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诞生前的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的发明其实比内燃机汽车更早,直到1912年还在市场份额上占有优势[1]。
能量密度,绕不开的“锂”
1859年,法国人普兰特于发明经典的铅酸蓄电池,这是一款非常成功的发明,直到今天还被普遍使用。

- 一是对体积比较敏感,谁也不想牺牲座舱与后备箱空间来装电池;
- 二是对重量比较敏感,若电池能量密度太低,可能就要面临1吨的车+2吨的电池才能跑500公里的窘境,这不仅不经济,从环保的角度来说也是不可接受的!


单独放出知乎万赞神文的链接,写得非常好,推荐大家阅读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527698/answer/24852443那么就只剩下锂、铍、硼,它们的电子转移数/原子量分别为14%、22%、28%[3]。再考虑到2个因素:
- 锂电极电势是全元素周期表最低[4]:做成电池后电压最高;若转移同等数量电子(电流相同),对应的功率也最高。
- 锂元素的储量比较高:如上面那张图,地壳中锂元素的丰度比铍和硼要高一个数量级。
惠廷汉姆: “告别化学反应”的锂离子电池
充电/放电伴随着化学反应,例如铅酸蓄电池在充电时: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当然,必须严肃地指出:锂嵌入(Intercalation)中锂离子看起来仅发生了物理运动,但本质上依然是化学反应。 锂嵌入(Intercalation)带来很多好处,大大提高了充放电反应的可逆性;也避免使用锂金属作为负极,提高了安全性。 从锂转化”(Conversion)到锂嵌入(Intercalation),是锂电池的技术革命。因为这个贡献,惠廷汉姆被称为“锂电之父”(Founding Father of rechargeable lithium ion battery)[7]。
注: 1) 惠廷汉姆提出锂嵌入的机理是在Moli Energy之前(1976年),但在Moli Energy事故(1989年)之后,正负极均采用锂嵌入机理的锂离子电池才被重视,从而走上历史舞台。 2) 实际上,Moli Energy并未无视惠廷汉姆的贡献,正极采用的正是锂嵌入机理的材料,但在出事故的负极上采用了基于锂转化的金属锂。 3) 将负极材料替换为锂嵌入机理的石墨碳的关键人物,正是获得本次诺贝尔奖的第三个人吉野彰(Akira Yoshino)。 作为史话,为叙事方便、控制篇幅,本文未严格按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同时也省略了大量细节与一些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这并不代表故意漠视他们的贡献。最后要提一下的是,锂嵌入(Intercalation)在电极电势上占优势,但在能量密度上占劣势。

Goodenough先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惠廷汉姆指明了锂嵌入(Intercalation)的技术方向,但距离做出锂离子电池还有很长的距离。锂电池历史上第二位英雄人物出场了,他的名字很特别: 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约翰·班尼斯特·古迪纳夫)。 以前读论文,见到“Goodmann”(好人先生)就已经让我足够吃惊了,而这位巨匠的名字明显更胜一筹:“Goodenough“(足够好的先生)。 没有最好,无须更好,咱们只要“足够好“

- 年过半百才投入锂电池研究,以一己之力发现了大部分关键正极材料:层状结构的钴酸锂(LiCoO2 lattice structure)、尖晶石结构的锰酸锂(LiMn2O4 spinel structure)、橄榄石结构的磷酸铁锂(LiFePO4 olivine structure)。

- 今年已经98岁,Goodenough先生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希望为下一代锂固态电池做出突破[9]。下图是了95岁生日照片,看起来精神还不错[10]!

推动汽车电动化的其他人物/公司
惠廷汉姆和Goodenough的科研贡献,奠定了锂电池大发展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锂电池的大发展光靠科研也不行,还必须依赖产业。产业界也涌现了不少英雄人物,限于篇幅,他们的故事在此只能用一句话概括。 推动汽车电动化的关键人物:- 本田宗一郎:本田汽车创始人。上世纪70年代,在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推行清洁空气法案被通用汽车阻挠的时候,发明新型燃烧室技术帮助加州证明法案的合理性,使得排放法案得以继续推行下去。他的故事在这篇文章里有简述:

- 姊川文彦:东京电力高管。21世纪初,在美日汽车行业均不看好的环境下,联合三菱汽车与斯马鲁汽车推行电动车计划,间接促使日产推出聆风电动汽车。
- 伊隆马斯克:与日产聆风几乎同时,用大规模的松下18650电池成功造出市场欢迎的电动汽车。
关于“索尼大法好“的更多故事,参见此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440692/answer/84973673
小结
在汽车的AI(自动驾驶)、Connectivity(智能互联)与e-tron(电力驱动)三个趋势中,电力驱动技术给人心理上的冲击,也许没有自动驾驶那么大,猛一看显得不算是“划时代“的突破。 今天,我们已经习惯了锂离子电池技术带来的便利,觉得这项技术稀松平常,没什么特别;但是,穿越到20世纪70年代,如果你说锂离子电池将大规模应用于消费电子与汽车行业,大家也许会觉得你是个疯子! 类比地,今天我们觉得自动驾驶技术惊骇世俗,但在30年后的人们眼中,可能也觉得这只是稀松平常的技术,没什么特别。所以,我们不能凭借主观上的冲击力来判断哪项技术“划时代“,哪项技术很一般,而应该站在历史的长周期角度来判断。 如果站在历史的长周期角度来看,锂电池发展史,是人类不断追求可充电电池理论极限的科技史。电力驱动的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的崛起,依赖于科研界与产业界的共同创新,过程中英雄故事数不胜数,才在极端不利的情形下找到一个突破口,帮助电动汽车百年之后重返历史舞台。 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称之为“划时代“并不夸张。 本文节选自本人的知乎文章:有哪些「划时代」的存在,「突破」了你现有的认知?参考
- ^https://zhuanlan.zhihu.com/p/60374236
- ^Nitta N, Wu F, Lee J T, et al. Li-ion battery materials: present and future[J]. Materials today, 2015, 18(5): 252-264.
- ^究竟是什么限制了电池的容量?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527698/answer/24852443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0%87%E5%87%86%E7%94%B5%E6%9E%81%E7%94%B5%E5%8A%BF%E8%A1%A8/10733667?fr=aladdin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1156142/answer/659113692
- ^锂想的兴起、破灭与复兴——从锂电池到锂离子电池 https://mp.weixin.qq.com/s/esb1J6Bz0UPEsZdx3IDKzQ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_Stanley_Whittingham#Research
- ^锂电专利的战争 https://mp.weixin.qq.com/s/VoQMoZlKE5AXE5x_qJondg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n_B._Goodenough
- ^https://www.axios.com/battery-pioneer-1528047409-d0515380-1881-4e96-891f-3763eaa84666.html
本站内容收集整理于网络,多标有原文出处,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