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严格的军功制度,了解一下,李广为什么难封侯?

李广难封,有人说是李将军命不好,也有人认为是汉武帝重用自己的小舅子卫青和大外甥霍去病而不待见李广,而李将军则认为可能是自己早些年杀过降兵,遭了报应。而想要探讨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还得从汉朝的军功制度说起。

前后两汉,侯爵不仅是人臣的最高待遇、最高荣耀,也是普通人所能取得的最高地位。凡是进入仕途的人,梦寐以求的无不如此。已是两鬓斑白的“飞将军”李广,人到暮年,越发对自己的命运感到迷茫,功勋卓著却未能封侯的遗憾,就像一道阴影笼罩在他的心头挥之不去。

 

李广,出身军人世家,其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其家族世代学习弓马骑射。汉文帝十四年(西元前一六六),匈奴大举进犯,李广参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射,在战斗中表现异常突出,被提升为郎官,年纪轻轻便成为骑常侍。因为李广作战勇敢,汉文帝曾经感慨说:“可惜你没生在高祖时代,不然的话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

我们大概可以推测,年轻的李广听了皇帝这句话,尽管表面上笑而不语,但心里却有可能很不服气。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自己正值壮年,武功卓越,建功立业的日子长着呢,未必就不能封侯晋爵。但是,不信邪的李广没有想到,汉文帝那句无心之话就像诅咒一般,直到他变成了老李,还是没能封侯。

西元前一五七年,汉文帝驾崩,享年四十七岁。太子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不久之后,李广出任陇西都尉,后来又改任骑郎将。两年后,七国之乱爆发,一场逐鹿中原的史诗大戏再次上演,对于职业军人李广来说,建功立业的机会终于来了。

七国之乱期间,李广以骁骑都尉的身份,跟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正值壮年的李广夺取叛军军旗,立下赫赫战功,名震天下。然而一时间被胜利冲昏头的李广,却浪费掉了这么一个大好的加官晋爵的机会,因为他接受了汉景帝胞弟梁王授予的将军印信,惹得皇帝大为不悦,待其还师长安后并没有得到皇帝的任何封赏。

作为后来人,我们知道这是李广与封侯机会离得最近的一次,但就这样被李广错过了。不知道晚年的李广会不会感叹:曾经有一次封侯的机会,我没有珍惜,直到失去后才追悔莫及。

李广难封岂非命也

七国之乱平定后,李广被调任为上谷太守,加入了对匈奴的作战中。也许是看到其他战友纷纷加官晋爵,自己却只是平级调动,心中愤懑不平,同时又将错失封侯良机的悲愤化成一股力量,希望能够再立奇功。在对匈奴的作战中,身为高级将领的李广,总是战斗在最前线。在随后的几年,李广又转任陇西、雁门、代郡、云中等各边郡太守,赢得了“飞将军”之名。

西元前一四一年,继承了汉朝皇帝短命传统的汉景帝驾崩,享年四十八岁,汉武帝即位。李广由上郡太守调任卫尉,位列九卿,统率未央宫禁卫军。这一年,李广已经年过五十,对于一个征战沙场多年的军人来说,李广渴望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建功立业,为自己的戎马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西元前一二九年,汉武帝派遣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和卫青四将,各率一万骑兵分别从雁门、云中、代郡、上谷四个方面同时出击入侵的匈奴大军。这次出征,除了李广之外,其他三名均是血气方刚的年轻将领,这似乎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暮年的李广虽是壮心不已,但能否续写飞将军的传奇,一切都是未知数。

结果,汉武帝时期的第一次对匈反击战中,李广遭遇匈奴主力,一万骑兵全军覆没,李广本人被生俘后逃回。这一战的失败,对李广来说,似乎是一个不祥的预兆。西元前一二三年,李广以偏将军的身份随卫青出征,为卫青麾下六将之一,结果李广无功而返;西元前一二○年,李广领兵四千,与匈奴左贤王部的四万骑兵遭遇,由于张骞的援军未能及时赶来,又一次全军覆没。

