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为何对李白见危不救,却给杜甫雪中送炭?

那些成就事业的人,往往和高适有很多类似的地方,而这种本事,李白和杜甫一辈子都学不会。他们之间能做朋友,唯一的交集是诗。不同的是,写诗是李白和杜甫的唯一特长,而对于高适来说,只是业余爱好。

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杜甫、高适三人曾在人生失意的时候相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0年后,三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李白出仕心切,投靠了永王李璘。李璘战败,李白受牵连入狱。

此时的高适是讨逆军的将领。李白下狱之后,他想向老朋友高适求救。然而,“高适对李白之厄难,似无所帮助。”

759年,仕途失意和国家动荡的打击,让杜甫选择远离官场,带着全家来到成都,生活困窘,吃了上顿没下顿。

此时,高适也来到四川,官居彭州刺史。高适经常派人给杜甫送粮油和钱。

同样是好友,高适为什么对李白不理不睬、对杜甫雪中送炭呢?

同是知名诗人,为何高适与李、杜的命运如此迥异?

高适为什么能够活成成功人士的样子?

性格即命运,从高适的性格和为人处世之道中,我们一起寻找答案。

文 | 温伯陵

编辑 | 王乙雯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书摘,摘编自《唐诗里的烟火人间》,中国致公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原文有删减,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高适雕像 来源:视觉中国

1 诗如其人

公元733年,张守珪镇守幽州。他在防御吐蕃的时候战功赫赫,由于特别出类拔萃,被唐玄宗调往幽州防御契丹。

张守珪在幽州保持了一贯的优秀作风,对契丹作战中连续取得胜利,并且将契丹首领屈刺、可突干的首级送往东都,悬挂于天津桥之南。而在此之前,他还在紫蒙川检阅三军,那可是契丹人的地盘。到敌人的地盘去阅兵,可想而知当时的张守珪有多么威风。

不久以后,张守珪就被提拔为幽州节度使、辅国大将军等一系列高官显爵……对了,他还有一个义子叫安禄山。

如果能保持下去,张守珪的成就不可限量。可他和很多人一样,一旦登上高位,便不能保持清醒的大脑,反而做出很多糊涂事,而目的只是为了保护到手的功名利禄。

公元738年,幽州将领赵堪、白真陀罗借用张守珪的名义,命令平卢军使和奚人打仗。也就是说,幽州将领是假传命令,对于这场战争,张守珪并不知道。

但是平卢军使的军队冲向奚人之后,却被反杀。这是一场严重的军事失利,消息传到张守珪耳中,他不仅没有补救,反而谎报大捷。而那些战士则成为将领欲望的炮灰,白白牺牲了。他们不仅没有抚恤金,连烈士的名号都没有,只是从花名册上一笔勾销,仿佛从来没有生活在世间,他们的亲人和妻儿,也从来没有过儿子和丈夫。

不论从哪方面看,张守珪都做得太缺德了。如果真的不知情,可以向朝廷如实报告啊,反正是下属假传命令,自己最多是领导不利。可他一点儿责任都不想承担,还想借机骗战功。这种欺上瞒下的职业官僚,真是坏到没边了。

由于事情实在太大,最终被唐玄宗知道了,他派内侍牛仙童到幽州考察,结果张守珪又用重金贿赂牛仙童,两人统一口径:“陛下,真的是大捷,骗你是小狗。”

其实怎么可能瞒天过海呢?那些群情激愤的战士家属,恨不得把张守珪生吞活剥了。唐玄宗还是知道了真相。

牛仙童被挖心割肉而死,张守珪被贬为括州刺史,而白真陀罗则早已自杀。这件高层将领牺牲士兵谋取私利,并且勾结内侍欺骗皇帝的大案,很快传遍大唐各地。

这是当年最大的热门事件,无数文人都写诗文批判张守珪,以及腐败的朝廷。但骂得最狠的,还是在河南商丘种地的高适。

高适的朋友曾经追随张守珪出塞,对于这件事情,属于第一知情人。他带着诗文来看望高适,希望能互相交流,共同学习。高适看完之后说:“我来给你和一首吧。”

高适眉头紧锁,冷峻的脸庞看不到一丝笑容,铺开纸张以后,沉重地写下三个大字: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烈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士,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穿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如其人。

