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冲刺130+复习指南:题型拆分,了解高考语文的底层套路

越早的进行语文科目的学习积累,成绩提升就会越来越稳定及显著,从而让语文成为你的优势科目。如果你想稳定120+、冲刺130+,只听公开讲座,是不够的。你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作者:国家玮-高考语文

1、升高三的假期需要清理

  • 熟悉考纲,尤其是考纲中的样题,一道道拿来做。
  • 该背、该记的东西要在暑假清理背完。
  • 作文不冒进,先从基础等级练起。

2、高三开始备战语文冲刺130+:实战训练+应考策略=100%提分

  • 高三要开始从命题人阅卷人高度,补充高考必背基础知识以及答题技巧。同时老师也要做到以自己的教学教研经验,筛选出真正有价值训练的题目,学生们要不走弯路的搞笑提分
  • 往往到了这个阶段,有些同学开始十分焦虑,觉得自己基础仍然很差,是不是没有挽救的机会了?老师要告诉你只要还没到高考那一刻,一切就都不算晚,乾坤未定,逆袭仍就存在可能。越早的进行语文科目的学习积累,成绩提升就会越来越稳定及显著,从而让语文成为你的优势科目。如果你想稳定120+、冲刺130+,只听公开讲座,是不够的。你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第一阶段

  • 首先快速建立一个备考的知识体系,搭建知识框架,让高中语文必备知识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在5个到8个小时之内把高中课本快速学完。初步了解关于考试的整体分析和答题的基本程序,再辅以少量习题巩固。

(2)第二阶段

  • 有了基础认知,再进行细化、实践与进步,分专题、分知识板块训练,如实用类文本答题答不全(不知道采分点);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不对(逻辑不清);文学类文本答非所问(不会审题)。
  • 古文阅读,不知道背什么,不会用(根据高频统计,只学最核心的、最有用的知识点,节省时间)
  • 作文,审题不全面、结构太单一、素材很陈旧、文采等于零等,需要全方位能力提升培训,训练后还需要进行作业安排及作文批改,国老师则会按照高考阅卷的要求进行阅卷批改。

(3)第三阶段

  • 综合高考究竟需要考哪些题,进行真题实战训练,5年、10年高频知识点、必考点总结串讲等。目前每一本教辅书都有答案,但很少老师会带你去反推答案背后的命题逻辑。
  • 只有掌握命题与反命题的核心思路,在面对变形题时才能拿到采分点而不是走入命题人的圈套中。第三个阶段,才是语文能力提升的核心关键点,也是检验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学习效果的关键点。

(4)第四阶段

  • 按照“考试学”去系统训练,如分配考试答题时间,分析每一题的最慢完成时间。精神状态紧张,出现战略失误怎么办,“前松后紧”的普遍现象则需要平日严格的训练才能形成惯性,比如30分钟快速构思考场作文,是需要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
  • 另外,还有分析考试字体,什么样的字及卷面才不会被扣分,平日需要如何去练字。
  • 最后,如何抢分,语文得分情况与数学不同,每道题是1分、2分的差距,计算总分时才会发现分差。那么如何把一道6分题,通过训练,实现5分甚至满分,才是提分的关键。
  • 我见过太多高三阶段开始迷茫,不知道分点答题步骤、不具备答题格式意识、不会总结套路与规律,成绩起起伏伏,永远猜不到,下一次能考多少分的学生。而这个阶段,老师是胜于一切的。

注意:

  • 任何真正的学习都必须是系统的。系统是什么意思,就是网络上各种所谓的“讲座”这些碎片化的知识切片,你尽可少听,这些内容可能短期很是吸引你,让你觉得很不错,但是听完之后什么都剩不下,除了对演说者佩服之外,你什么也学不到。系统性是任何学问研究的基本要求,没有系统性的学习,你永远是一个门外汉,这就是学生口中“语文是一门玄学,靠运气”这就是你语文成绩飘忽不定,时而高时而低的根本原因。

接下来,老师帮大家来拆分一下高考题型,每个题型都该怎么学

二、高考题型拆分,了解高考语文的底层套路

1、信息类文本 (本题共5小题,17分)

(1)选择题(考试一共3道题,主要有以下5种题型)

