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如何?为何能够胜利?国民党将领眼中怎么看?

1934年10月,蒋介石发动的第5次“围剿”行动,此时的国民党战线已进入中央苏区,为了让中央红军的战力得以最大保存,主力军被迫退出中央苏区,展开了长达25,000里的红军长征。

长征不论是从时间跨度,还是从路程长度、环境条件方面来看,都是值得记入人类史册的一次战略转移。人们都是站在共产党的角度看待红军长征这一伟大事件,当时迫使中国工农红军开展长征的国民党,对红军长征这一事件其实也怀着极为复杂的心情。通过当时的一些文献资料,我们能够探知国民党大员们对待红军长征的态度。

1934年10月,蒋介石发动的第5次“围剿”行动,此时的国民党战线已进入中央苏区,为了让中央红军的战力得以最大保存,主力军被迫退出中央苏区,展开了长达25,000里的红军长征。在红军长征期间,他们曾与国民党多次展开战斗,但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红军团队却数次击溃国民党军团。翻山越岭、跨河过草地,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1936年10月红二月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红军的三大主力会师之后,长征才算正式结束。

蒋介石:严明的纪律得民心

红军长征是迫不得已的一个举动,国民党军队的步步紧逼,让红军所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在红军长征过程中,蒋介石始终未放弃攻打红军,但在听到红军的种种事迹之后,也不由得感叹起红军的严谨纪律。

1935年1月29日,红军到达了川黔交界,一渡赤水之后正式进入川南的叙永地区。2月1日,红军在经历了激烈的战斗之后,成功占领了县城东郊营盘山一带。

营盘山归属于叙永县,是叙永县红岩36峰之一,营盘山的地势十分险恶,海拔约有800米,紧紧扼住永东城,因此营盘山也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必争之地。红军到达营盘山的时候,漫山遍野都是熟透的橘子,到处都散发着果香的气息。此时的红军为了抢时间、争速度,已经很久没有吃过饱饭了,经历了一天的行军之后,每个人都饥渴难耐,但是红军过后,漫山遍野的橘子一个都没少。

红军工作团的干部罗通曾回忆道:到达永宁府之后,红军的队伍分散开来,一部分人包围着城中的敌人,另一部分人则向营盘山出发。到达营盘山下之后,抬头一看满山都是黄澄澄的橘子。长时间的行路,让同志们又饿又累,看到橘子之后,我心里想的是快走,一面观察山中橘林中每棵树大概能摘多少个桔子,一边思索应该买多少给同志们解解饿。部队越走越靠前,橘子的清香也越来越普遍,很多战士都在议论:“这橘子长得真好,一棵树肯定能摘不少。”“你看,有的桔子都落到地上了,真可惜。”

虽然到处都是讨论的声音,但是没有一个人走进橘林摘橘子。我赶紧走到橘林旁边,旁边站着一个老大爷手里拿着很多橘子,不断地向同志们手里塞。一个战士接过老大爷手中的几个橘子之后,立刻拿了钱塞给老大爷,但是老大爷不肯要,于是那位战士又把橘子还给了老大爷,一溜烟儿的跑到了别的地方。而后没有一个战士再接老大爷手中的橘子,大家都在说:“我们是红军,不能随便拿老百姓的东西,我们是老百姓的队伍,要对大家负责。”

罗通与红军在这里驻扎之后,发现整片居民都是土豪“张老爷”的私人财产,于是将整片橘林都没收,并且在老大爷的帮助下把桔子划分给了当地的贫苦群众。战士们在路过的时候也可以采一部分,解解饿,但只能在固定的区域内。

从橘林这个事件我们就能发现,红军的纪律非常严明,但不仅仅只体现在这一点。罗通所在红军团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保证红军的队伍粮食供应,将红军分散到沿途的村镇中筹粮。

罗通到一位老乡家门口敲了敲门,当他走进去之后发现老乡屋子里盛粮食的缸中放了一些钱,还有一张纸条,纸条中这样写:实在对不起,老伯,我们是工农红军,两天没有吃过饭,路过你家门口发现你不在,迫不得已从缸中取了一些粮食,我们按市价把钱留在了你的屋中,希望你能原谅。纸条下面还写了红军某部队的番号。

罗通进入另一间房子之后,发现缸底存在着一些粮食,他非常高兴,但是又在粮食上面发现了一张纸条:同志们,这位老乡的粮食已经被我们取了一些,剩下的不要再动了,防止老乡回来之后没有粮食吃。同样也署名了红军某部队的番号。看到这张纸条之后,罗通又默默地退出了房屋。即使在条件如此艰苦的环境下,红军仍然坚守着纪律。