从《燕歌行》可以看出来,高适是感情极其丰富又特别刚毅的人。他对出塞的战士报以同情,也对缺德的将领十分痛恨,并且在最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如果我做主,绝不会让类似的事情再发生。”

既重情又刚毅,构成高适的人生底色。

2 当官不能怕麻烦

能活到如此境界,不是没有原因的。

高适出身于渤海高氏,祖上也曾显赫过,南北朝的霸主高欢就亲自到渤海高氏,请求认祖归宗。他的爷爷做过安东都护,属于威风凛凛的唐朝六大军区司令之一,管理高句丽的固有领土。

但是高适出生的时候,家族已经没落,而他又“不事生产”。看到这个词是不是很熟悉?那些雄才大略的英雄,都有这个特点,比如刘邦。这种人不喜欢蝇营狗苟地做事,一门心思只想做大事,不过和李白、杜甫等纯文人不一样,他们有做大事的能力。

高适长大后,不愿意工作,家里穷得叮当响,一度以讨饭为生,但是他的文采很好,比如《燕歌行》就写得婉转又大气。宋州刺史张九皋很欣赏他。张大人亲自写了一封举荐信,让高适带着举荐信去考有道科。这不是正常的科举考试,而是临时的特别考试,专门选拔有道德的模范。

高适很幸运,一举中第。此时的高适已经四十六岁了,才被任命为封丘尉,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局长,做一些抓捕盗贼、迎来送往的琐事。杜甫也做过河西尉,但他嫌弃工作繁琐,宁愿去当兵器仓库管理员。

这个工作虽然他做得也很难受,既要迎来送往,又要应付上级频繁的工作检查,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这一点做过基层工作的同学应该深有体会。他自己在日记中也说了: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不过那又怎样?生活还是要过下去,什么诗和远方,什么功名大业,那都是虚的,唯有当下存在的才是真实的。

高适在封丘尉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从来不敢出任何差错,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他知道事情该怎么做,明白千头万绪的人际关系该怎么处理,更懂得私情和公务碰撞时,该如何取舍。正因为他有如此丰富的工作经验,才能在游历河西时,得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赏识。

如果不熟悉历史,可能对哥舒翰比较陌生,但是他有一首诗很知名: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这首诗中的“哥舒”,就是节度使哥舒翰。厉害吧?此人是大唐的西北大将,却要聘请高适做掌书记。虽然只是从八品秘书,但是高适进步特别快。高适从此时来运转。

人生的阅历成就了高适的命运,也造就了高适特别冷静务实的性格,这使得他和李白杜甫有了明显不同的际遇。高适可以很分明地把公务和私事分开。如果单纯聊感情,他可以和朋友千杯不醉,也可以对朋友雪中送炭,但如果想在公务中谈感情,他只会说不好意思。

重情的高适很适合做朋友,但刚毅的高适绝不会因私废公。

3 每步都能踩中鼓点

回到那段落魄岁月。

公元744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杜甫也在河南一带游玩,正好此时高适住在商丘,三人就认识了。他们互加好友之后,有过一段浪漫岁月。

四十四岁的李白出钱,四十一岁的高适做导游,三十三岁的杜甫当捧哏,兄弟三人“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河南和山东都留下了他们浪漫的身影。

那是中年人最后的狂欢。再相见时,三人各有宿命。

那年分手之后,李白继续踏上寻梦之旅。他北上幽州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也娶了宰相的孙女,却依然什么都没有捞到。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带着宗姑娘一路南下,最后定居庐山,每天望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发呆。

彼时,大唐彻底乱了。唐玄宗直奔四川而去;太子李亨即将在灵武登基,是为唐肃宗;永王李璘想在江南另立山头,和太子哥哥过过招。

永王给李白发去一份Offer,表达了共创大业的决心和成功之后的美好蓝图。当然,永王的名义是剿灭安禄山。李白兴冲冲地去了,两个月后却失败被捕。

高适走的,却是另外一条路。

他们分手之后,高适参加了有道科考试,做了封丘尉,直到公元752年才入了哥舒翰的幕府。此时的高适已经四十九岁了,“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开始了诡异的升迁之路。说是诡异,是因为高适的每一步都能踩中鼓点。

唐玄宗把哥舒翰调来守潼关,顺便将高适也升为左拾遗、监察御史,作为哥舒翰的辅佐人员。几经生死后,哥舒翰战败,投降了安禄山。

高适没有跟着投降,而是找了一匹快马开溜。他一路向西转进,终于追上了向成都进发的唐玄宗。唐玄宗问他前线的情况,高适说得很有水平:“哥舒翰是忠于朝廷的,这点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他身体病得不轻,实在没精力继续指挥。”“监军李大宜每天以音乐、美酒自娱,根本不考虑后勤能不能跟得上。”“五六月的气温那么高,将士不仅没有降温避暑措施,连饭都吃不饱,不中暑就不错了,怎么可能有战斗力?”