【题型一】信息筛选

做题秘籍:

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常见设错方式,可以快速选择正确选项

1.说法太过绝对。与文本内容相比,题目选项的说法太过绝对,如使用“只要……就……”的句式、使用“就能够”“没有必要”“无须”等词语,造成选项表述的意思与文本内容有偏差。

2.强加各种关系。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复句关系来看有并列、因果、条件、递进等;但一个语段(句群)中的每个语句之间未必都有这种复句关系,也可能只是解说、诠释等。而选项故意把原文中的两个无关联的句子加上复句关系,造成强加关系的错误。

3.偷换概念。命题者在阐述某个概念或相关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或将两个概念的内涵进行改变、调换或混淆,以此来迷惑考生。因此考生在阅读选项时,要注意比对原文,看选项的陈述对象与原文句子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4.以偏概全。选项往往会把局部的内容当成全部的内容、把次要方面当成主要方面、把事物或概念的一个角度当成所有角度、用个别代替一般等,使考生判断错误。

5.遗漏限制性成分。一个语句的定语、状语等是对主语、宾语或者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一个短语中的修饰限制语是对中心词进行限制的,转述一句话时如果忽视了表示范围、频率、程度等修饰限制语就会造成语句意思的变化。

【题型二】归纳概括推断

做题秘籍:

概括分析材料内容除注意信息筛选与整合的技巧还要重点注意分析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判定逻辑关系、关注限定词可以快速找到正确选项

  • 句间逻辑关系常见错误类型及判定方法:

1、常见的逻辑关系错误有:因果关系不当、混淆肯定与否定、条件关系不当(混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递进关系不当、目的关系不当、把假设关系说成既成事实关系等。其中因果关系不当有两种情况:因果颠倒和强加因果。

2、判定逻辑关系正误“两步走”:

①检索加工。阅读各个选项,筛选圈定选项中表示逻辑关系的关联词(只要……就……、只有……才……、不仅……而且……、如果…那么……、……是为了……),然后从原文中找出与选项相对应的句子或段落,锁定信息区间。

②仔细比对。将选项与原文反复对照,注意选项是否改变了原有的条件关系、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偶然性、可能性说成了必然性。

  • 关注限定词,快速判断

原文信息与选择项中出现程度副词、范围副词、否定副词时要特别注意,思考是否与原文不符。这类词语主要有:

1.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

2.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完全”“一般”“大多数”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

3.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4.复句关联词:比对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是否合理。

【题型三】概念

做题秘籍:

1.注意区分“八大关系”,辨别选项的正误。

(1)部分与整体。即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漏掉限制性词语或混淆某些范围的界限,造成概念范围的扩大或缩小。

(2)主要与次要。即命题者故意将主要的内容和次要的内容倒置。

(3)原因与结果。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

(4)主观与客观。即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功能和效用。

(5)肯定与否定。即命题者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阅读材料中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6)已然与未然。即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

(7)偶然与必然。即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偶然说成往往,把可能的说法转述为必然的存在。

(8)有与无。即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故意加入原文中没有的信息。

2.注意根据概念的内涵判断概念的外延。

概念类试题一般要命制一道“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的一项是”的题目,答题时要明确要求判断概念的内涵,如上题首先要明确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方法,据此确定概念的内涵,然后判断选项是否符合概念的内涵要求。

【题型四】图表

做题秘籍:

  • 分析框架图正误的题目给出的框架图一般为关系图或流程图,关系图一般为材料提供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或文章的结构层次;
  • 流程图为材料所述事件的流程。“关系图”经常采用要素遗漏或和材料内容不对应的方式设错,答题时注意“要素全面”“复述材料准确”“关系清晰”。
  • 分析统计图注意以下要点:

1.掌握读图的方法。

(1)关注表头、标注、图例,读懂图表,明确比较分析的对象和内容,尤其注意两种统计图混搭一起的现象;

(2)注意极值和图像的趋势变化,对图表纵向分析;

