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如何快速提分?像追女孩一样有计划地攻略文言文!

文言文本身就重积累,所以如果你常积累,多回顾,不信你搞不赢文言文!

文言文

文言文的知识体系实在是太庞大了,如果要全面地整理出来是无比繁杂的。所以我想试试从介绍和分析考点和题型的角度来帮助你们提升写文言文阅读的能力,要知道高考前每个人都有可能提分到17分以上,要对自己有信心!btw每个人适用的方法都不一样,天道酬勤是肯定的,但我们也可以慢慢摸索、不断调整,争取更加高效。并且千万必须一定要及时做回顾!毕竟文言文是个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小妖精(凝重)。


一、像追女孩子一样有计划地攻略文言文!

1、了解她的爱好

我们的攻略目标全国卷文言文有点挑食,近年来只考查正史人物传记,并且预计接下来也不会在选材上出现较大变动。相比起一些故事性或哲理性较强的文本,传记文本的实词相对更加统一,能保证大部分学生经过学习后更好得分,这对于考生来说其实也是更加有利的,出题人的套路更好把握、每次训练的成绩也相对更加稳定。

不过随着时间流逝,作传时的语言和用词都会发生细微的变化,越久远的可能通假字会越多,理解起来更加辛苦,笔者推测这可能正是全国卷这些年一直没有考查《史记》的原因。另外,我整理了近十年的文言文选文出处如下:

《宋史》:2017卷三《许将传》,2016卷一《曾公亮传》,2015卷一《孙傅传》,2012课标《萧燧传》,2012大纲《郭浩传》,2011卷一《何灌传》,2010卷二《康保裔传》,2008卷一《廖刚传》

《明史》:2016卷二《陈登云传》,2016卷三《傅珪传》,2014卷二《韩文传》,2013卷一《司文升传》,2011卷二《熊鼎传》,2010卷一《王祎传》

《宋书》:2017卷一《谢弘微传》,2009卷二《郭原平传》,2008卷二《王昙首传》

《后汉书》:2017卷二《赵憙传》

《北史》:2015卷二《来护儿传》,2009卷一《魏德深传》

《旧唐书》:2014卷一《于休烈传》,2013卷二《李揆传》

不难发现:①《宋史》和《明史》人气颇高且经久不衰,基本上每年至少会考查其中一个,做题时这里是重点。②今年有强烈的转向考查南北朝时期正史的信号,是加大阅读难度的体现。③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基本不考。

2、提前做好撩妹功课

(1)文言实词

这一部分是文言文阅读的重中之重,几乎支撑起了理解文言文文意的大半边天,积累实词是在整个文言文学习过程中都要认真做好的事情。强烈推荐人手备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有缩印本),另外还推荐大家去买一本高中阶段教材的文言文全解,我在高三整本过了两遍,颇有受益。因为课本上都是专家们挑出来很基础的内容,而且据我所知有挺大一部分学生在听非背诵篇目和选修篇目时并不专心…过一遍也是一种回顾了。假如说你要是能够在作文中用上《游褒禅山记》中作者的感悟、《触龙说赵太后》中为人父母的苦心,都是很能为文章增分的。诸如“高考文言文实词识记”、“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等有带例句的学校发的资料也可以在零碎时间里对着例句进行阅读揣摩。如果单个单个地记忆,效果一般都不太好。

(2)文言虚词

虚词相对于实词来说,不能独立表达语义,只能配合实词来构成语法结构,因此也不那么重要。虚词一般来说放在句子中都是断句、取独的作用,甚至很多情况下都可以不译的。全国卷近些年也都只是把虚词放在翻译题的位子上考查,所以如果是在考前复习阶段,大可不必让虚词占用你的复习时间。但还是有些同学在翻译时很困扰,总觉得虚词怎样翻译都不太通顺,建议平时没事也可以翻翻这十八个虚词的重点意思和用法,写练习时对照着来,一回生二回熟。