红军在营盘山上的一举一动,至今还是川南地区的佳话。但是和红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民党军队,为了追击中央红军,渡过赤水到达叙永县的国民党军队多达10万人。长期的跋涉让国民党军队的军用粮食告急,而且国民党军队中的纪律一向都比较有问题,到达叙永县之后烧杀抢掠,让当地的百姓叫苦不堪。

蒋介石也知道民心的重要性,于是在1935年2月份发出了《举报红军对人民毫无骚扰令饬变军纪电》。文中蒋介石说绝不能让军队中的人民影响百姓的生活,如果拿了百姓的东西,必须付相应的银钱。如果存在极为严重的情况,可以采用非常手段。在文章开头,蒋介石还着重提了朱德与毛泽东带领军队在川南的一些事迹,他们对人民没有任何骚扰。蒋介石知道红军能利用铁纪赢得民心,却也在感叹国民党军队做不到红军这样的事情。

蒋介石对红军毫无疑问是抱着绞杀的心理,但他却也在羡慕着红军的种种纪律。

胡宗南、张振汉:坚定的意志取成功

胡宗南和张振汉都是蒋介石手底下的名将。1935年6月蒋介石向西北发兵,试图绞杀正在长征中的红军主力军。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蒋介石陆陆续续从各地调了约4万余人,并将这4万人共同编为了“西北追剿纵队”,胡宗南便是这支队伍中的总指挥。

等待这4万人都到达了西北地区之后,胡宗南率先带领着49师抢了毛儿盖地区,而后带领的国民党军队继续往包座前进,企图通过追击让红军改变长征方向。为了让红军改变成长征方向,胡宗南又让60师和第2师从碧口南坪向漳腊方向堵截,阻止红军北上。同时又命令第1师部队从红军正面对其展开进攻。

胡宗南的部署目的是为了让经过长征的红军,在精疲力竭的状态下无法通过松潘草地,只能被迫走进他的包围圈,从而达到一举歼灭的目的。虽然胡宗南的想法非常好,考虑的内容也非常全面,但事实却不是如此。1935年7月,正在前往红军正面拦截的胡宗南接到了在毛儿盖地区驻扎的国民党军队急电,内容大约是国民党军队正在和红军激战,而且红军的火力非常猛,很快就要顶不住了。

听到这个消息的胡宗南,立刻命令驻扎在毛儿盖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后撤,驻扎军队连电台也顾不上拿连忙撤退。过了几天,阻碍红军北上的第4团也发来急电,松潘地区也遭到了红军的突袭,而且阵地随时都有被突破的危险。胡宗南听到这个消息,连忙派遣军队前往支援,但到达地区之后红军已完全攻破国民党军队的战线,第4团死伤惨重。

接连吃了好几次闷亏,胡宗南所在的军队元气大伤,而且他们的士气遭到了很大的影响。为了保险起见,胡宗南决定将第1师全部留在松潘地区,并且赶筑防御工事准备和红军决战。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是在胡宗南确定红军必然会北上甘陕的前提下。但胡宗南万万没想到的是,中央红军不北上而是通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直接前往班佑和阿西地区。与此同时,胡宗南还接到了49师被红军全面包围的消息。

这一个个消息让胡宗南头脑发蒙,但不论怎样,围剿行动还要继续开展。思考了一个晚上之后,胡宗南决定派遣李铁军带领三个团救援49师。但是救援军队刚刚出发几天就遭遇了极端天气,大雨倾盆而下,正在草地上前进的军队根本没法走。艰难地行走了几天之后,还没走完一半的路程。而且不久之后,49师就传来了坏消息。49师已经被全面击溃,只有少部分人逃出了红军的包围。胡宗南连忙命令李铁军返回基地,带领着剩下的人逃出红军包围圈的49师和李铁军同时到达了松潘地区。

刚当上“西北追剿纵队”总指挥没几天的胡宗南,接连吃了败仗,这对胡宗南的信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当时的军队称胡宗南为常败将军。虽然纵队的主力军已经集中到了松潘地区,但是对国民党军队来说,仅仅生存也是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