(3)注意不同对之间的差别,进行横向比较。

(4)明确题干中要求的比较区间,在图中找到限定区间的数据。

2.注意描写图表信息的词语的确切含意。

  • 主要有上升(上涨)、下降(下滑)、峰值、低谷、回升/回落(之前是降低/升高)、反弹、负增长(减少)、回正、失衡(相对于平稳而言)、平衡、递增(减)、稳重有升/降(整体是升/降的,但幅度不大)、追赶势头、持续上涨、相差悬殊、遥遥领先等。

3.关注描述对象及图表信息的词语前的修饰限制词语。

  • 表示数据差别比较大的有:明显、迅猛、强劲、井喷式、急剧等;表示数据差别比较小的有略有、放缓等;对表述对象的限制的有:均、同步、每(年、月)、逐(年)等,这时需要同时关注两个或以上对象的变化数据。
  • 4.正确判断对图表信息的推断。根据图表内容进行相应的推断是2018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新出现的题型,答题时注意两点,第一是表述用词的分寸,重点关注表意绝对的词语。

【题型五】论点、论据

做题秘籍:

  • 分析论据注意从以下角度切入。

1.辨别论据类型。论据主要分为事实论据(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和道理论据(名人名言、谚语等)。事实论据是从实践上证明论点,道理论据是从理论上证明论点。考生要注意选项对论据类型的判定是否正确,是否有遗漏或增添。

2.明确各论据证明的论点(分论点)。要关注论据与论点是否对应,重点注意事实的。

3.论据在使用过程中的限制条件。选项往往故意忽略论据使用的限制条件而设错。

4.积累常见的论证方法。比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考生要明确其内涵,要注意选项中比喻类比等形式的论据。

(2)简答题(考试有2道题,主要有以下5个题型)

【题型一】下定义

做题秘籍:根据“种差+临近属概念”的格式给概念下定义。

定义的格式是“(被定义概念)是……,……(种差)的(临近属概念)。重点注意,一定要是“临近的属概念”,种差一定要全年,要照顾全文,不要遗漏信息。注意种差之间的先后逻辑顺序。

【题型二】概括分析

做题秘籍:

1.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 要有文体特征意识: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 要有切层分层意识: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相属关系取其”属”;相并关系取其”和”;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 要有全文整体意识: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
  • 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

(1)采用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采用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采用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2.分析归纳中心意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寻找中心句(段),概括中心意思:有的标题即是中心,有的开头点明中心,有的结尾揭示中心。

(2)合并各段内容,概括中心意思:寻找各段中心句,合并各段主要内容来提炼概括。

(3)采用整体把握法,概括中心意思:有的文章(段)没有主旨句,须将全文各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提炼。

【题型三】分析文章结构脉络

做题秘籍:

答题时首先要对文章进行简单的层次划分,概括各层次的内容;然后理清各层次之间是并列关系、层进关系还是对比关系等;再看提出或论证观点时运用哪些事例,答题时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的词语连接,尽量使用原句,并把原句用引号引起来。一般的答题方式为“首先借助……引出……;接着通过……,提出……;最后……指出……”。

解决梳理论证思路过程中层次不清、层意不准的问题。

1.读。整体把握全文论证思路的阅读要分三步走:第一步粗读全文,看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什么事,把握文章全貌;第二步以段为单位仔细读,用简明的一句话把段意标示出来,将全文压缩成几句话;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清晰的层次。局部段落论证思路的阅读在把握全文思路的前提下更需要细读:看看全段有几个句子,每句讲的什么意思,句与句间有什么联系,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破。虽然议论文结构有总体的规律,但具体到某一文本上是有变化的,是有自己独特的结构特点的。因此,答题时要破除上述思维定势,认真地从具体文本来思考。

3.并。能把有共同意思的内容归到一起,像中间段落如果是并列或递进关系的完全可以“并”为一层。

【题型四】比较侧重点

做题秘籍:

1.审题。首先明白题干的重点,把握题干提示的事件、问题及指向的文本段落;其次要弄题干的要求,“侧重点”“观点”就是要概括出每一则材料的主要信息;“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即找出材料如何体现某一侧重点或观点的,作答时可以采用“事例+观点”的形式;分析不同的原文,要应注意叙述主体、材料的出处,不同的人的身份、地位不同,媒体的定位、出发点不同,叙述的角度和目的不同,内容侧重也不同。