(3)古今异义词

主要差别在于: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褒贬色彩改变、名称说法改变、单双音变化。其实做题时也没有这么复杂,这个考点还是比较好复习的,属于复习完了也不容易忘的知识点。高考所涉及到的古汉语基本上都没有双音节词,看到是一个双音节词就基本上可以自动拆字联想了。最近的全国卷高考真题只能找到2013年二卷的:“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这里的“引进”其实是“推荐”的意思。由于不太能出题且难度比较难把握,这个点并不太常考。

(4)通假字

说到通假,2016年二卷的“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中的“矢”通“屎”,真的就是我心中特别经典的例子了orz。这道题启示我们遇到通假字可以在合情合理的情况下放飞你的想象力。

还有2016年一卷的“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中“锡”通“赐”。这里刚好就有了两类常见的通假字:前一例是读音相同的假借字(有时读音相仿也可以是通假),后一例是字形上并不完全相同但相近或包含的(如“莫”通“暮”),形声和会意,都是比较好辨认的。做题时看见很突兀的字不用懵,先回忆一下看过的资料有没有该字的通假,没有的话就结合上下文推测,一般都不难推测出来。

(5)词类活用

常考的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等等。这些需要理解并掌握,但在做题时不怎么用到理论(敢问各位是不是每次写语法填空都老老实实分析结构时态?),一般来说题做多了,语感上来了,读文言文时就可以理解,如“晋军函陵”的“军”,又如“天雨雪”的“雨”。这里主要是在翻译题里考查,如果实在把握不准,可以采取划分主谓宾定状补的方式,如果本该是谓语的位置变成一个名词,很有可能就是活用。合理发挥想象力,并且结合课内的一些活用例子,不难翻译出来。

(6)特殊句式

熟悉特殊句式可以让你阅读文言文时更加顺畅,有助于理解文意培养语感,特别是在翻译句子中达到“语意通畅”的要求。常见的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①判断句(注意需不需要翻译出“是”)

a.用判断词表判断:“则”“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但这种用法很少见。文言文中出现“是”往往要译成“这”,如“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b.用“……者,……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其变式有很多,如“……,……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者,……”(粟者,民之所种)、“……,……也”(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等。也有没有标志的(刘备天下枭雄),不过这个情况在高考中几乎不可能出现。

②被动句(注意译出“被”)

A.用“……为……所”(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的方式构造被动句,其变式有“……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和“……为所……”(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B.用“……见……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的方式构造被动句,其变式有“……见……”(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和“……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而受制于人)

③省略句(注意划分主谓宾结构,补充出必要成分)

A.省略主语与宾语:说到这个都是泪啊……多少人栽它身上了……记住了!一句话里缺谁补谁!一定要打个括弧!宁可多写几个字,也不要被“好像很通顺啊,没毛病”的感觉所麻痹!以2017年卷一为例:“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这里就少了主人公谢弘微,要在开头补出来。

B.省略谓语:这个是几乎没有考的,举两个课文里的例子:“问其人,本(翻译时这里要补一个“是”)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还有“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C.省略介词:考到这个点时,还要注意考虑是否有状语后置。同样举两个例子:无后置:“今以钟磬置(于)水中”;有后置:“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④倒装句

A.宾语前置: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在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不、未、毋、无、莫”等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中的“我”应调到“肯顾”的后面,还有“古之人不余欺也”应调为“不欺余”);第二种是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时,说起来比较复杂,所以还是先放例子体会一下:“大王何来操?”→“大王来操何(带了什么)?”;“吾谁与归?”→“吾与谁归(同谁)?”;“沛公安在?”→“沛公在安(在哪)?”即当使用疑问代词作谓语动词/介词的宾语时,疑问代词前置。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奚、胡、何、曷、安、恶、焉”等等。

有时用“……之……”也是比较固定的表达结构,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定语后置:典型的固定结构也是“……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其变式有“……者”(“客有吹洞箫者”)和“……之……者”(“马之千里者”)

C.状语后置:以介词“于”和“以”组成的介词结构要后置,如“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和“去以六月息者也”,有时也可能会省略介词,但比较少出现,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D.主谓倒装:这种是出现得最少的情况了,了解一下就好,基本不会考的。一般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例:“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卷石底以出”→“石底卷以出”;“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几家能彀称心快意?”