虽然松潘地区的面积非常大,但是松潘地区和青藏高原连接,粮食产量非常低。即使存在着杂粮,也被当地的地主和土司掳掠了起来。当地百姓本就非常困苦,再增加4万多的国民党军队,直接造成了粮草极度缺乏的状况。但是胡宗南的部队却完全没有考虑当地百姓的状况,他们为了让国民党军队生存,利用枪支弹药和当地的土司进行交换,大肆搜刮百姓的存粮,导致当地乌烟瘴气。

但即使如此,4万多国民党军队的粮草也远远不够。胡宗南强制松潘地区的民夫到附近的区域去挑粮食,但是松潘地区周围的环境都属于山区,崎岖且行路不便。当地的百姓本就瘦弱,即使平时挑粮食也仅仅够自己的吃用。胡宗南的这一决定根本无法满足国民党军队的粮食困难,但却也加重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困难。

胡宗南下达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决定,他让所有的士官和士兵每天只能吃一顿饭。但国民党军队的纪律并不严明,下级士兵为了吃饱饭到处搜抢,甚至有的士兵将地里还没成熟的小麦、青稞都挖掘干净,没给当地百姓留一点东西。

潘松地区的环境本就较为恶劣,饥饿所带来的营养不良让士兵出现了疾病,每日的死亡人数不断上升,最多一天死亡130多人。到最后,逃跑的人数合并盟的人数高达12,000余人。胡宗南知道再继续下去,国民党军队没有任何活路,于是向蒋介石申请撤回甘肃,蒋介石也同意了。胡宗南在围剿红军期间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老头子让我们继续剿匪,相当于给我们判了一个无期徒刑。

一次又一次的败仗,让胡宗南的信心越来越低,对红军的恐惧和忌惮也越来越大。其实红军和国民党军队最大的差别在于红军有着坚定的信念,他们为了信念会毫不犹豫的奉献一切,但国民党军队却不会。这也是国民党军队屡吃败仗,红军却生命力越来越顽强的原因。

除了胡宗南这位国民党大员,张振汉这位蒋介石旗下的高级军官,对红军的印象也极为深刻。张振汉直接听命于蒋介石,他接到的任务是活捉贺龙,但他任务没有完成,却反被红军捕获。

张振汉带领部队到达忠堡镇之后,本想着围剿红军,但却被红军包围,被红军包围之后张振汉想要自杀殉国,但被参谋长劝住了。不久之后一发炮弹打入国民党军队,参谋长被当场炸死,张振汉头部受伤,成为了红军的俘虏。抓到张振汉之后,红军本来打算直接杀了他,为死去的战士报仇,但是贺龙却下达命令将张振汉送往政治保卫局,为他治疗。

张振汉清醒之后,贺龙亲自前往张振汉所在的地方看望,他对张振汉说:张将军,久闻已久却素未谋面,你跟我打了这么久,没想到最终还是碰到了一起。其实我们都出身旧部队,但选择不同,也走了不一样的路。

贺龙的态度和话语让张振汉非常感动,他感受到了贺龙对他的尊重,张振汉就这样在红军部队呆了下来。其实不久之后,张振汉对贺龙说想要回家与家人团聚,并且发誓永远不在军队任职。但贺龙却对他说:你丢了国民党军队,老蒋能放过你吗?更别说你的家人。之后贺龙聘请他在红军学校当教员,但是张振汉知道自己的身份不合适,于是拒绝了。贺龙多次邀请,最终张振汉成为了红军学校的一名教员。他将自己所知道的军事知识和作战经验悉数贡献了出来,张振汉所在的红军学校,也成为了当时教学水平最高的学校之一。

张振汉的授课内容非常丰富,也非常贴合实际,不仅仅包含着各种战术知识和能力,还存在着不一样的战术体系。他的工作态度得到了红军高层的尊重和肯定,虽然他是俘虏,但是红军却为他提供了最好的环境和待遇,例如勤务人员和警卫员。

蒋介石失去了精锐的41师之后,大发雷霆,决定派遣军队消灭贺龙部队。20万军队对2万人的贺龙部队展开了攻打,由于形势非常紧迫,贺龙所在的军队只能决定战略转移。此时张振汉已经深受红军领导的信任,于是在军事会议上,贺龙请张振汉为红军的转移路线提出建议。