2.读文并作答。根据题干要求,回读原文,在不同的材料里,分别圈点出“相同”或“不相同”的观点、态度的相关语句。对圈点出的相关语句,进行简明化、有序化处理,写出规范、简明的答案。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标题,新闻的导语和原文中概括性较强的句子、短语、词语等,抓住关键词,用概括性的语句,对原文中较长的续写、说明内容进行简明化、抽象化处理。

【题型五】探究

做题秘籍:

1.注意区分类型是向内挖掘式还是向外延伸式,向内挖掘一般是谈自己的看法、分析传主的品质或其成功的原因,向外延伸一般有“结合实际”的内容,有是用分析句子或标题含义的方式呈现。

2.掌握不同类型的答题侧要点。向内挖掘式的答案组织方式是观点+事例;向外延伸式的答案组织方式是观点+文中事例+现实事例。同时要注意观点明确、用词准确、要点之间不要包含。

有的题目要求谈谈你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或提建议,要注意这类题目不是自己信马由缰的谈自己的看法,是对文中观点的归纳和总结。答题时要注意:

(1)筛选文中相关题干的观点,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观点;

(2)注意文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成绩是经验,不足从反方向总结;

(3)整合,同类的合并,重点注意段落之间的关系,分清答题的角度,分点作答。

2、文学类阅读 (本题共4小题,18分)

说到现代文阅读:我喜欢极简思维。

从题型上看,只有两种:内容题(答案在文中找);鉴赏题(提前背诵一些知识点考试时往上套,比如生动形象之类)

做阅读题必须有四种意识

1、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 2、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 3、文本意识:坚信一切答案可以在文章中找到, 答题不能脱离文本 4、题目意识:注意答在问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和答题要点和要求,注意按分值答题

做题流程

1、速读,确定体裁和中心 2、初看题目,明要求,再通读原文 3、依据要求,确定有效阅读区域,反复斟酌,并作答 4、复查,是否按照要求作答,是否表述明确。

(1)小说阅读

六种小说阅读题型的答题技巧。分为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和揣摩人物形象 三种出题大类

【题型一】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常考题型:某句话或某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解题思路: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⑥揭示或深化主旨;⑦象征暗示,对比烘托

2、答题规范:环境+人物+情节+主题

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题型二】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所写事件

常考题型:阅读全文,概括文章写了关于谁的几件事/一件事。或者“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1、命题指向: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②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③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的理解;

④小说的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

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⑥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2、解题技巧

①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②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③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④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3、答题思路: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①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②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当然,这个三级概念中,本级和上一级为最基本。按照顺序,与之相近的是答案的重点。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题型三】揣摩人物形象

常考题型:阅读全文,请概括某人的性格特点(特征)。/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答题思路:

  •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题型四】概括主题内容

常考题型: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答题思路: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XX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如《孔乙己》:通过对断腿前后的孔乙己遭遇的描写(情节),刻画了受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形象),控诉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题型五】分析小说标题

常考题型:

  1. 为什么以此为题?
  2. 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3. 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4. 给文章加(换)题目。

1、解题思路:一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二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三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内容。

2、常见的作用有: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3、答题模式: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XX)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

【题型六】品味语言特色

  •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词语、句子的含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命题。

常见题型:

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1、解题思路:

  • 从三方面入手:

①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②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

③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

2、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

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

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

④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3、答题技巧

(1)内容上:结合文段(文句)内容概括即可。点明中心(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

(2)在结构上:在文章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照应开头、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升华主题、卒章点 题,意味深长等。

(2)散文阅读

主要有以下四大题型

【题型一】线索作用分析题

常考题型: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1、答题思路:

  • 第一步:找出线索——“四看”定线索
  • 第二步:分析线索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2、答题技巧:

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等。线索判断技巧:A 看题目,B看议论抒情句,C 看多次出现的字眼 作用: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题型二】理解词语的含义题

答题思路:

【题型三】句段作用分析题

1、答题思路:

2、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句段位置,读懂句段内容

因为不同位置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有所不同,明确句段位置就显得特别重要,而读懂句段内容又是分析句段作用的前提。

第二步:确定分析角度,结合文本分析

依据句段位置,确定对句段作用分析的角度,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题型四】表达技巧鉴赏题