(7)固定句式

由于固定句式在平时的学习中比较常见,且数目比较庞大,这里只分类列举出常见的固定句式。

①表疑问:“如……何,若……何,奈……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庸……乎”;“独……耶,独……哉”;“何也/何……也,何哉/何……哉”;“何/奚以……为,何/奚/曷……”

②表反问:“不亦……乎”;“不为……乎”;“何/奚以……为,何/焉……为”;“岂……乎/哉”;“非……欤”;“宁……耶”;“何……之有”;“其……乎”;“安……乎/哉”;“安能,何能,何得”

③表感叹:“一何,何其”;“何……之……”

④表假设:“有……于此/斯”;“若其”;“诚……则……”;“然则”;“向使”;“自非”

⑤表选择:“与其……孰若/毋宁”;“不……则/即……”;“非……则/而……”;“其……,其……也”

⑥表强调:“唯/惟……为/所……”

⑦表比较:“……何如/何若……,……孰与/孰若……”

⑧表认定:“是故/是以……”,“所以……”

(8)文化常识

初高中教材中出现的古代文化常识都是必须要掌握的!有很多教辅书上都有“高考常考的古代文化常识”,这些也要去看,平时做题中遇到没见过的也要记下来。另外给大家推荐王力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内容比较全面(当然也比较杂),看起来也比看课内资料轻松愉快得多。

3、顺利完美地抱得美人归

(1)当你面对她

拿到一篇文章,第一件事就是看12题的选项内容,因为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有错误,先阅读可以对文言文内容有个大致的把握。然后就是看原文了,我个人习惯是看两遍,第一遍粗略地看过去,不要求逐字理解,第二遍是划分情节,比对后把选择题做出来。还有就是如果下面有注释一定要看。有的同学理清脉络喜欢勾划出人名,或者职位升降的信息,这个看个人是否适用吧,但这样做是会导致卷面比较凌乱的,特别是如果你想考试后在上面做笔记的话。

(2)断句题

其实在看第二遍的时候已经可以在原文中尝试自己划划斜线了,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再和选项校对。另外,不同选项中有很多是相同位置都有断开,可以两两比对圈出不同处。下面介绍一些借助“特征”的断句技巧。

①借助名词(代词)断句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代词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断句时我们可以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等,然后考虑:什么人做什么事,什么事怎么样(即找名词、抓动词或形容词、明内容),以此为突破口,断句就比较容易了。

②借助对话动词断句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谓”为标志,一般在它们的后面都要断开。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可抓住对话标志先断一部分内容,然后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说些什么,来断句。

例: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

③借助一般动词断句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只留下后面的谓语,因此我们在断句时,也可找出句中的动词,以动词为中心,瞻前顾后,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有些句子的动词后面是不带宾语的,可能是一些不及物动词,如斗、走,也有可能是被动句。

例: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

④借助虚词断句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虚词时要善于归纳它们的规律。

A.句首的语气词:“盖、凡、窃、诸、敬、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B.句末语气词:“也、矣、欤、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C.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D.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E.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⑤借助句式断句

A.对称句式。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好用对偶、排比、反复、对比、顶真等常用文言文辞格。

a.对偶与排比: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反复: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c.顶真: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⑥借助句式特点及固定结构断句(参阅前文“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一栏)

例: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这是一个很玄妙的东西∠( ᐛ」∠)_),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平时认真听课,课后多读文言文真的会有很大帮助,特别是读文章时注意停顿。也可以在课余时间看《古文观止》和《世说新语》,有些短小的故事也是很有趣的。

除了多读书,多做题也能积累套路。

【例1】

A.2017年洛阳市三模:

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B.2017年校三模:

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致事/上优诏听之

【分析】考A题的时候不少同学都栽在第一处断句上了,因为“上诏百官集议”听起来也没毛病,可是因为“制、诏、敕”都是帝王专属的,所以一般不需要在前面加上人名。但如果B题最后一处断句后的“上”划分到前一节的话,逻辑上就不能解释了,这一处的翻译是“之后(景茂)请求辞官,皇帝(下)褒美嘉奖的诏书批准它”。

【例2】

A.2017年高三下学期选择测试(二):

狄青师次宾州/召会诸将/疑注倚贼声势为奸利/欲诛之/注觉/托为游辞/不肯往/贼破/青始闻注前功

B.《谐史·我来也》选段:

卒取视/则皆黄白器也/乃悟张府所盗之物/又以赂卒/贼竟逃命/虽以赵尹之明特/而莫测其奸/可谓黠矣/卒乃以疾辞役/享从容之乐终身/没后/子不能守/悉荡焉/始与人言

【分析】A题错的同学主要是把“托为游辞/不肯往”错断成了“托为游/辞不肯往”,这里的“辞”应为后置的“词”,原句翻译是“以出游为托词,不肯前往”,另外,“辞”本就有“不接受”的意思,如“辞职”,一般不说“辞不……”。B题中的“辞役”即正确表达。

【例3】

A.2017年大教育联盟三模:

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

B.2017年汕头市二模:

徐前守侵用公钱/尧俞至/为偿之/未足而去/后守移文尧俞使偿/久之/考实非尧俞所用/卒不辩

【分析】A题是正常的套路,在人名处断开,很多同学在B题“后守移文尧俞使偿”也习惯性在“尧俞”前断开,从语法角度考虑也没错,但是放进原句中则颠倒了句意。原句完整翻译为“徐州的前任知州占用公钱,尧俞来到之后,替他偿还那些钱,没有还完就离去。后来的知州给尧俞写信让他偿还,过了一段时间,查明实际上不是尧俞所占用的,尧俞一直没有申辩”,由此看“使”后面省略的是“尧俞”,如果断成“后守移文/尧俞使偿”,就变成了“尧俞让后守偿还”了。

《论语(选修)》课后有许多断句练习,有空也可以抽时间一次性做多几道,多思考多揣摩。

说一下我是怎么做今年的断句题的吧:

(2017卷一)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注意“言”和“曰”后需断开,另外“佳器”的意思是人才,不能划分到后一小节中)

(2017卷二)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第一处要注意的地方是“不肯”与“云”之间要断开,因为古汉语中没有“不肯说”的表达形式,一般说“不语”,第二处是联系上下文知道这里的“孤孙憙”即指主人公赵憙,不能断成“孙憙”)

(2017卷三)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第一处在“初”后要断其实靠的就是多读书做题的积累,如“初,权谓吕蒙曰”和“初,汉高祖入咸阳”等,第二处要看清主语,是“吏”不好,“选者”要诉“吏”;而不是“吏”怎样,要诉“吏”)

(3)文化常识题

一般来说一道优秀的文化常识题都有比较常见的如官职、考试和名号等的选项,可以依靠它们排除,如果碰上都没见过的,可以考虑是否符合情理,如2017卷一的“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错得就比较离谱了,还有卷三的“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都说了是“侍”了,职位怎么会高呢?类似的还有诏狱,如果范围超越了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高官,难道皇帝这么闲,大小官员的事都要管吗?