西元前一一九年,汉武帝集结十万铁骑,派遣卫青、霍去病两员不世名将,对匈奴发动漠北总攻,意欲一举平定匈奴之患。这一年,李广已年过六十,这是汉朝对匈奴的最后一战,更是李广军事生涯中的最后一战。

未央宫里,李广在汉武帝面前老泪纵横,他请求皇帝给予他最后一次建功立业的机会。望着白发苍苍的李广,汉武帝起初以他年老没有答应,后来经不起李广的请求,最终任命他为前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漠北。

最后一次出征,戎马一生的李广大概也想过,自己有可能会永远地留在漠北荒原,但是那又能怎么样呢?大丈夫生当建功立业,纵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亦是死而无憾。但是李广不会想到,等待他的将是一场悲剧。

漠北之战中,卫青得知匈奴单于本部就在自己的正前方,于是自率精兵,追击匈奴单于,令前将军李广自东路迂回策应。此役卫青穿越大漠,奔袭千余里,大败匈奴伊稚斜单于。然而担任迂回策应任务的李广,却因迷路,未能与卫青主力部队会师,导致合击计划破局,未能完成活捉匈奴单于的作战目标,伊稚斜逃往漠北。

李广因迷路延误军机,按律当追究其罪责,老将军对自己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作战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走迂回绕远的路,而我又偏偏迷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小吏的污辱了。”于是拔刀自刎。

就这样,一代名将李广含恨而逝,留下了“李广难封”的典故,令后人扼腕叹息。

用战绩说话,汉代军功制度

李广难封,有人说是李将军命不好,也有人认为是汉武帝重用自己的小舅子卫青和大外甥霍去病而不待见李广,而李将军则认为可能是自己早些年杀过降兵,遭了报应。而想要探讨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还得从汉朝的军功制度说起。

汉初军功爵位共有四等,分别是侯级爵、卿级爵、大夫级爵、小爵,其中含金量最高的非侯级爵莫属。侯爵又分为关内侯和列侯两种,前者级别较低,有封邑无封国;列侯级别较高,不仅有封国,而且是其封国内的最高统治者。一旦得到了列侯的爵位,就意味着脱离了平民阶层,成了和皇室宗亲一样的贵族。

《史记》与《汉书》中的统计结果显示,汉武帝时期,封侯者共计七十九人。其中敌方高级投降人员封侯者高达四十四人,其他三十五人中,抓捕造反者立功封侯的九人,因父亲立功战死而封侯的二人,真正因军功封侯的只有二十四人。

其中因俘虏、斩杀匈奴王以上首领而封侯的十二人中,斩杀匈奴将军而封侯的一人,俘虏匈奴阏氏封侯的三人,率部斩敌首级过千而封侯的五人,为击败敌军做出突出贡献而封侯的三人。

由此可见,汉朝封侯的四条标准为:一、斩杀俘虏敌方高级将领;二、率部斩敌首级过千;三、为胜利做出重大贡献;四、父亲立功而死,儿子亦可获封。

从李广一生的战斗经历可以看出,七国之乱时期,夺取叛军军旗,是为奇功一件,极有可能因此封侯,但是李广却因接受梁王印信,错失良机。其后几十年间,李广一直战斗在对匈作战的最前线,但是由于汉景帝时期,汉朝一直秉承防御政策,尽管李广御敌有术,却无法对匈奴取得更大胜利,因此一直与封侯无缘。

武帝时期,李广参加汉军四次大规模对匈作战行动,第一次全军覆没;第二次无功而返;第三次遭遇匈奴主力,尽管斩敌三千有余,自己却也全军覆没,功过相抵,仍旧没有封侯的资格;第四次出击匈奴,李广不仅因迷路未能与匈奴接战,更因贻误军机,最终自杀身亡。由此可见,李广之所以难封,归根结底是因为汉朝严格的军功制度。

作者:MY分享站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