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曾经历过1995年,应会有这样一段记忆——有段日子,每天晚饭后等到播放电视剧的“黄金时间”,好像无论调哪个电视台,屏幕上都是一张额头上长着月牙的黑脸映入眼帘。正是那年,金超群、何家劲等人主演的《包青天》(1993版)登陆各大卫视。这部剧长达236集,播出的频道又很多,以至于每晚看包公开堂审案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那时,就连幼儿园里的顽童也会把片尾曲《新鸳鸯蝴蝶梦》改了歪唱:“昨日开封发大水,冲断展昭两条腿,展昭没有腿,怎么飞?”
没错,剧名虽然叫《包青天》,但人气最高的恰恰是包公身边那位武艺高强、玉树临风的展昭展护卫。即便是不谙世事的小孩,也会对那个飞檐走壁的展大侠充满羡慕。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童年男神展昭不仅在宋史上查无此人,甚至在包公故事流传的数百年间都难寻其踪迹。他的出现,要到清代中晚期——在那个公案小说与侠义小说合流的时代,一部《三侠五义》奏响清官与侠客协奏的幻想曲。
“成就当时石玉昆”
1993版电视剧《包青天》中的展昭(何家劲饰)。这一人物出自小说《三侠五义》
这些精彩故事能得以流传,多亏听众里的“铁粉”,他们将石氏口述记录下来,整理成《龙图耳录》一书,把说唱文学改为章回体小说,使其能得以留存并继续传播,而这个版本的情节基本无增添,应该较接近石玉昆原版唱本。
从《龙图耳录》到后来广为人知的《三侠五义》成书,还经历数十年辗转打磨,最终,《侠义忠烈传》问世,当然,它还有个更广为人知的书名——《三侠五义》。这部小说一经问世即畅销京城,其受众辐射到各阶层,其中包括许多朝中大员。曾在道光时期担任过翰林院编修,晚年又潜心研究学术的俞樾也很喜欢这部作品。到光绪十五年(1889),俞樾索性自己操刀校阅,“援据正史,订正俗说”,更名为《七侠五义》再行出版。这个版本除了第一回是俞樾重新撰写之外,其他内容基本与《三侠五义》相同。至于该书畅销的数年之内,市面上又出现的《小五义》 《续小五义》等著作,都属于借着热度由其他作者撰写的续书,但它流传最广的书名还是《三侠五义》。
清光绪刊本《三侠五义》,为光绪九年(1883)重印本。《三侠五义》于光绪五年(1879)刊印后,迅速畅销,数年内多次重印
何为侠者?
《百幅京剧人物图·白玉堂》,清末,绢本设色,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白玉堂是 《三侠五义》 里“五义”之一的“锦毛鼠”,非常符合传统完美侠客的形象,也是这部作品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
南侠展昭
包拯在金龙寺遇险被困,幸得展昭出手相救。展昭杀掉恶僧,救出包拯后,二人依依话别,也埋下了日后展昭追随包拯的伏笔。出自《三侠五义连环画》,蒋太禄绘
其后,包公在土垄岗被绿林人士赵虎抢劫上山,又是展昭及时出手救了包公,而且这次,他还向包拯推荐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人。这个情节可知南侠并非浪得虚名,展昭行得正、坐得端,在江湖上也具有较强的号召力。
侠义的官吏化、保镖化
《百幅京剧人物图·斩雄飞》,清末,绢本设色,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斩雄飞实应为“展雄飞”,即展昭。他是“三侠” 里的“南侠”,后经包拯举荐,被宋仁宗御封为御前四品带刀护卫,封号“御猫”,在开封府供职,成为清官包拯的护卫
与黄天霸相比,《三侠五义》里的展昭着实要温和许多。首先,从身份上,展昭只是江湖上的名侠,没有“落草为寇”的黑历史,也没表现出任何目无法纪的行为。其次,作者早早就让展昭与包拯相识,又安排展昭几次救包拯,迅速推进展昭效命开封府的情节。第三,展昭不像黄天霸那样,要与过去江湖上的弟兄决裂,相反,在《三侠五义》里,江湖豪杰都聚集到清官包公身边,为其惩恶除奸之举保驾护航。