答题技巧

  • 审题型

即审表达技巧鉴赏题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所谓明考型,即在题干中直接要求分析其表达特色,如“请分析其表达特色”;所谓暗考型,即题干中带有“赏析”或“如何描写(表达)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

  • 审范围

即审所给的材料是片段、局部的(如一段或几段、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还是全文、整体的。审清这一点对答题尤为重要。行话有“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说的就是如果鉴赏的是全文,则首先要考虑表现手法;如果是局部,则首先看修辞手法。“首先”就是优先,但并不是说其他角度不考虑。

  • 审角度

即审题干要求鉴赏的角度是定向的还是多向(多角度)的。所谓“定向”,就是题干明确规定了鉴赏的角度,如从“修辞手法”角度等。“定向”一般为单一角度,当然,单一角度还可细化为更小的角度。散文鉴赏题多是多向(多角度)的。

(3)真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在摩耶精舍看明白了张大千 ⑨当然,更泄露出大千先生艺术“天机”的还是摩耶精舍,这里是他精神的巢和心灵的床。这里既没有世俗的享乐和物欲的张扬,没有鄙俗的器物与艳俗的色彩,也没有文化作秀,而是一任自己的性情。这就更使我明白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在中国画坛如日中天的张大千,为什么会忽然远赴大西北的敦煌,一连两年,终日在那些破败的洞窟中爬上爬下,给洞窟断代编号,还请来藏族画师协助制作颜料与画布,举着油灯去临摹幽暗洞窟中那些被历史忘却的伟大的艺术遗珍。 第⑨段中描述“敦煌的大千先生”,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审题指南

这道题,问的是第9段写张大千晚年去敦煌临摹遗珍这件事有什么好处,显然,鉴赏题。

2、答题思路-结构作用

众所周知,文章中某个句子有什么作用的题目:从两个角度答。第一,内容作用(句子写出了……表达了……);第二,结构作用(开头、中间、结尾各不相同)。咱们这次分两讲,先说说这结构作用吧。你看,第9段,自然在文章靠近结尾的部分,故而不难作出这样的判断,要从结尾的结构作用选出符合本题的作用来答。结尾有哪些结构作用呢?点明中心、深化主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3、国师解惑:很多同学搞不清楚点明中心与深化主旨之间的区别,考试时要不就漏答、要不就画蛇添足,烦恼不已,今天咱们就说说这两者的区别吧。

第一,这两个答案要点,每道题只能选择一个去答。为什么,因为其实它们说的差不多是同样的意思。你想,中心思想不就是文章主旨吗?这两个词其实意思是一样的。第二,它们究竟区别在哪里?简单说:如果这段话直接说出了、挑明了(就是“点明”)中心思想,那就答点明中心;如果没有明说,而是隐晦的关系到中心思想,那就叫深化主旨。比如这篇文章,你看,文章的中心思想不就是赞美张大千对绘画的热爱和勤奋的工作态度吗?可第9段并没有直接把这句话写出来,而是斯条慢理地给你举例子——晚年的张大千还去敦煌玩命地工作、画画。这个例子,其实不就是说张大千爱画吗?但没有直说,而是举例子说,所以,这个例子肯定为了说明中心思想,但没直说,就不能答“点明中心”,而应答“深化主旨”或“升华主题”。

4、答题思路-内容作用:

首先解答这很多同学都有的疑问:现代文阅读中,“内容题”和“鉴赏题中的内容作用”一样吗?

所谓内容作用,说白了,就是向阅卷者证明你看懂了这个句子的内容。想要证明你看懂一个句子,自然就要求:(1)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这个句子的要点;(2)你能看出这个句子要表达什么。鉴于此,有些老师归纳内容作用的答题模版为“句子写出了......表现出 ...... ”。这样处理问题,有其合理性,但问题是为什么很多同学知道这个套路,成绩却不见提高呢?理由有二:第一,如果你看不懂文章,不会概括,你就算知道这个套路,你里面答的内容不还是错的吗?第二,这个套路容易造成一种错觉,即很多学生误以为一个句子写的内容、表现的情感只有一个。我们不断强调高考对学生多向度思维的考察,就是说,为了增加难度,能问你的句子往往非常复杂,可能同时写了很多内容,需要一个个归纳

