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卡夫卡的《乡村医生》?怎得一个窘字了得!

有幸听了两堂李老师的《外国小说名篇选讲》。第一堂课,扑面而来的就是卡夫卡的《乡村医生》,带给了我很多震撼,受益颇多,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作者:江南

《乡村医生》怎得一个窘字了得

在大四的时候,有幸听了两堂李老师的《外国小说名篇选讲》。第一堂课,扑面而来的就是卡夫卡的《乡村医生》,带给了我很多震撼,受益颇多,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开篇第一段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包括人物、职业、背景、情形、环境,一个“窘”字是全文的文眼。最后一句话,设下疑问,为什么没有马?

在我看来,这整篇文章就是在不断设下疑问,解除疑问中不断进行,然而纵使问题一步步解决,留给人们的却是真相大白后难以释怀的怅然。

我的课堂笔记~

此时,弃用多年的猪圈里,却出现了两匹膘肥体壮的大马和马夫。

为什么马会出现在肮脏的猪圈里,还是两匹?

解读:马在西方有生命力的象征,卡夫卡身体羸弱,强壮的马就是他内心渴望的一种映射。除此之外马还有一种象征,就是“性”。卡夫卡的感情很坎坷,在他看来性是肮脏龌龊的,所以在文中的体现就是“马从猪圈里钻出来”。一匹马足以驾车,但文中突然出现的两匹马象征着“感性”和“理性”。医生无法趋使这两匹马,意味着人无法驾驭自己的理性和情感

柏拉图在《斐德罗篇》中将人的灵魂比作一个马夫驾着两匹马,一匹驯良,一匹顽劣。马夫代表着理性,顽劣的马代表着欲望,驯良的马代表着激情。人原本是会飞的天使,但由于理性不足,无法驾驭控制好着两匹马,于是马匹开始冲撞,撞掉了马身上的翅膀,于是人坠入人间。在这里,柏拉图指出了人理性的不足,导致人的堕落

反观《乡村医生》中的这两匹马,马夫这样称呼他们“老兄”、“姑娘”,这样拟人化的称呼,我们可以得知这两匹马的性别是不同的,由此感受到马的性格不同,无论是“理性和感性”还是“欲望和激情”,都可以成为这两匹马的指代。

马夫和马的到来,解了医生的燃眉之急,但紧接着马夫却想霸占医生的女仆罗莎。有人说,医生冷血无情,高高兴兴地上了车,将女仆作为出诊的代价。但老师的解读却是截然相反。

马夫咬女仆后,医生愤怒地咆哮:“你这个畜生”、“你是不是想挨鞭子”,呵斥了马夫。体现出医生是具有正义感的和责任心。

但他后文为何又会高高兴兴地上了车呢?

从前文,我们可以得知,马夫是突然出现的代表恶的闯入者,他体型剽悍凭空带来两匹马,仿佛上帝一般预感到医生的窘迫。医生内心自知他是很难战胜的,但是此时医生需要马出诊,而又希望保护自己的女仆,陷入了两难的窘迫。他想到的办法就是,自己驾车,马夫一定会跟随,这样他既能出诊掌握主动权,同时也达到了保护女仆的目的。所以他高高兴兴上了车,满心欢喜地以为计策会成功。

但结果却是,他按照计划上了马车,并且成功说服马夫由认路的自己驾车,但马夫却出人意料地说,“我不跟你去,我要留在罗莎这里”。当计划破产之后,他直白地对马夫说出“你跟我一起走吧”,并且态度开始转变得央求、商量,表示如果马夫不与他一起出诊,他就不去,“我不愿意为这件事把姑娘交给你作为代价”,这是医生文中的原话。

然而事与愿违,马夫驱使马匹奔跑,医生被迫地离开,马夫冲进了他的家门,霸占女仆,成为继医生之后新的主人。

接下来的情节非常悖论,并且极其诡异

1.病人家属热烈欢迎医生,但是病人的房间无人管理(直冒烟的炉子,昏暗的房间)

2.性命垂危的急诊,但病人十分健康,最惊悚的是他一心求死

3.检查不出病情,确认是健康的,而家人却不满;直到确诊重病,家人才满意

4.病人很健康,后来突然出现了巴掌大的伤口

一匹马嘶叫的时候,医生证实了病人没病;两匹马同时嘶叫的时候,“这叫声必定是上帝特地来帮助我去检查病人”(原文),医生发现了病人右侧胯骨上的伤口。马,仿佛是上帝,也仿佛是魔鬼。它指引着医生发现伤口,也时刻在窗户外监视者人们的一举一动。

为什么一开始医生没发现?伤口为什么在身体右侧的胯骨上?

