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国这些国家的中文名是怎么来的?

再比如中文对俄罗斯国名的翻译是通过较早接触俄国人的蒙古人学来的。本来俄罗斯的国名就是“罗斯”,在“罗斯”前面其实并没“俄”这个前缀。俄语中有一个很难发的颤音Р。发这个音需要舌尖颤动。很多零起点学俄语的人在还不会发颤音的阶段总会有意无意加上其他的音。

电影《中国合伙人》中佟大为饰演的王阳调侃日语中把USA翻译为米国,而汉语中则是将其翻译为美国。汉语中的“美国”一词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美丽的国家”,而日语中的“米国”听起来就像是大米之国。弄得人家美国姑娘一脸懵逼道:“what!大米之国?”其实美国的全称为美利坚合众国,英文写作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这其中United States是合众国的意思,而America则音译为美利坚。

可在日语中“美利坚”被翻译成“米利坚”,所以我们口中的美国就变成了米国。此外俄罗斯在日语中被翻译成“露西亚”,德意志在日语中被翻译成“独逸”......其实翻译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通常是音译。当然也有一些国名地名是历史、地理或其他特征进行翻译的。比如“中国”英文单词china是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chin)的音译,而俄语中表示中国的单词Китай则是对中国历史上契丹王朝的音译。

图片

又比如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大部分的英文单词都是音译:河北音译为Hebei、广东音译为Guangdong、四川音译为Sichuan、江苏音译为Jiangsu、新疆音译为Xinjiang......可西藏却翻译成Tibet,而并非直接音译为Xizang。其实Tibet一词是对西藏历史上吐蕃王朝的音译。再比如澳门的英文单词Macao其实是葡萄牙语Macau的音译。据说葡萄牙人最早在澳门登陆的地方有一座妈祖庙就将此地命名为Macau。

图片

由此可见对地名的翻译绝大部分都是音译。即使不是对当地目前名称的音译,也是对该地历史上某种事物的音译。我们中国在翻译外国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大多也是如此。问题是汉语中有很多同音字,那么用音译的方式到底该具体用哪个汉字来翻译呢?比如哥伦布、华盛顿、俾斯麦是不是也可以翻译成割轮步、滑胜吨、毕士卖呢?其实历史上还真就有人把华盛顿翻译成瓦声顿、瓦升墩、瓦乘敦、兀兴腾......

图片

我们现在使用的华盛顿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1848年出版的《瀛环志略》一书中。其实对人名、地名这种专有名词的翻译在早期都是凭习惯,可后来就逐渐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标准。语言文字这种东西毕竟是用来交流沟通的。以前大家没形成约定俗成的统一标准以前可能你这样翻译我那样翻译,但如果大家都约定俗成使用哥伦布、华盛顿、俾斯麦这样的名字后你就不能再标新立异翻译成割轮步、滑胜吨、毕士卖了。

图片

因为你再这样翻译的结果就是人家不知道你说的是谁,那么你这种翻译方式实际上就没起到交流沟通的作用。这就像汉字的使用没规范以前古人的文章中存在很多通假字,可当大家对用字形成统一规范的要求之后您要再用那个字就叫错别字了。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翻译其实也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过程的。如今像新华社这些我国的官方媒体对翻译翻译外国的人名、地名早就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标准了。

图片

当然这种标准不是一下子形成的。在没形成统一标准之前中文对外国人名、地名的翻译其实是比较混乱的。中美之间的第一次交往是1784年美国派出的“中国皇后号”商船造访广州。当时中国人还没弄明白同样说英语的美国和英国有何区别。第一批和美国人打交道的中国人把America翻译成“呵嘪哩噶”,后来也有一些中国商人根据商船上的美国国旗星条旗将其称为花旗国。1820年美国国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人的著作《海录》中。

