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十三篇,要如何学习才能轻松记住?

经过我自己对《孙子兵法》的学习,总结出一套记忆的方法,帮助你记忆理解《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内容要点,在你学过一遍后就再也不会忘记。如果今后你有感于《孙子兵法》的伟大,再继续好好学习本书也有了抓手。

轻松记住《孙子兵法》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共有6111字,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作为非专业研究人员,即使我们多渠道看过、听过《孙子兵法》,但要说孙子兵法主要讲了些什么,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云山雾绕,只模模糊糊记得:“兵者诡道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出奇制胜”等等。

作为这么有名的一本书,虽然很有必要好好一读。但读起来有门槛不说,即使花了大把时间读懂了,要记住也是一件不易的事。

说了这么多。我想说的是,经过我自己对《孙子兵法》的学习,总结出一套记忆的方法,帮助你记忆理解《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内容要点,在你学过一遍后就再也不会忘记。如果今后你有感于《孙子兵法》的伟大,再继续好好学习本书也有了抓手。

在开始之前,有必要确认一下两个前提:1、我想如果你对《孙子兵法》感兴趣,那么多少会了解《三国》里面的人物如:曹操、孙权、刘备...这是为了我们之后的记忆做准备;2、如果你很想记住所有的1到13篇篇目和大义,为他花点时间是值得的;确认完这两点,现在正式开始:

《孙子兵法》十三篇分别是:1、始计篇、2、作战篇、3、谋攻篇、4、军形篇、5、兵势篇、6、虚实篇、7、军争篇、8、九变篇、9、行军篇、10、地形篇、11九地篇、12火攻篇、13用间篇。

我们按战略、战术、战法,分成三部分,如下图

你可能会觉得,战略、战术、战法所对应的十三篇,我还是记不住啊。那么接下来就是文章的重点了,上文提到三国,你有耐心看到这里,一定对三国演义里的人物会多少有些了解,下面我们找出三国演义里的十三个人物,分别对应到孙子兵法十三篇,让你看一遍就大概率能记住:

第一部分:战略篇

如图,三国三个君主,分别对应战略:始计、作战、谋攻三篇,曹操、孙权、刘备我们太熟悉了,看一眼就忘不了。那么如何把三个人和战略三篇一一对应呢?那么我们就要不仅仅是为了记住篇目为止,我们还要结合正文内容,这样可以在记住篇名的同时也能记住主要的内容。如:

1、曹操,对应第一篇【始计】篇,始计篇主要讲得什么呢?我们就可以利用想象去记忆,曹操每次出去打仗之前,都要和自己的文武大臣在“庙堂”好好算计一番;算计内容主要有五点:1、道:要师出有名,才能上下同心;2、天:季节适不适合行军作战;3、地:交战的地方是不是对我有利;4、将:我的将军和对方的比起来孰优孰劣;5、法:对方治军、用人和我们比起来如何。这些都讨论计算清楚了,曹操才决定战争要不要打。所以这样我们记住了,第一篇:始计篇。重点内容:“兵者,国之大事,经之以五事:道、天、地、将、法”;“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这就是曹操始计篇的内容。

2、孙权,对应第二篇【作战】篇,作战篇主要讲得什么呢?我们同样去想象记忆,吴国在孙权初期打的最重要的一场战是赤壁之战了,赤壁之战对吴国来说是生死存亡之战,所以举国之力,“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所以孙权认为打仗太过劳民伤财,要速战速决,因为“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将领出去打仗后,最好不要再来向国家要兵、要粮,要去敌人的地盘去抢,叫“因粮于敌”。与敌人作战,战胜对手之后,要收编敌人的物质和人员,这样才能越大自己越强大,“取敌之利、胜敌而益强”。这就是孙权作战篇的主要内容。

3、刘备,对应第三篇【谋攻】篇,继续结合三国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刘备什么时候最需要谋攻?在刘备惶惶如丧家之犬的时候,所以有了“三顾茅庐”、有了“隆中对”,所以刘备对应谋攻篇是不是很好记。刘备刚开始人手就不多,所以刘备想的都是怎样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有了诸葛亮之后谋攻谋得更厉害了“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刘备越来越会打仗,自己人多的时候“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人数不如敌人的时候,“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这就是刘备的谋攻篇的主要内容。

停一停闭上眼睛想一想,战略三篇,曹操的始计篇,孙权的作战篇,刘备的谋攻篇,是不是记忆记住了;再想想,大致的内容,曹操在庙堂上计算:道、天、地、将、法;孙权想在赤壁之战中,速战速决,最好还能胜敌而自己变得更强;刘备谋攻想出三分天下的计策,想要不战而屈人之兵。

第二部分:战术篇

还是如图,战术篇,4、军形篇、5、兵势篇、6、虚实篇、7、军争篇,对应蜀国的四个人物,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这四个人的顺序应该也不难记吧,诸葛亮加二弟关羽、三弟张飞再加赵云,记住这四个人的顺序再去一一对应,战术四篇,就容易多了。

4、首先,诸葛亮对应【军形】篇。军形我们可以理解,诸葛亮擅长摆军阵,形状犹如八卦阵,名叫诸葛八卦阵。结合内容,我们知道,原来诸葛亮摆阵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等待敌人露出破绽,击败敌人,原文“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诸葛亮一生为谨慎,他打仗从来是“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而非“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5、关羽对应【兵势】篇,武圣关羽自然也是带兵的好手,关羽带兵喜欢“以正和、以奇胜”变化无穷,特别会把握战局形式,以迅雷之势取得胜利,“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6、张飞对应【虚实】篇,张飞看起来是个大老粗,但其实是个很聪明的人,不仅武艺高强,情商也高,不然刘备和关羽这么会与他结拜兄弟呢。所以呢张飞是个粗中有细,【虚实】结合的人,虚实篇;张飞打仗常用的策略就是以逸待劳“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调动敌人让自己形成以多打少,“我专为以,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避实而击虚”。