(4)文意理解题

有很多教辅书都告诉考生怎样全方位多层次地把握文章说了什么事情…其实真正考试的时候哪有那么多时间啦摔!比较省时间的流程是:拿到文章先看选项→粗读一遍掌握文章结构→第二遍对着选项标出其在原文中的对应位置→容易发现的这时候已经发现了,扫一下其他选项确认;不容易发现的就需要慢慢比对。错误类型主要有:时间/因果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曲解文意、逻辑错误。

①时间错位与因果错位

(2015卷二)错误项: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原文: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 “陛下今何在?”左右曰: “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今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乃遇害。(来护儿是否劝谏与炀帝是否保护来护儿没有因果关系,且来护儿被杀时炀帝已被抓)

(2016天津)

错误项: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原文: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应该是在李台州去世后,杨万里才听说他的至孝事迹)

②张冠李戴

(2017卷一)

错误项: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原文: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住在乌衣巷的是谢混不是谢弘微)

(2015卷一)

错误项:孙博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原文: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杀的是长得像“二宦者”的,这里也考察了一下对文言文的细节理解)

③无中生有

(2017卷二)

错误项: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原文: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 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文中并没有提到赵憙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2017卷三)

错误项: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聘史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原文: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文中并没有提到使对方未占的便宜而返回)

④曲解文意

(2016卷一)

错误项: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原文: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原文“使(之)谕以指意”的意思是“派他前去告谕旨意”)

(2016卷二)

错误项: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原文: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帑金”是指国库银两,并未筹措钱款)

(2016卷三)

错误项: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原文: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原文说明造成傅珪离职的原因是权幸的逼迫和皇上不采纳言官请求,并非傅珪自己的“坚持”)

(5)翻译题

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信(真实准确、字字落实,不随意增减)达(通顺流畅)雅(生动优美有文采),高考的翻译题要求必须做到前两点,考试大纲就强调了:古文翻译要求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主要考点分为两大类,其一、积累类(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等),其二、规律类(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这几个主要考点的学习和备考要点都有在前面提及。另外需要牢记的就是六字诀:对留换删补调。

对:对译。就是加一个字把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相当于变成一个同义复词。

留:保留。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朝代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不用翻译。

换:替换。即替换古今异义的词(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删:删减。即虚词不译的情况,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词成分等。别担心太复杂,其实也没考过多难的hhh。

补:增补。如果考到了省略句,就需要补充出省略成分使句子通顺完整。

调:调位。只有考到倒装句,才需要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没事瞎换老师看的快可能以为你没有完整翻译出来。

如果碰到不认识的实词,就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测,不要只盯着句子看!翻译时写在试卷上或草稿纸上,修改后再誊写到答卷上!字迹要清晰,尽量不要出现涂改和错字

二、像护妻狂魔一样宠爱你写过的文言文!

爱她,当然是要占有她啊2333。一定要狠得下心裁试卷!注释可以用细点的非黑色的笔标注在间隙内,老师们会在讲评课上逐字逐字翻译的,边听边记下来,课后自己再检查,仍有疑问的就去翻字典,之后把整篇文章裁下来贴在一本专门的本子上(如果是那种比较简单,通篇没几个实词不会的,就别裁了,留下的都要是精华啊)。平时安排时间回顾,在贴下一张时对前一张回顾一下,因为到高三后期真的基本没时间看了。练习里老师没有讲评的也可以在旁边同时贴上译文,自己对照着翻译。如果实词不代到文章语境中是很难记忆的。在繁重的课业里,记住永远都有你的笔记在深闺之中等你。

结语:对《我们仨》里的一个片段印象很深,说有人责备钱钟书先生不用白话或是浅易的文言,而是用艰深的文言,杨绛先生说道:“当时,不同年龄的各式红卫兵,正逞威横行。《管锥编》这类著作,他们容许吗?钟书干脆叫他们看不懂。”掌握这门古人的艺术不仅对应试有帮助,对其他方面也大有裨益,何况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习只是一个入门,是许多人都能掌握的。只要大家肯下功夫,就能与古人对话,生活得有古意有诗意,想想就美滋滋。

不管文言文成绩如何,永远不要气馁!我们老师每次考试都会整理出明细,越到临近高考真的越不一样,很多同学从翻译题的四五分提到八九分,选择题也经常能做到全对,还会有同学整道题拿到了19分满分,都是以前不敢想象的。文言文本身就重积累,所以如果你常积累,多回顾,不信你搞不赢文言文!

作者:米田十里
来源:知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