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开学第一课:历史是什么?学历史有什么用?怎么学好?

接下来,就要说到和我们本学科相关的的内容了,各位从小学到初中,都学过历史,甚至从一出生,都接触或者听说过历史,那么什么是历史呢?有没有人认真的想过这个问题。

上课以前,我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王梦,王侯将相的王,梦想成真的梦。本学年担任大家的历史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是授业解惑的老师,大家可以积极提问,踊跃发言,有问题的话我们共同探讨,求同存异,力争精进学习;在生活中,我们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如果大家有需要,也可以找我谈心倾诉,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希望在这一学年里,我们能够齐心协力,共同进步。

接下来,就要说到和我们本学科相关的的内容了,各位从小学到初中,都学过历史,甚至从一出生,都接触或者听说过历史,那么什么是历史呢?有没有人认真的想过这个问题。

“过去的一切都是历史吗?”我说的这句话,在我说出来的那一刻,你们听到话的那一瞬,它已经过去了,那它是历史吗?很显然,虽然它适合过去相关,但是它不是历史。因为它太细碎,微小,单一,不足以成为历史。

那也许有人会说,“新闻上的那些大事件呢?它们有的很宏大,影响也比较深远,而且有的还是连锁的……”如果你能想到这一层,首先我要恭喜你,有个善于且勤于思考的大脑。那么接下来,我想请问你一个问题:“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发生的那一刻,它是历史吗?”很显然它发生了,应该算是历史,对吧?但是,请同学问思考一下,假设当时你在9.11的现场,你能感知到的有什么呢?烟尘四起?血肉横飞?哭声震天……

绝大多数的人,在面临这种突发的意外事故的时候,更多的都是手足无措。只有在事后回忆的时候,才会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所以,过去发生的事情,不能自然地成为历史。还需要有人去记录它,才成为历史。”“一个比较成功的,或者说比较完整的记录,不仅需要详细的资料,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距离。历史从过去到今天,跟我们的感知保持一定距离。保持一定时间的距离,这才叫做历史。” ——葛剑雄

“因为我们还没有必要的时间距离,正如我们还不知道幕后究竟怎么回事。这个时间的推移,有些事情我们反而会越来越清楚。一方面是,我们有时间来搜集和它有关直接和间接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当时间有了一定的距离以后,双方的利害关系逐渐的简化,那么有关的人可以比较超然或者说客观地记录事实。”——葛剑雄

“比如说,我们现在讲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有很多谜团还没有揭开,但是对于一些基本的史实,大家都比较清楚了。当时,尽管知道很多后人不可能知道的事情,但它不是历史。我想,这就是历史和新闻的区别。新闻的话,有真实性、及时性,那么,他要把事情尽可能地记录下来报道出来,但是,不是所有的新闻都成为历史。能够成为历史的,只是新闻中的一小部分,这部分,它必须是准确的,也必须是客观的。” ——葛剑雄

“那么,我们就会问,有没有完全客观的历史呢?我们首先应该讲,有完全客观的历史事实。事实为什么会成为历史,肯定是有人做了记录,有人做整理。等到这个事实成为历史的时候,避免不了记录者个人的感情,个人的体会,个人的知识的影响。所以,我只能说,历史的事实是客观的。这个人是怎样的,这件事是怎样的,是客观的。这不可能改变,并不能因为你不认识他,或者你对他评价怎么样,他就改变。但是,当这个人,这件事,成为历史的时候,就避免不开你这个纪录者的影响。所以,我们过去都有一个传统,叫做生不立传。他活着,就不给他写传记。因为人是很容易变的,这个人,昨天还是一个显赫人物,今天却说他犯了法。当然,死了以后也不是就盖棺论定了,也会有一些新的事情发现。……只有等他死了,利害关系断了,才可能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葛剑雄

说完了历史是什么以后,接下来我们说下学历史有什么用呢?也许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唐太宗李世民在魏征去世后说的那句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但与此同时,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也曾说:“历史给我们的教训是,人们从来都不知道汲取历史的教训。”

那么历史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台湾大学的吕世浩教授,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演讲,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观赏一下:

