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来中国的西方人,基本上都是“洋汉兼修”的文化人。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方便学习或传教,他们就从名字开始,培养自己的“汉范儿”。
其中,就有和徐光启“玩得特别好的”利玛窦神甫。

He created the Kunyu Wanguo Quantu, a 1602 map of the world written in Chinese characters; he also borrowed an unusual Chinese term, 天主, "Lord of Heaven" to describe the God of Abraham.
他绘编绘《坤舆万国全图》——一幅用汉字标注的1602年世界地图;他还借用了一个中文不常见的词汇“天主”,来指代亚伯拉罕宗教的神明。
——维基百科
Matteo Ricchi [matˈtɛːo ˈrittʃi] 是意大利语,发音大致是“马忒欧·里奇”,也可以用“两贴合”法则来翻译。
诸如“利玛窦”这类名字的横空出世,算是给后来的汉学家或在中国树立了一个标杆——起名,要的就是这种中国风。
于是,一些令人惊艳的“高仿汉名”就相继出现在了文化、政界人士的花名册当中,看了之后,难以辨别名的主人究竟是洋是汉。

【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美国教育家,中国通,生长在中国,燕京大学的首任校长。
遗憾的是,会中文的洋学问家终究是少数;绝大多数伟大的外国大脑或心灵里面,并没安装过中文的“语言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