高适的话里有几个意思:潼关失守和皇帝没有任何关系,和哥舒翰也没有关系,和将士们更没有关系,只是有几个奸人在捣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话里话外都把重要人物摘出去,只留几个不重要的小人物背锅。

唐玄宗听完非常高兴,马上加封高适为侍御史,八月又封为谏议大夫,属于正五品的中层官员。高适的情商,实在是高。

面对天下大乱的局面,唐玄宗实在没办法,想把儿子们都派出去,分别镇守各地,反正肉烂了都在锅里。可是这种事情即便成功,也是藩镇割据的局面,汉朝“七国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的教训都忘记了?

高适站出来说:“这不行啊。”没多久,永王李璘果然造反了。现实给了唐玄宗当头棒喝。当时太子李亨已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肃宗知道高适素有谋略,于是找他来商量。高适断言:“永王必败。”这个高适啊,总能说到领导的心坎儿里去,这样的人不火实在没天理。

“喏,这是淮南节度使的印信,好好干。”

高适还没到江南,永王就败了,李白也被抓入大牢。他们谁也没有料到,分别十二年后再相会,居然是如此天上地下。

4 友情的选择

监狱中的李白心如死灰。他抬头看着窗外的月亮,再低头看看地下的六便士,却只想饱含深情地唱一首《铁窗泪》。

偶然间,狱卒在闲聊的时候说:“新来的淮南节度使是高适,据说是一位诗人,文武双全,很厉害哦。”

李白顿时精神焕发。他赶紧写了一首诗,请人转交高适: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

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但洒一行泪,临岐竟何云。

高司令你好厉害啊,得到了皇上的信任,又一举荡平贼寇,我给你手动点赞。其实我也没什么委屈的,只想抱着你哭一场。字里行间,流露着“拉兄弟一把”的意思。

李白等了一天又一天,监狱的墙上刻满了“正”字,也没有等到高适伸出温暖的大手。最后李白被流放夜郎,如果不是赶上大赦,估计一辈子就交代在那里了。

高适没有帮李白,这可以理解。李白的罪名是附逆作乱,这种罪名基本是谁碰谁死,李白能活下来,简直是走了狗屎运,而高适不能确定自己有没有狗屎运,多年的务实经历告诉他:“这个忙不能帮。”

高适实在没有必要为了不确定的结果做无畏的努力,而且还有可能搭上自己的事业和性命。这就是务实之人的冷酷无情——别和我谈什么交情,如果敢挡路,别怪我六亲不认。

而朋友之间也有另一种感情。如果实在不能救朋友的性命,至少可以留下有用之身,为他操办后事,也可以照顾他的妻子儿女。这又何尝不是“拉兄弟一把”?只是这种感情不能明说,只能默默地做。

高适对于李白的感情,很可能两种都有。兄弟,我实在无能为力,不过你放心去吧,汝妻子吾养之。

杜甫又是另一种命运。

他们分别之后,杜甫来到长安闯荡,好不容易能参加科举,又由于李林甫导演了“野无遗贤”的闹剧而落榜。

从此以后,杜甫客居长安多年。他“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受尽人间的冷眼和心酸。杜甫不愿意做河西尉而去管理兵器仓库,导致收入十分微薄,连小儿子都被饿死了。“安史之乱”后,他好不容易得到左拾遗的官职,却因为替房绾说话,失去了唐肃宗李亨的信任。

杜甫的一生太苦了。

公元759年,仕途失意和国破家亡的打击,让他对官场失去兴趣,不过就是小官而已,不干了。他带着全家来到成都。

正是此时,高适也来到四川做彭州刺史。彭州离成都只有五十公里,骑马很快就能到,而高适官居刺史,杜甫却吃了上顿没下顿,所以高适对于杜甫是尽力帮助。他经常买米和油,再搭配点零花钱,然后派人送给杜甫,属于雪中送炭,救人于危难之中。

杜甫在回信中感激涕零,充满深情地写下“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行色秋将晚,交情老更亲”。

一句话,还是老朋友够意思啊!

