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7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与沙俄及苏联的边界变迁深刻改变了东北亚地缘格局。

据现代历史地理学统计,通过12次重大边界调整,中国累计丧失领土达588.3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当代日本国土面积的15.5倍。这一领土变迁过程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沙俄时期的领土扩张(1689-1914) 1. 早期蚕食阶段(1689-1790) 《尼布楚条约》(1689)开启了中俄划界先例,使中国丧失外兴安岭以西25万平方公里土地。1727年《恰克图条约》又使贝加尔湖南部10万平方公里领土易主。至乾隆末年,沙俄通过秘密渗透逐步吞并库页岛(约10万平方公里)。 2. 中亚扩张时期(1840-1864) 鸦片战争后,沙俄趁清朝衰弱之际,1840年吞并哈萨克(百万平方公里)与布鲁特(10万平方公里)两大藩属。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再夺巴尔喀什湖周边44万平方公里,彻底改变中亚政治版图。 3. 东北亚战略推进(1858-1914) 通过《瑷珲条约》(1858,60万平方公里)、《北京条约》(1860,40万平方公里)等条约,中国东北丧失全部日本海出海口。至1914年强占唐努乌梁海(30万平方公里),沙俄累计攫取432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

本站内容收集整理于网络,多标有原文出处,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