伤口非常明显,医生不可能看不见,唯一的解释就是,伤口是突然出现的。既然马可以突然出现,伤口突然出现也不是不可能。这更意味着,人面对的是突如其来的,无法预知感受的伤害。也许伤口是突然出现的;也许伤口一直存在,人们只是突然发现。无论是哪种,都是细思极恐。

至于伤口的位置,是非常有说道的。《圣经》中,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位士兵又把长矛扎进耶稣体内,所刺的地方就是右胯骨上方。于是,人们认为灵魂从那里逸出。在这里,这个伤口就带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为什么要给伤口如此细致的描写?

卡夫卡写故事,关注情节和细节,他很少关注主人公的外在刻画,在《城堡》是如此,《乡村医生》也是这样,看到最后才知道主人公是个老头。卡夫卡忽视对人物的外在刻画,而专注于内心的雕刻。这是因为,他不是在展示一个人的窘迫,他是在展示整个人类的窘迫。

溃烂的伤口将是致命的,而伤口同时也是美丽的。它是危险的,同时也是美丽的。伤口让病人死亡,但在伤口上却孕育着扭动的蛆虫。这意味着,死亡孕育着新生,死亡与生命同在,丑陋与美丽同在

同时,巴掌大的伤口,残忍的画面,含着泪咬着嘴唇,带着鲜血的手帕,这些都在隐晦地暗示着女仆的失贞。

角色的三次转换

一、医生转化为上帝

原文:这时,这家人和村里的长者一起过来,他们脱掉我的衣服;老师领着一个学生合唱队站在房子前,用极简单的曲调唱着这样的歌:脱掉他的衣服,他就能治愈我们。如果他医治不好。就将他处死!他仅仅是个医生,他仅仅是个医生。

牧师在家里一件件地拆掉自己的法衣,人们失去了古老的信仰。但古老的信仰坍塌,人们将医生当作上帝供奉于神坛,这是新旧信仰的一次更替。人们对上帝会抱着虔诚的心态,得救了会感激,未得救不会怨恨。但是一旦医生被推上神坛,得救了会虔诚感恩,一旦失败了就会面临谴责。因为神坛上的,不再是无法琢磨掌控的上帝,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人们可以将自己的愤怒和不满发泄在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因为医生只是一个职业而已。

为什么要脱掉医生的衣服?

相传,耶稣的弟子能够起死回生,他赤裸着身子躺在病人身边,死去的人将会复生。把医生脱掉衣服,类似于宗教仪式,意味着将医生等量替换为信仰本身,虽然是强制的。在我看来,脱掉衣服,意味着脱掉了一个人尘世的所有身份,赤裸的形态是生命最初的形态,最本真也最纯粹。

二、上帝转化为病人

脱了衣服的医生和病人躺在一起,房间里的人退去,他们共同在一个空间里。这时的医生不是无往不利的上帝,而成了跟病人一样的存在,也成了病人。医生像是摆上祭台的祭品,随时会成为受死的祭品。这时,医生也成为了亟待拯救的病人。

病人需要救治伤口,医生需要从危险的处境逃离,而旁观的村人他们需要救治的却是思想和灵魂。

三、病人转变为牧师

两人并肩躺在床上,病人没有丝毫的感激之情,反而不停地嘲讽、谩骂、怨恨医生。“你不但没有帮助我,还缩小了我死亡时睡床的面积,我恨不得将你的眼睛挖下来。”然而此时,医生只能一次一次进行无力的解释和温情的安慰,此时医生充当了牧师的角色。在持久的安慰之下,病人相信了医生的话,静静地安息了。在生命的最后,医生承受谩骂还是成为牧师的角色,陪伴着病人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我带着一个美丽的伤口来到世上,这是我全部的陪嫁。”

病人说的这句话令人错愕,但是我很喜欢,曾用这句话发了一条微博。这一句话就像用着波澜不惊的语气,草草地描述了自己的一生,但是却温情脉脉,有些孤寂,还有些许无奈和隐忍。

这里点明了伤口的来源,出生便带着,直到这个伤口将人带进坟墓。虽然我们有时发现不了,但伤口确确实实存在。这个伤口,就像是人的宿命,引领着人们走向死亡。

为什么说陪嫁?