若要概括全面,先找出句子中所有的主体,分主体作答。什么是主体呢?一个句子中出现的所有与句意密切有关的人、事、物都是主体。很多人总是误认为主体就是主人公或作者,但不少句子除了主要人物外,还有次要人物,他们也有情感要表达。同时,也有的句子中提到了某个重要的“物”(如果文章使用了托物言志的话),“物”自然不能表达情感,但有特点,你就需要概括这个“物”的特点是什么、背后象征了什么。

5、答题规范

综上,读者诸君会发现,这道5分题之所以是5分,一定有其道理。

主体有三:张大千、作者、摩耶精舍。在能尽量用原词就用原词的情况下,我们整理出来的内容作用如下:

(1)写摩耶精舍让人忘记世俗与欲望,表现出传统文化其对大千先生精神的影响之深;

(2)写大千先生远赴西北的两年中忘我地临摹敦煌遗珍,表现其对绘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痴迷;

(3)表现出作者对大千先生的敬佩之情。

还是那句话,我不知道标准答案怎么给,也不感兴趣。我只是以一个普通中学生的身份来思考,如果是我答这道题,我会如何尽可能将所有第9段中的主体找到,分别概括出来,尽可能全面,保证我抓住所有采分点。

3、文言文 (本题共5小题,20分)

(1)选择题(考试有3道题)

【题型一】断句

答题思路:

  • 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 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
  • 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1.根据“曰”“云”“言”等对话词语断句。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2.根据常用虚词断句。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3.根据特殊句式断句。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如……何”;“唯……是……”;“非唯……抑亦……”;“不亦……乎”“何……之为”;“得无……乎”等,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4.根据词性词义以及语法结构断句。

5.根据排比对偶与反复等修辞断句。

6.还要注意有时古代的特殊称谓,专用词语不要断开。

【题型二】文化常识

答题思路:

  • 考生解错古代文化知识题,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是积累不够;二是理解不准确,不能准确分清皇帝的年号、庙号等;三是不注意结合文意理解古代文化知识,忽视选文内容对某文化知识的提示等。
  • 在复习中注意:

1.注重积累,分类记忆。一是根据教材注释积累,对教材注释的古代文化知识,进行分类记忆。如教材对特定时间的称谓的注释:①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如“朝菌不知晦朔”(《逍遥游》)。

2.准确理解,避免差错。古代传记文里出现频率较高的文化知识,考生要准确地理解其意义。如“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等),“年号”(纪年的名称,多指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等。

3.调动积累,对比推断。考场上,一要善于调动积累,将选项表述与教材注释的文化知识对比,通过分析,判断选项解说的正误。二要善于利用原文进行推断。

这里老师,帮大家整理了很多该背的内容,接着去看下面的基础知识

【题型三】分析概括文意

1、答题常见错误

(1)张冠李戴。即把本是甲想的说的,选项中设为乙想的说的,或把几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时间、地点等条件。

  • 示例一 (2018·全国卷)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鲁芝传》)

【选项设置】B. 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池,恢复旧境;离开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2)无中生有。即阅读材料中没有出现选项的内容或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找不到依据。

  • 示例 (2019·全国卷)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屈原贾生列传》)

【选项设置】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3)曲解文意。即选项中大多数表述是正确的,只是一个词理解错了,从而导致选项出错或原文有相关的表述但选项的表述恰好与原文相反。

  • 示例(2018·全国卷)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后汉书·王涣列传》)

【选项设置】D. 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俊,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4)以偏概全

  • 示例 (马)芳有胆智,谙敌情,所至先士卒。一岁数出师捣巢,或躬督战,或遣裨将。家蓄健儿,得其死力。 (《马芳传》)

【选项设置】C.马芳身先士卒,宽以待人。每次出战马芳都亲身前往,而面对不知感恩的旧部田世威,他也不计较,知道这些事的人很多。

2、答题技巧:

  • 抓住题干,读全读准我们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 借助注释,联系背景概括中心意思,忌以偏概全,要特别注意分析选文的题目、尾注等内容,掌握文章出处和作者情况,还要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章进行分析。
  • 辨析差异,排除干扰高考文言文阅读在奉考点的错误题型有或夸大事实,或偷换概念,或以假乱真,或无中生有,或张冠李戴,
  • 迁移知识,巧妙运用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是文言文阅读中基础知识运用试题的最大特点。
  • 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件数和行为的程度、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2)简答题 (考试有2道题)

