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愁 赤县远 丹思抽 鹫岭寒风驶 龙河激水流 既喜朝闻日复日 不觉颓年秋更秋 已毕耆山本愿城难遇 终望持经振锡往神州
可以看到这首诗,是由一三五七九言句逐句而成,从上至下每句增加两个字,形状如同一座宝塔,故名宝塔诗。这首诗一般被认为是宝塔诗之祖,此后文人在此基础上又有不断的改造创新。

秋风清 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 寒乌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写秋夜之思,哀音促节,凄若繁弦。 再如刘长卿的《新安送陆澧归江阴》:新安路 人来去 早潮复晚潮 明日知何处 潮水无情亦解归 自怜长在新安住
写送别之情,忧伤无奈。 这两首诗的共同点就是组成的句子为三言、五言、七言,各为双句,短小精悍。

诗 绮美 瑰奇 明月夜 落花时 能助欢笑 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 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 世间惟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 便到司空送白辞
当时的要求是以诗题为韵,限定诗题只能是一个字,如白居易题目为“诗”,元稹为“茶”,韦式为“竹”等等。这样立题的同时立韵,再加上宝塔的形状,极其别致。在文人聚会之中用宝塔诗唱和,由此可见当时宝塔诗在当时已经是广泛流行的了。 可以看到,白居易他们写的宝塔诗,还是一字句为单句、二字句至七字句为双句,后来连一字句也变成了双句。如张南史的《竹》:竹 竹 披山 连谷 出东南 殊草木 叶细枝动 霜停露宿 成林处处云 抽笋年年玉 天风乍起争韵 池水相涵更绿 却寻庾信小园中 闲对数竿心自足


呆 秀才 吃长斋 胡须满腮 经书不揭开 纸笔自己安排 明年不请我自来
这首诗在形式上的变化在于,他在保存了宝塔诗的外形的同时,将一字至七字诗中的双句模式改为了单句模式,因此更为宝塔状、更为短小精悍,充满谐趣。 虽然宝塔诗带有了文字游戏的成分,但它也的确富有审美的功能。应该注意到,宝塔诗与文人的创作天性、文体的更新潜能有关,它不仅具备了诗歌艺术的游戏功能,还体现出了形式方面的创新与诗蕴的别致呈现,是中国诗歌中极富“建筑美”的代表诗作。而这种“建筑美”,也带来了文本视觉上的新意和快感,为古典诗歌增加了亮色。本站内容收集整理于网络,多标有原文出处,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