但救济粮稍微晚点到,杜甫就要写诗吐槽:“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如果关系不是很深,根本不可能说这种话。你会要求陌生人关心自己吗?不会的。这只能说明高适和杜甫的关系很好,并且在救济的过程中再次加深。所以,杜甫的吐槽,怎么看都像是撒娇。

高适为什么对李白不理不睬,却对杜甫如此好呢?原因只有一个:李白落难时,务实冷酷的性格不允许高适以身犯险,而杜甫和高适没有利益冲突,可以尽情地对他好。

这就是高适。

他没有文青的优柔寡断,也从来不会矫情,他做事的一切原则都从实际出发。他不是诗人出身的军人,反而是军人出身的诗人,刚毅凌厉,犹如一支军队。

5 “让天下人都认识高适”

但是高适最纯粹的友情,李白和杜甫都没有得到,即便有,也是刚认识时的放荡岁月。那时的他们都没有学历,也没有工作,这种贫贱之交是最单纯最珍贵的。十几年后再见面,一个是位高权重的节度使、刺史,一个是阶下囚,另一个是贫苦中年。

高适对李白没有伸手,对杜甫更像是施舍。而他后期对李白和杜甫的态度,又会冲淡曾经的美好,让多年前的纯真友情,蒙上一层灰尘。

对于高适来说,唯有和董庭兰的友情终身不变。董庭兰比高适大九岁,从小不肯读书,只喜欢玩音乐,甚至也曾出门乞讨。他前半生的命运和高适很相似。成年以后,他曾在房绾家里做门客,平时管吃管住,有需要的时候就出来弹一段,清闲又省力。

公元746年,宰相李林甫击败太子李亨,太子的党羽李适之、韦坚等人被贬出朝堂。房绾也受到牵连。既然主人倒霉了,董庭兰也就没饭吃了。

第二年春天,他背着乐器离开了长安,一路向东行走,漫无目的地走到哪儿算哪儿,一不小心就在洛阳遇到了高适。

老友见面,免不了要喝几杯。那年五十三岁的董庭兰遭遇人生失意,四十四岁的高适依然看不到希望,两个落魄的中年人互相抚慰,勉励对方要振作加油。这种境遇,给他们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这是高适的患难之交、平等之交、君子之交……他们一样落魄,没有身份的高低贵贱,也没有半点利益纠葛。分别时,高适给董庭兰写了首送别诗: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翩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说给董庭兰的话,也是勉励落魄的自己。“丈夫贫贱应未足”,是给双方加油鼓劲,一定要活出个人样来,好好干。

我相信,这一幕肯定会长久地留在高适的心中,每当面对人生挫折失望的时候,或者进退两难的时候,他都会想起和董庭兰相会的那个雪天,然后告诉自己,不要一直贫贱下去,应该让天下人都认识高适。 

在某种程度上,和董庭兰的友情已经成为高适的精神图腾,这份友情和精神图腾一直指引着他向前走。而他和李白、杜甫,只是世俗的友情。

6 成就事业的人大都相似

历经世事的男人,不可能和只有利益的人交朋友,而历经世事的女人,不可能和没有利益的人交朋友。

这句话说的,就是高适。他喜谈王霸大略,一辈子都活得很务实,交朋友做事都会从实际出发,绝对不会和李白一样空想,和杜甫一样伤春悲秋。但是也只有这种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在唐朝诗人中,比高适有才的人很多,比高适名气大的也有很多,但无一例外都没有高适混得好。他们嘴上说要成就功名大业,却一个比一个惨,唯有高适能够带兵打仗,治理地方,去世前还被封为渤海县侯。这些成就,和他务实的生活态度是分不开的。 

高适这种人,极度以自我为中心,不一定完全取决于利益,但做事前一定会衡量。他可以主动和别人交朋友,但除非机缘巧合,别人很难走入他的世界。

不过话又说回来,那些成就事业的人,往往和高适有很多类似的地方,而这种本事,李白和杜甫一辈子都学不会。他们之间能做朋友,唯一的交集是诗。不同的是,写诗是李白和杜甫的唯一特长,而对于高适来说,只是业余爱好。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