出的探究式课程深受好评,让人惊喜。
今年,赫德的“航线”又被拓远了一步。养精蓄锐四年后,上海赫德首次推出招募全国优秀初高中生的寄宿制“名校预科项目”,立志把“好的升学结果”和“全人教育的过程”有机融合起来。自此,赫德也实现了幼、小、初、高15年一贯制打通,为培养“全球化的中国人”提供了更畅通的成长路径。
要知道,国际高中最为人诟病的,莫过于教育过程和升学结果的割裂。要么为了升学而放弃全人教育、越来越应试化,要么花太多时间培养综合素养,学术却没抓紧。
前不久,“爸爸真棒”再度采访了潘佳先生,让我们看到了赫德“破局”的希望:“我们得引领家长、学生把视线投向更高、更远和更深的地方去。”
A 我先分享一个对我触动很大的故事。
前些年,我去一所每年半数学生会被藤校录取的美国顶尖名校探访,校长没有跟我说学校的成绩多好、升学多强、学生多牛,而是先带我们去了一个礼堂,指着柱子上密密麻麻的名字自豪地说:“这是我们学校历年来为国捐躯的校友名单,为了纪念他们,我们把名字都刻在这根柱子上了。”
这所每年收费七八万美金的超级牛校,为国捐躯的人数,远高于同地区的其他学校。校长说:“我们希望培养的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这才是真正的精英。”
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也深深影响了我的教育观。自创校起,“教育塑造人格”就是赫德始终坚持的办学理念,我们希望培养出对社会有责任、有担当、独立的下一代中国精英。



有家长会问,在和平时代,还需要有这样的教育吗?不如先倒过头来问问自己:周围同学家庭环境都好,孩子和父母聪明又努力,你的孩子凭什么脱颖而出呢?
优秀的学生的共性都很明显,那就是有“内驱力”。内驱力来自哪儿呢?丰富的资源吗?优渥的条件吗?倒也未必,反倒可能得之太简单,更容易丧失志向。一些英国公学的寄宿条件很差的,恰恰是希望学生能摆脱优越条件、特权环境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
学校的目标一定要立意高远,知行合一地让学生意识到,占有更多资源意味着要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承担更多的责任,也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具有强大内驱力的学生。
A “破局”的根基,一定是学校的目标更高远,激发内驱力,帮助学生也树立更远大的人生目标。
学生目标靠不靠谱、会不会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得有。因为,在追求卓越一定是不轻松的,只有能思考关于自我和世界的问题的孩子,才愿意也才能走得更远。我认识一个顶尖美高的孩子,经常凌晨一两点还在图书馆写论文、讨论作业。因为有目标的指引,孩子非常享受这种成长的快乐。
▲戏剧课堂上学生自导自演的精彩瞬间,用戏剧教育融合3大学科,赫德走在了前列。
对高中生来说,树立目标的核心莫过于让他们“见得多、试得多”,拓宽视野,不惧挑战。
为此,赫德做了相当多细致的准备,比如汇聚了一群兼具国际视野、专业素养的老师们;比如名校的“远程导师制”,比如引入了加州理工学院“菁英少年培育计划”、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商赛等国际顶尖资源。

“破局”的关键,是充分利用好学生的每一分每一秒,做到“一人一张时间表”。
学生最大的敌人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时间,如何让在单位时间里实现教育效率最大化,既能保证升学结果,也不错过教育过程中的美,是“破局”的重中之重。
寄宿制的好处是时间更充裕,为了利用好时间,老师的强干预是必须的:“要是让学生没有经验瞎选课,一个宝贵的学期很快就过去了。”一入校,老师就会跟学生进行沟通和指导,量身定制个性化成长之路。
比如有孩子擅长物理,大学也想读物理系,那他可以通过快速通道,提前完成高中学业,修读本科课程;有打高尔夫拿大奖的学生,因为训练时间很长,学校也会为她定制时间表,协调时间和资源,保证学术水平和其他能力的综合发展,助其拿下美国名校的全额奖学金。
我们准备了20多个领域的选修课程、俱乐部、研究及实践项目,可以进行有目标、有效率地的探索,在有效时间里,找到自己的专长。
A 我很喜欢的一个词叫“T型人才”——“T”的一横指的是“全人教育”下的能力覆盖面,越宽越好,一竖对应学术能力和专业能力,扎得越深越好。
在我看来,学校的第一目标一定是学识目标。把课程做扎实,是学校该做到的最基础的工作。比学生想得更远、更有深度,帮助有意愿学生更有效率地追求名校,这就是学校的责任。
常有家长问,赫德是A-Level或IB学校吗?我澄清下,赫德并不是一所谓的课程品牌学校,A-Level、IB只是框架,赫德每门课都由校长、教研组合老师长久打磨而成,同时还会结合教学目标、愿景,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术成长之路。一个学生一张课表,这才是赫德的课程体系。
▲上海赫德的课程体系,G9-G10的学生会以IGCSE为引导的桥梁课程,夯实学术基础,为后续进阶学习打下扎实的知识与语言功底;对于G11-G12的学生,上海提供A-Level (2020年开课)及IBDP(后续准备中)英美双轨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路径。
上海赫德中学部曾开展过一个“古琴文化探究”的项目制学习,有学生选择的课题是:如何用20分钟的英文演讲,让不会说中文、也不了解中国的外国小朋友明白,什么是古琴文化,什么是竹林七贤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既培养了跨文化沟通能力,也就是全球素养,还提高了学术能力。
只要经过了精心设计,我们一定可以实现教育过程和升学结果的有机融合。
A 学校要想做得好,离不开家长的配合。
我发现,家长认知水平不到位,可能是导致自家孩子缺乏内驱力的最大原因。应试教育和国际教育的衡量标准不一样,掉入“洋高考”的陷阱里,很可能升学结果也没达到,还错过了培养综合素养的关键的时刻。
为了做到“让孩子在有限时间里,效率最大化”,赫德也会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使命、价值观的共创上来,去年8月我们刚做过一次这样的共创,家长跟校长、总督学一起讨论,有质疑直接提出来,不同意的直接说。学校不是定制“产品”的外包公司,每个在读家长都是“梦校合伙人”。
A 与其说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学校,不如先说我们不是什么。
赫德不是一个只为出高分的机构。如果目标是把学校当做出高分的外包公司,那直接去培训机构好了。学校不仅要为孩子升学做准备,更是为整个人生做好准备。
赫德不是一所追求轻松快乐的学校。赫德所做的教研、设计等,是可以让学生在单元时间里效率最大化利用他们的时间,主动地全身心投入,自觉自愿的“不轻松”。
最后,赫德绝对不是一所只追逐个体成功的学校。只有每个学生都取得了“成功”——进入了理想的大学、成为T型人才,有着对社会的责任感,我们这么多年一致坚守、追求的教育理想才算有点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