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到,今年国际化/双语特色学校招生的一些亮点:
01.新增4所开设国际课程的学校
分别是:北京市朝阳区礼德学校、北京市仁泽高级中学、北京市海淀区凯文学校和北京市海淀未来学校。
02.大部分学校招生名额变动不大,小部分有调整
像北京市朝阳区青苗学校(减100)、清华志清学校(减80)、北京市怀柔区青苗学校(减20);北京大兴熙诚学校(增60)、北京怀柔索兰诺中学(增70)、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增70)、北京市海淀区青苗学校(增40)、北京市新府学外国语学校(增50)。
03.中招计划仅区分“本区”“外区”
同一班型通过不同代码,区分了本区和外区,其中外区计划未作细分。但没有被纳入跨区招生计划的区,无法参与本所学校的中招升学。根据统计到的数据,大多数学校把更多的中招名额给了国内高考路线的学生,当然也有学校通过中招录取国际方向的学生。
上国际学校还要保留北京学籍吗?
那么,为什么会有走国际路线还要保留北京学籍这样的“偏好”出现呢?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
01.通过学信网的成绩单认证
在留学申请时,部分海外大学会要求在校成绩经过认证,其中有的大学除了接受国际机构背书的成绩,也会接受认证程序通过学信网完成。这种情况下,如果在籍,则可以直接利用学信网的证明材料。当然,必须说明,这种情况并不算多,目前很多国际学校都经过WASC和Cognia等的国际机构认证,这些认证已足够证明学生的申请成绩。
02.保留转轨机会,后续参加高考
有的家长希望为孩子留下一条退路,即如果高一入学不能适应国际课程,还可以凭借北京学籍再次转轨回到体制内。对于学校而言,具备中招资格,也意味着官方的认证和背书。
综上所述,部分国际高中会投放一定的中招计划,但同时也会设置自主招生(无北京学籍)的通道。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本站内容收集整理于网络,多标有原文出处,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