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之《诗经》要点、逻辑

诗的源头是歌谣。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所谓徒歌就是随口唱,乐歌就是随着乐器唱。歌谣的节奏最主要靠重叠,或叫复沓,最后发展出来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

文章目录[隐藏]

01章节要点

1、诗的源头是歌谣。

2、有了文字以后,将歌谣纪录下来,便是最初的诗

3、“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这个字原来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的。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

4、春秋时通行赋诗。在外形的宴会上,各国使臣点的一篇或几篇诗,经常被断章取义拿来就当前的环境做政治的暗示

5、孔子时代,孔子采取了断章取义的方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6、最有权威的毛氏《诗传》和郑玄的《诗笺》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

7、孟子所谓“以意逆志”倒是说要看全篇大意,不可拘泥在文字上。

8、“以史证诗”的思想,最先体现在《诗序》里。

图片

02逻辑框架

1、“诗三百”的由来?

诗的源头是歌谣。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所谓徒歌就是随口唱,乐歌就是随着乐器唱。歌谣的节奏最主要靠重叠,或叫复沓,最后发展出来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

有了文字,有人将歌谣纪录下来,就是最初的诗。

纪录的人是乐工,也就是太师。他们搜集了本国和别国的乐歌,包括乐词和乐谱。所以所谓歌谣的用途在于:

①宴会奏乐唱歌;

②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或打猎等等,又说是典礼的诗;

③讽谏、颂美献给君上,也叫献诗,可以说是政治的诗。

太师们保存下来的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诗》三百”。

2、阐述诗经“六义”?

(1)风雅颂:《诗经》的三个部分。
《大序》解释说:

①“风”是风化、感化、讽刺的意思;

②“雅”是正(正确、正面)的意思;

③“颂”是形容盛德的意思。这些是按教化作用解释的。
今人研究,这三个字大概从音乐得名。

①“风”是个地方的乐调,比如“国风”是各国土乐的意思;

②“雅”是“乌”字,似乎是描写乐的呜呜之音,“大雅”、“小雅”乐调不同;

③“颂”是“容”字,也就是舞蹈的样式。其实还有南,南音或南调,现在河南、湖北一带地方的歌谣。
(2)赋比兴:《诗经》中的三种基本的表现手法。
①“赋”,赋本是唱诗给人听。大序,解释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是直接续写,即物即心;“比兴”都是“大序”所谓“主文而谲谏”(通过诗歌的形式,用譬喻的手法进行讽谏)。
②“比”是借物为喻,心在物先;“兴”是因物而兴,物在心先。(这一段参考叶嘉莹《古诗词课》,更便于理解,所以采纳。)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