【题型一】翻译

在翻译时,要学会如何从句中找出关键词;要做到逐字逐句翻译,而不是对整体大意的翻译;要注意对省略内容和特殊句式的理解;要结合全文大意推知句子和词语的意思。

答题思路:

1.准确落实重点词语的意思文言文中的词,孤立地看,一词一义的情形很少。绝大多数是一词多义。然而。一个同一旦进入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就只能表示一个意思。而这个特定的意思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确定。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古代汉语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语法功能,并且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厂读音。被称为词类活用。常见活用方式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3.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处理好古今句式之间的转换,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4.巧译修辞句文言文中也使用比喻、比拟、借代、互文等修辞手法,要根据上下文灵活恰当地翻译。

5.总之,不管用什么方法翻译,译出的译文一定要准确保持原意,句子结构符合现代汉语规范,语气畅达,文句形象生动,即符合常说的“信”“达”“雅”的要求。

【题型二】概括

1、概括材料内容多为以下角度命制试题:

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描绘对立双方激烈交锋的信息;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聪明才智的信息;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表现景物特征的信息;表现事件原因的信息等。

2、答题技巧:

要准确地“筛选”信息,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确立全局观念,把握主要内容一般在做此题时,由于已完成了前面几道文言试题,对文章内容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不妨在做题前再浏览一次文章,目的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明确题旨要求,特别注意把握题旨的隐含信息题干的要求是解题方向,理清题旨要求是解题的首要环节。

(3)从全文内容出发,在具体语境中明辨材料从全文内容出发,抓住有标志性的句子,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段末的总结句、作者评述性的文字等。再把所选语料放回原文中,看看其前后联系,对语料的细节问题进行再确认。特别是对于有关人物的语言,更应如此。

(4)摘取文中句子,翻译归纳概括作答明确题干要求,根据题干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然后分析,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归纳作答。

4、诗歌鉴赏 (本题共2小题,9分)

(1)主要5种题型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伤感”。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 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 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 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 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五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 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 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 抒发什么情感

(2)真题解析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10分)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①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解析:读者诸君可能觉得D选项不太能说清,原因则是这个选项在解释本诗最后两句“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可问题是,这两句看上去似乎不太容易理解。这就涉及到如何读懂诗歌这个大问题上。

读者诸君试想,单独拿出这句诗中的某个词,你一定是理解的,比如“水晶宫”、“奏”、“霓裳曲”,都不难理解。但问题是,将这些词合成一个句子之后,你就会问,这个句子要说什么呢?解决这一问题,两步走:

第一,不要对着你看不懂的这句诗冥思苦想,先抓住本诗的“核心事件”,就是说这首诗究竟要讲什么事。“核心事件”一般在文章题目或注释中都有说明。比如,本诗的“核心事件”在注释中讲得已经非常清楚了:作者在黄陵庙这里被风浪所阻,即,洞庭湖现在是风狂浪大。

第二在确定“核心事件”之后,问自己:你看不懂的这句诗与核心事件之间的逻辑是什么?就是说,你要问自己:这句我看不懂的诗如何与“核心事件”产生逻辑联系。我们试着看看——核心事件:现在洞庭湖风狂浪大,作者暂时走不了了;这就让你困惑的诗:水晶宫里正在演奏音乐。

如果两者之间非要有个逻辑上的关系,那就只能这样解释:现在水明明是狂风大浪的可怕声音,但我却觉得无所谓,这声音不可怕,听起来像水里在奏乐一样。这表明,我实在是太乐观了。

当然,如果你真看懂这层意思了,你自然也就明白D的解释是错误的。说实话,很多诗歌题本就没有什么“大招”,真正的“大招”就是你通过合理的逻辑推断把文章看懂了!