图片

在这本书中同样采用了音译的办法将America翻译为“咩哩干国”,不过中国官方则称其为咪唎坚国——这是对“America”的音译。至于“United States”这一部分则完全被当时的广州官府忽视了。之后德国传教士郭实腊等人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在1833年12月号上将美国的国名翻译为“米利坚国”。再后来出现了一本名为《美理哥和省国志略》的书。这里不仅对America进行了音译,还翻译出了United States(和省国)的意思。

图片

在林则徐的《四洲志》、徐继畲的《瀛寰志略》中则将美国的国名翻译为弥利坚国。1844年美国的修约特使顾盛将自己的国家称为“亚美理驾会邦国”,在同年7月3日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中美国的国名被称之为““大亚美理驾合众国”。作为中国邻国的日本在刚接触西方文明时受中国传入的《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影响将美国的国名翻译为米利坚合众国(简称米国)。1853年上海地区中美交涉的文件中第一次出现了“美利坚”这一翻译称呼。

图片

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国内对美国国名的翻译仍混用米利坚、咪唎坚、美利坚、弥利坚、亚美理驾等多种称呼。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正式将美国的译名确定为“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了这种译法。如今在汉字文化圈国家里中国和韩国将美国翻译成“美利坚”,日本和朝鲜仍坚持“米利坚”这种译法,越南则沿用了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民间对美国的称呼“花旗国”。

图片

再比如中文对俄罗斯国名的翻译是通过较早接触俄国人的蒙古人学来的。本来俄罗斯的国名就是“罗斯”,在“罗斯”前面其实并没“俄”这个前缀。俄语中有一个很难发的颤音Р。发这个音需要舌尖颤动。很多零起点学俄语的人在还不会发颤音的阶段总会有意无意加上其他的音。历史上蒙古金帐汗国统治俄罗斯时期就用蒙语翻译“罗斯”国名。蒙古语以元音开头:本族词是不能以l、r的音节开头的。

图片

蒙语中即使是外来词一般也要把后面紧跟着的元音挪到最前面重复一次。蒙古人当年在翻译“罗斯”(Росси́я)这一国名时总是习惯性加上一个o音。清政府根据蒙语中的发音把“罗斯”翻译为“斡罗斯”或“鄂罗斯”。乾隆年间官方修撰《四库全书》时首次采用了“俄罗斯”的译法。晚清以后我国典籍中逐渐规范统一将其翻译为“俄罗斯”并一直沿用至今。事实上明代的中国人并不将罗斯国名翻译为“俄罗斯”。

图片

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李之藻与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共同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时莫斯科大公国已兼并了罗斯各诸侯。这时欧洲人对这个国家的称呼是在老名称“罗斯”Rus的后面加上了来自于拉丁语的后缀ia构成Russia。在某个民族的名称后面加上ia这个后缀是表示这个民族所居住之地。因此Russia其实就是“罗斯人之地”的意思。利玛窦和李之藻在《坤舆万国全图》中将Russia翻译为“鲁西亚”。

图片

日本、朝鲜等国后来沿用明朝《坤舆万国全图》的译法称俄罗斯为“鲁西亚”。1877年俄罗斯领事馆以“鲁”字容易让人联想到鲁钝、愚笨的意思为由向日本政府提出抗议。从此日本将“鲁西亚”一词改译为“露西亚”。因此我们所说的日俄战争在日本方面的史料中被称为“日露战争”。至今日本和朝鲜半岛仍沿袭着“露西亚”这一译法。与美、俄的例子类似的还有英吉利曾被翻译成英咭利、英机黎;法兰西曾被翻译为佛兰西;意大利则翻译为义大利......

图片

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朝廷的官方文书中在翻译外国国名时往往喜欢在后面加上“夷”字:英咭利称英夷、米利坚称米夷......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列强禁止清政府在翻译外国国名时再称“夷”字。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中规定:“嗣后备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英官民不得提书‘夷’字”。从此清政府开始用一些美好的字眼翻译外国国名:美丽的国家(美国)、英明的国家(英国)、有法制的国家(法国)、有道德的国家(德国)......

来源:世界历史网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