7、赵云对应【军争】篇,赵云武艺高强,英勇过人,万军从中取上将首级,【军争】求胜,正面相争。【军争】是最难的,但两军正面对抗也要讲求方法,不能一味只有勇猛,为达到取胜的目的,过程不免会曲折,“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军争】时也不可掉入敌人的陷阱,要有基本的军事原则“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才可立于不败之地。

看到这里之后,先别急着往下,战略、战术、战法已经完成三分之二,回忆一下看自己记住了多少:1、战略篇,分别对应三个君主……分别是【始计】于庙堂、赤壁【作战】、【谋攻】以求三分天下得其一;2、战术四篇,分别对应蜀国四人,诸葛善于布置【军形】;武圣关羽控【兵势】而胜敌;张飞粗中带细、【虚实】结合;赵云英勇超群、【军争】取胜。

第三部分:战法篇

如上图,战法篇一共有六篇,8、九变篇、9、行军篇、10、地形篇、11九地篇、12火攻篇、13用间篇。我们分别用魏国三人,司马懿、郭嘉、许褚;吴国三人,周瑜、鲁肃、黄盖,从第九篇开始是战法篇,内容大多是如何利用地形,交战的形式应变之法。我们主要记住内容的大概意思之外,注重文中出现的经典句子。

8、司马懿对应【九变】篇,司马懿老谋深算,从容应对各种形式,以【九种变化】和应对化险为夷。在不同的地形情况下如何行军作战,要善于应变不同的形势。“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主要的就是要让敌人按照我们有利的战局发展“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9、郭嘉对应【行军】篇,郭嘉是曹操最为倚重的谋臣,在与袁绍的官渡之战后,郭嘉跟随曹操平定北方,一路【行军】,最后病死在归程。郭嘉不仅战略判断准确,【行军】打仗也是好手,“兵之利,地之助也”【行军】就要对不同的地理环境有不同的应对之策,但是大的原则是“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

10、许褚对应【地形】篇,许褚是曹操最信任的武将,一生打过的仗不计其数,对于交战的各种【地形】都已经很熟悉了。各种地形,有有利于战的,有有利于防守的,有有利于早占先机的,要根据不同的【地形】灵活应对“地之道,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打仗不仅要知己知彼,还要知【地形】,用地利“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

11、周瑜对应【九地】篇:周瑜年纪轻轻就是三军统帅,娶了天下最漂亮的美女,打赢了赤壁之战名震天下,妥妥的人生赢家,可惜英年早逝。【九地】篇是战法六篇里面最为重要的一篇,也是全书最长的一篇,是战法其他篇章的出处和总结,其实战法六篇,只有读懂这一篇,其他篇章就容易理解了。如九变篇中的九种应变,是以九地篇中的九种作战形势下做出的应变之法。而本章着墨最多,最最重要的让自己的士兵奋勇杀敌,如何让自己的士兵在战场上玩命是打战的重中之重,兵法云:“一人投命,足惧千夫!” 因为战略战术再高明,如果自己的士兵没有战斗力,那也无济于事。所以我们看到在本章中,作为领兵打仗的将军对敌人狠,对自己人更狠,看看原文中的句子:“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让士兵们投入到没地方可选择的境地,只有战死的选择没有后退的选择;“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总之就是让士兵不要独立的想法,只需要的是听从指挥;“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这两句比较好理解;这些都是对付自己人的。所以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多少人给拿来当炮灰了 ,那是可想而知的。孙子还说这是“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意思说都是人情之理,你不这样做就没法打胜战。《吴子·治兵》:“必死则生,幸生则死”。你只有不要命,才能活命,这就是战争的残酷之处。如果说这一篇我想让你记着什么的话就是,想要打好战,就要对自己狠,正所谓:慈不掌兵,仁不从政!

12、鲁肃对应【火攻】篇,鲁肃在赤壁之战中找诸葛亮讨教破敌之策,两人同时想到了【火攻】,所以鲁肃对应【火攻】篇。火攻篇比较明了也易于理解。再讲了火攻的具体用法和准备事项后,也提到了火攻和水攻的对照。“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本篇中最重要的一句是“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君主和主将要情绪稳定,不然将战争将让其国破家亡。

13、黄盖对应着用间篇,按三国演义的说法曹操一开始中反间计,后来又中了中了黄盖的苦肉计、连环计,这里我们就选黄盖作为用间篇的对应人物。用间篇应该来说也是非常精彩的,打仗日费千金、生死攸关如此重要的事,要全面了解战局形势关系到战争的胜败,对双方来说战事的保密工作是重中之重。打胜战的原因在于提前掌握到了更多的信息“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但是用间是一件很精细微妙的是,选人用人,不能出丝毫差错,不然将反噬自己,所以文中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第四部分:最后

加入三国人物和情节对应孙子兵法十三篇只是为了关联记忆,并非基于严谨的逻辑,但是已知熟悉的人物作为记忆桩,这样让我们对需要记忆的内容更加影响深刻,希望对你有所收获。所谓“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这些都不是《孙子兵法》的主要观点,而只是应变之策,之于误读最多的应该是“出奇制胜”,实际这里的“奇”字,是读ji 第二声,和奇兵对应的正兵,正兵是正面受敌的,奇兵是根据战局变化与正兵配合呼应的。所以文中有“以正合以奇胜

”而对出奇制胜也应该理解为,正兵打的差不多了,再加入奇兵有生力量,那么就可取胜了。

最后的最后来一张总的表:

作者:星哥呀星哥 2023-9-11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