看完了吕教授《学历史的大用》,相信同学们对于学习历史的作用已经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演讲中,吕世浩非常推崇清代名臣左宗棠的读书方法,他说“读书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气象?及自己处事接物时,又细心将古人比拟。设若古人当此,其措置之法,当是如何?我自己任性为之,又当如何?然后自己过错始见,古人道理始出。断不可以古人之书,与自己处事接物为两事。”简单来说就是,在读历史的时候,要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之中,思考倘若自己身处于那个时代的情景之下,应该如何妥善处理好眼下的情况。

这种置身于历史之中的学史方法,不仅仅是亲自体验历史究竟有什么用处,而且能让当代人以“理解之同情”的心态,了解历史发展的特点。这种“理解之同情”,是民国大家陈寅恪提出来的,他说:“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专著,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盖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而古代哲学家去今数千年,其时代之真相,极难推知。”所以同学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不偏信,不盲从,带着“了解之同情”对古人以及历史学家的著作,不苛责,不偏执。

本节课到这里,历史是什么?学历史有什么用?我们已经有所了解,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怎么学习历史?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大家要把握好四个环节:

课前:注重预习;

课后:注重复习;

课内:注重听讲;

课外:注重扩展。

我知道,很多同学觉得历史要背诵的内容太多,人名、地名、时间、事件……都太多了,而且也太复杂了,所以导致一提到历史就“眼前一片黑,脑中空荡荡。”

大家有这种错觉,也很正常,因为以上的问题确实是历史学科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大家也不要被这些表面的现象迷惑了,如果深入历史研究,就会发现,历史其实就是悬疑剧情,你可以像侦探一样,根据文字记载或者历史遗迹的蛛丝马迹,抽丝剥茧,步步深入,最终解开历史深处的谜底。

比如明成祖朱棣的身世,史书上的记载各式各样,有的说他是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所生,有的说是朱元璋来自朝鲜的碽妃之子,甚至还有记载说是元顺帝遗腹子……这些记载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这就需要历史研究者深入其中,找出蛛丝马迹,还原历史真相。

话说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曾被册封为燕王,后来因“勤王”称帝,在称帝之后,曾经大规模删改《明太祖实录》,甚至删除了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所有记载,以证明自己帝位的合法性。根据《明太祖实录》中记载,朱棣是马皇后所生的第四子,而《明史·成祖本纪》中也记载“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讳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 有可信度最高的正史为证,朱棣是马皇后所生的说法,自然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

但毕竟纸包不住火,谎言掩盖不了真相。清朝初年,就有学者考证说明,成祖的生身母亲是朝鲜人碽(音工)妃。在明朝中后期沈若霖版本的《南京太常寺志》中,明确记载:“孝陵享殿,太祖高皇帝高皇后南向。左淑妃李氏,生懿文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次皇某妃某氏,又次皇贵妃某氏,又次皇贵人某氏,又次皇美人某氏,……碽妃生成祖文皇帝,独西列。”也就是说,南京明孝陵奉先殿中,供奉着一个奇特的神位——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牌位被供奉在正中间的位置,它们的东面供奉着太祖生前所有嫔妃的神位,而西面则只有一个,就是碽妃的神位。这充分体现了碽妃不一般的地位,也就是说,她很有可能就是明成祖朱棣的生母!

以上记载也被嘉靖朝大学士李春芳的后人,崇祯四年进士李清在其所著《三垣笔记》印证,在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写的是他看到《南京太常寺志》的记载后大感意外,并和礼部尚书钱谦益一起实地考察的过程。

“予阅《南太常寺志》载:懿文皇太子及秦、晋二王均李妃生,成祖则碽妃生,讶之。时钱宗伯谦益有博物称,亦不能决。后以弘光元旦谒孝陵,予语谦益曰:“此事与实录、玉牒左,何征?但本志所载,东侧列妃嫔二十余,而西侧止碽妃,然否?曷不启寝殿验之?”及入视,果然,乃知李、碽之言有以也。”

由此可知,历史并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林肯曾经说过,你可以在所有时间里欺骗一部分人,也可以在一段时间里欺骗所有人;但是,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欺骗所有人!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它在时间的洗礼过后,还谎言以真相。

最后,希望我的这些分享,能让大家摒弃对历史学科的偏见,进而对历史产生兴趣,走进历史,发现历史,研究历史。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