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鲁迅其实是同情我们底层老百姓的

鲁迅其实是同情我们中国底层老百姓的。鲁迅跟当时许多的知识分子其中很不一样的一个地方就在于,他不是很希望把自己变成一个高高在上的说教者,然后来启蒙这些愚昧无知的大众。

那一年他已经三十七岁了,仕途不算很得意,在日本的时候一开始学医,后来觉得学医还是救不了中国人,因为要救中国人不能只是要他们身体好,还得要精神健全才行。该怎么样医治中国人当时那个贫弱困乏的精神状态呢?他觉得文艺是个好办法。

在他看来,人类唯有自主地站了起来,摆脱过去的种种封建枷锁,才算得上是真人。一个人要是没有自由意志,跟禽兽又有什么分别呢?

这篇小说《狂人日记》,后来我们知道,是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这个人我们也十分熟悉,就是鲁迅。

不过当时的鲁迅在想,写这些东西又有什么意思呢?你们这些新青年都无非是想启蒙大众,要推动一场国家社会的大变革是不是?但是这个国家真的有希望吗?

他举了一个很有名的譬喻:他说好比一间铁屋子没有窗,是断难把它给拆毁的。

这个房子里头,人捂在里头,都昏昏睡睡的,这么睡着睡着死了也倒好,但是这个时候有几个人你们把他们叫醒了。

叫醒起来之后他们很想挣扎,很想拆除这个铁房子,谁知道拆不坏,逃不出去,这么个死法难道不是更痛苦吗?

钱玄同就说:“对,你说的也许有道理,但是你又怎么知道,他们将来不会有拆毁这个房子的希望呢?”

他说:反过来再思考一下、辩证一下,钱玄同说的也未必没有道理,说不定将来中国人是真有这么一天能够拆毁这个铁房子,逃得出去的。于是他就决定要下笔写些东西了。

不过他写的东西,《狂人日记》,竟然是一篇小说。鲁迅要选择用小说这种文体来表达他的想法,就已经有一种战斗性格,故意挑一种边缘的东西来颠覆当时的主流。

鲁迅他最特别的地方是他在文学创作上面是几乎一出道的时候,就已经感觉是一个成熟的作家,没有一个青涩的尝试的阶段。

甚至有人大胆地说:现代文学起源于鲁迅,也成熟于鲁迅他一个人身上。但是你想想看,他一生就只写了二十多篇小说而已,全是在八年之内完成的。这是一个惊人的、罕见的成就。

看过这个小说、小时候上学听过老师讲的人都记得,吃人其实是个隐喻,这个隐喻在小说的中段里面就有一个很鲜明的解释了。

那就是这个狂人,他有一天晚上没事的时候翻书,翻一本没有年代的隔开的历史书,那上面写的全是仁义道德。但是仔细一看,在这个字里行间却满满的每一页、每一行印的都是“吃人”两个字。

那么我们该怎么来理解鲁迅这篇小说的时代意义呢?其实我们可以这么看,这篇小说它要谈的绝对不止是封建礼教如何吃人,而且是一种不单单只出现在中国,甚至在任何社会都很常见的一种所谓的社会主流、社会主流所认可的价值观。

一个不自由的社会底下人们到底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人们如何去理解自己的不自由?他们能够知道自己的不自由被控制吗?

鲁迅并不像我们大家所以为的那样子,对中国国民性只是充满了愤怒,然后对我们所谓的低层社会,都是充满那种指责的、高高在上的、要来教化你们的这样一种姿态。

恰恰相反,鲁迅其实是同情我们中国底层老百姓的。鲁迅跟当时许多的知识分子其中很不一样的一个地方就在于,他不是很希望把自己变成一个高高在上的说教者,然后来启蒙这些愚昧无知的大众。

而在他看来,文艺或者他写的这种为人生的小说,就是对峙这些问题的一个方法。那么他不是要做他们的代言人,他希望他们自己发声。他很讨厌知识分子要当大众代言人这样的想法。

自己发声,普罗大众们,想说点什么吗。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