病人是男子,为何说陪嫁?陪嫁属于女性,在这里,指的是人的性别消解了,人(医生)的身份会发生转化,性别也会发生转化。身份属于社会、物质层面的,身份能在不同的场景之下够转化;而性别也是如此,人的生理或许可以界定为男女,但是人的心理性别和角色由人的内在决定。

医生完成了最后的使命,马还在原地站着,但他匆忙地离开,两匹马不听使唤,明明是救人但最终却狼狈不堪地逃跑。

在这个最不幸的时代,在这寒冷的天气里,我这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赤探着身子,坐着尘世间的车子,驾着非尘世的马,到处流浪。

这是医生的最后归宿,也是许多人的写照。时代是不幸的;环境的恶劣的;人无法抵抗衰老;生活狼狈不堪寒冷交加;人出生以来的身份、经历是人世间的,就像尘世间的车子,人局促在这狭小的、不可更替的空间;而人生却不能被自己掌控的,而是被倏忽而至,无法掌控的马所驱使裹挟。没有人帮助医生,只有孩童唱着错误百出的童谣,而自己逐渐被遗忘。这是医生,也是你,也是我,是我们每一个人。

受骗了!受骗了!只要有一次听信深夜急诊骗人的铃声-这就永远无法挽回。

一失足成千古恨很,只要有一次失误,甚至不是因为自己的失误,都有可能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永远无法挽回。

人性的双重性

医生对于奴仆的态度发生了多次转折,从对奴仆的称呼中可以体现。奴仆、姑娘、听话的姑娘、罗莎,与此同时感情也越来越激烈和牵挂。这一切的转变,来源于马夫这个象征邪恶的闯入者。邪恶,可以引发善良保护奴仆;同时牵挂罗莎,对于罗莎被蹂躏的现象其实也是医生内心深处占有奴仆的潜意识。恶,能激发善;恶,也能激发恶。

窗户是私密空间与外在世界的通道

信仰的更替

《乡村医生》,反映的是信仰更替的过程中,人们荒谬的思想引发荒谬的处境和以及人在这种处境之中深深的窘迫和绝望。科技的发展,地心说取代了日心说,上帝逐渐走下神坛,医生、教师等职业填补曾经宗教的空缺,但相应的信仰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在这种信仰的更迭中出现荒诞、错位、泯灭人性的情节。人们要求医生和教师像上帝一样无所不能,但在现实世界中却未给他们应有的地位和尊严,一切只是利益的“等价交换”。治病救人甚至起死回生成为评价医生职业能力和素养的标准,人们的过度情绪化将医生放置在道德的低谷。

在这里,我不是在斥责科技的进步,我坚信科技进步是社会进步的象征,纵使会有弊端,但永远是利大于弊。一场赌局,我们想赢,就要做好输的准备。我想说的是,科技进步的同时,我们的观念却没有同步进步。无论是持续不断的医闹事件,持续不断的学生杀死老师的事件,还是幼儿园虐童事件都是如此。科技、经济、技术的同时,人们认识事物的观念,人的认知水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都保持在很原始的状态。

我很喜欢卡夫卡,从初中课本上的《骑桶者》开始就很喜欢。课上老师说,卡夫卡是一个很羸弱的人,他非常的悲观和脆弱,他说“一切都能将我打败”。卡夫卡展现的是人的绝望,面面俱到的,身临其境的绝望,荒诞的剧情中是最真实的人类困境。与其说,卡夫卡是个作家,倒不如说他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他分析之后得出了对于这个世界真实的判断和预测,并用一颗痛苦的心来描绘。

然而,我却不觉得绝望,只是有些哀伤。我能感受到绝望,我在真实世界里看到了文章中的映射,我只是无力,无力改变现实,但我从不绝望

我在卡夫卡的绝望中,愈发坚强。我看见过了这世间的大喜大悲和万分窘迫,再回首看自身,发现自己生活中的窘迫实在不值一提。我开始理解现实生活中的荒诞与可笑,我开始试着与这个琢磨不透的世界和解,我开始接受自己生命中的伤疤和难堪,我开始给自己慢慢“松绑”,我选择勇敢地面对。谢谢你,卡夫卡。

献给你的玫瑰

除了以上的这些,这篇文章还道出了很多真相,比如“人们往往不知道自己家里有什么东西”(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人往往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再比如“开张药方是件再容易不过的事了,但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了解却是件难事”,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分析文章,要不断地提问,不断在文中寻找答案,不放过细节,结合作家生平时代背景,以及特定的文化底色和宗教内涵,这是我在课上的心得体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