5、作文 (共60分)

(1)评分标准

判别优质文章核准要素

一类上 48 49 50 一类中 45 46 47 一类下 42 43 44

二类上 39 40 41 二类中 36 37 38

扣题程度

每段 1-2 频次(直扣及隐扣)【满足则二 类中】

论证结构

非常规结构(除演讲体以外,论证结构尽 可能不采用总-分-分-分-总)

素材占比

除去泛例外,常规素材(点例与繁例占文章分量的 25%-40%)

核心段落论证过程

举例/道理 比喻 对比 驳论 以 上四项占三项

【以上三条满足一条则二类上】

观点的创新与深刻

文章至少有一个角度创新或深刻 【满足则可一类下】

(2)优秀的标题怎么起

(4)论证方法-至少选择三种

一类文:举例 道理 类比 对比 驳论 5 选 3

(1)举例论证

(2)道理论证=讲道理,引用名人名言来证明一件事

  • 牛叉闪闪小句子:【必背】
  • 1、 史铁生“皈依不在天堂,皈依就在路上。” 人要在路上修行。
  • 2、 冯至《十四行诗》“我们准备着,深深的 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 3、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 4、 鲁迅 1936《这也是生活》“无穷的远方, 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 5、 尼采 德国哲学家《悲剧的诞生》酒神(狄 俄尼索斯) 日神(阿波罗)“纵使人生 是一幕悲剧,我们也要把它快乐的演完。”

(3)类比、比喻论证

(4)对比论证【两件事比】【一件事正反两个方面】

(5)驳论【观点本身存在争议的情况】

例子成段的“三板斧”

  • 分论点

【第一句话】做铺垫。假如句:若是不遵从论点,会有什么结果。

【第二句话】出例子。语言必须采用修辞:排比、句 式相同、 设问

【第三句话】分析例子如何能证明观点

(5)那些特别厉害的人是怎么处理作文素材的?

给大家讲解一下 如何拆解格言类句子成为作文素材并写作?

示例: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1、明确句意:德行、心性不孤僻,心怀博爱,博善的人必然有同行者

2、确定思路:

  • 如何证明:分析全句进行拆解,标明关键字“德”、“孤”、“邻”,正面举例、反面证明
  • 思索关键字相关引用句、实例
  • 段落描写方式:引申句+观点+例/观点+引申句+例/观点+思考+总结
  • 形成大体框架,确认行文顺序

3、根据题目选择文体,议论文讲求有论有据,有理有得,更需要表达出个人思考和观点想法

4、写作

  • 观点一:何为德?

(提出反问,引申个人思考观点,或相关引用句)

德行乃为人之根本,品性端正,博爱,向善或是一种解答。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德”需要向内探求,人的秉性之中随着成长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德也如同一颗小小的种子,慢慢发芽,或向善,或博爱,最终,满山星点白花,清风一阵,便芬芳山崖,慰藉人心。

  • 观点二:何为孤?

(引用相关句,引申实例,结合论点进行写作)

“礼以别异,乐以和同。”,人群之中,尚有其类,仅一人行于天地之中,心无所依,人无所累,飘飘然不知所去,不知所归,是为孤。千百年前,苏轼与客泛舟赤壁之下,东方鱼肚尚未归,豪杰英雄,诗书佳唱,煮酒论言,贬谪后的无奈与天地之间沧海一粟之释然,尽在其中,或许在后人眼里,苏轼是“孤”于时代的,然而,先生之悠游自在,洒脱释然,更是“不孤”之呈现。我们在诗歌中读懂的善与爱、言与行,都彰显着古人之“德不孤”,而在诗书之中,我们必然也将明德善辨,行端正直。

  • 观点三:何以邻?

(思考+总结)

何人可邻?不外乎见贤思齐,更不外乎礼乐唱和。人生长路,行道迟迟,同行之人,必有类有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明白忠义、忠恕、正义之人必将不孤,此一路,其心必有归属可依,或以义明于世,或以正行于事,心中有道,方能有邻相结,如细水长流,清风拂面。

5、开篇与结尾:开篇点题,结尾呼应,手法娴熟,一招鲜

方式:开篇点明观点,结尾总结陈词

开篇拆析题目,结尾总结全文式收尾

一句可用多,一言可观甚,写作如兵家用兵法,琢磨一条属于自己的写作模式,最终才能在无数张相似实例,相似名言的试卷当中脱颖而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