张振汉身为国民党军队的将领,又与红军多次展开交锋,因此对湘鄂川黔地区的地理环境非常熟悉,他建议红军部队直接北上,突破国民党军队的薄弱点。

红军在对国民党军队薄弱点展开攻击的时候,缴获了几门山炮,但是没人会用。张振汉利用自己的经验,教会了红军使用山炮,迅速占领了龙山县。

到1936年2月份,红二红六军团被国民党军队堵到了金沙江附近,只有过江才能摆脱国民党军队的追捕。但是金沙江的环境非常险恶,要想直接过河是完全不可能的,张振汉建议红军砍下山上的竹子做竹筏,亲自做示范,成功帮助红军安全渡江。渡过金沙江之后,红军必须翻越雪山,在翻越的途中,张振汉不慎摔向了雪谷,红军战士们立刻组成人绳,将张振汉硬生生从雪谷拉了出来。受伤的张振汉无法行走,红军战士们用担架将张振汉抬出了雪山。

红军战士的舍命相救,让张振汉十分感动,到达延安之后,张振汉决定在红军学校任教。张振汉之所以为红军出谋划策,如此的信任红军,是因为红军给予了他同样的信任和信念。他知道红军和国民党军队是完全不同的,红军是蒸蒸日上,而国民党军队却存在着严重的萎靡不振,这种一往无前的勇气让张振汉真正坚定了留在红军,留在共产党的信念。

张学良:天生的将领,万里长征的统御力量

其实在红军长征之后,张学良也接到了蒋介石的命令,围剿红军。众所周知,红军的装备非常低劣,绝大多数设备都是从敌人那里缴获得来,而且子弹非常匮乏。张学良也非常清楚这一点,而且张学良清楚的知道经过长征后的红军今天有几千人,自己派遣几十万精良装备的大军杀过去,怎么可能输?

对红军的这个认知,让张学良极为自负,但他仅仅考虑到了红军的原因,却没有考虑到此时东北军的情况。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被日本人所占领,东北子弟的老家没有了,反而要将矛头调转和自己是同胞的红军部队,于是部队内部蔓延出了非常严重的厌战情绪。东北军和红军进行了三次交锋,但次次惨败。

为了围剿红军,东北军前往劳山地区,劳山地区属于黄土高地,不仅树木密集,行军区域非常狭小。红军得知了东北军进攻消息之后,决定在劳山地区设伏。红军非常谨慎,但东北军队却极为自傲。张学良认为自己的部队人数众多,设备精良,面对几千人,甚至连设备都不健全的红军部队,简直是手到擒来。而且由于红军将重点放在了劳山地区,甘泉等地区的设防都非常小。这让东北军的信心又一次上涨。

东北军进入劳山地区之后,红军便发动了非常猛烈的攻击,虽然前锋部队已经发现了不对劲,让部队立即撤退,但此时已来不及。面对红军的猛烈进攻,东北军队乱成一团。而且劳山地区地势本就较为复杂,红军部队经历了多次调查,东北军队却对地形完全不了解,此时就犹如一只等待宰杀的鸡。虽然双方人数悬殊,但劳山一战之后,东北军队几乎全军覆没,红军却收获极为丰富。

经历了劳山战役的失败之后,东北军知道了红军擅长打伏击战,于是决定慢下步子稳扎稳打。东北军62师将主要军力撤回到了榆林地区,但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红军决定乘胜追击,攻打榆林桥。

红军和东北军的战力确实非常悬殊,即使采用人海战术,也未能攻打下榆林桥。红军指挥员知道这样下去红军必然会败,于是决定采用其他的办法。陕北地区的老百姓都非常支持红军,他为红军指出了一条小道,通过小到能够直接到达榆林桥镇。东北军发现之后,立即将矛头调转后方,将红军打出了榆林桥镇。但万万没想到后防保住了,前方却出了问题。等待东北军将主力调转回前方之后,榆林桥已经失守。

东北军和红军第3次交锋在直罗镇,前两次战役让张学良决定改变部署,但同样也让张学良觉得,不知该如何攻打红军,最终决定还是直接攻击。红军将埋伏点设在了直罗镇四周的山上,东北军一次次进攻都让红军包围并歼灭。直罗镇战役可以说是东北军的全败,东北军的109师在这场战役中全军覆没,甚至连师长都自杀。

东北军和红军的交锋,给张学良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张学良在后来的采访中曾说:这个队伍我带不了,只有毛泽东可以,也只有毛泽东才能统御。

红军长征是一部由战士们血汗筑起来的史诗,但也是中央红军的一次伟大胜利,严明的纪律、坚定的意志造就了一支无往不利的队伍,也成功奠定了伟大事业的基础。

我是史海魅影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