所以我们会发现在《三侠五义》里,不仅包拯、展昭等人清清白白,而且所有涉及宋仁宗的情节,无不在表现皇帝英明神武。那么故事的矛盾和冲突如何体现?只能是一些当权奸佞来充当了。就以《三侠五义》的故事划分来说,前半段主要讲包拯办案时铁面无私、机智果敢,得罪了当朝太师庞吉,而后在众侠士的帮助下与庞太师斗争。后半部分则将视角放在侠士们的江湖纠葛中,同时还虚构出一个皇亲国戚襄阳王作为大反派,以众侠士协助清官颜查散一起歼灭襄阳王的叛乱势力为主线。
可问题来了,如果皇帝像书中塑造的那么英明智慧、毫无瑕疵,又能重用明察秋毫的清官,连江湖侠士都诚心归附,那又怎么会出现朝中太师把持大权,社会上权贵欺压百姓的种种不公现象?这的确是清代侠义公案小说始终未能解决的逻辑问题。也难怪鲁迅颇为尖锐地指出这是“奴性”的表现,他说:“满洲入关,中国渐被压服了,连有‘侠气’的人,也不敢再起盗心,不敢指斥奸臣,不敢直接为天子效力,于是跟一个好官员或钦差大臣,给他保镳,替他捕盗,一部《施公案》,也说得很分明,还有《彭公案》 《七侠五义》之流,至今没有穷尽。他们出身清白,连先前也并无坏处,虽在钦差之下,究居平民之上,对一方面固然必须听命,对别方面还是大可逞雄,安全之度增多了,奴性也跟着加足。”
一方面,清代诸多侠义公案小说对于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往往塑造奸佞来作为清官对立面,回避根本的封建帝制问题,具有时代局限性。另一方面,从作品中那些揭露社会不公的情节,仍能看到作者的愤怒和期盼政治清明的愿望。例如《三侠五义》里的庞煜,仗着庞太师儿子的身份,克扣粮饷,强占民女,恶贯满盈。可他遇到刚正不阿的包拯,最终被设计擒拿问斩。还有权贵葛登云,欺压百姓,无恶不作,还自持“侯爷”身份,“谅包公也无可奈何”,竟在堂上嚣张地对所犯之事一一招认,没想到包拯请出龙头铡,让“葛贼”给这口铡刀开了张。
帝制时代,将社会上的“公道”与“正义”寄托于明君、清官、侠士,固然是普罗大众天真的幻想。但在传统封建皇权思想与文字狱的双重高压环境之下,这种清官与侠士组合的出现,又何尝不是一种自保式的抒发与呐喊。
幻想的破灭
展昭在听客栈人讲述关于“五鼠”的事迹。“五鼠”分别是 :钻天鼠卢方、彻地鼠韩彰、穿山鼠徐庆、翻江鼠蒋平、锦毛鼠白玉堂。他们也是《三侠五义》里的“五义”。出自《三侠五义连环画》,蒋太禄绘
当然,小说里侠士的清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化。恐怕很多人不知道,大名鼎鼎的南侠展昭,竟然也有“黑历史”,而且这件事发生在他成为官差之后。事情是这样的,有次展昭出差到地方办事,地方官田太守请他大吃一顿,这是当时官场习俗,倒不奇怪,可接下来,田太守让人抬着礼物送给展昭,而展大侠也欣然收下。
开封府包青天麾下的展昭在出公差期间竟公然收礼?放到现在也是一桩大新闻。可为什么此事并没有发酵?那是因为在清代就有人给展昭隐去了这桩黑材料。以上那段记载实则出自《龙图耳录》,应是石玉昆唱本的原始内容,而且这一桥段并不像刻意为之,大概就是当时官场习以为常之事,即使是讲清官故事的石三爷也没觉得有何不妥。但这个问题却被问竹主人发现了,问竹对原始唱本“删去邪说之事,改出正大之文”,说明他期望的这部作品不仅要故事精彩,而且融入自己的价值观。所以在流传最广的《三侠五义》里,展昭收礼的情节被删得一干二净,留下光明磊落、清清白白的形象。毕竟是包青天的人,当然要和包大人一样奉公守法、清正廉明。
《百幅京剧人物图·蒋平》,清末,绢本设色,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蒋平是“五义”之一,排行第四,绰号“翻江鼠”,身材瘦小,面黄肌瘦,形如病夫,为人机巧伶便,智谋甚好,且修养好,能屈能伸
相比南侠展昭,《三侠五义》将白玉堂塑造得更接近完美侠士的形象。白玉堂相貌英俊、年少有为,早年与贫寒书生颜查散结为兄弟后,侠肝义胆,为其鸣冤,多方相助。他又心高气傲,曾因败给北侠欧阳春而打算自寻短见;听闻展昭受封“御猫”,觉得自己被压一头,就非去京城与展昭较个高低。同时,他还黑白分明,心怀正义,当太监郭安准备毒杀忠臣陈林的阴谋被他撞破后,他当场将其格杀,没有半点拖泥带水,颇有“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古时义士风范。白玉堂有傲骨、有智慧、有棱角、有情义,无疑是《三侠五义》塑造得最为立体的人物之一。但即使如此超凡脱俗的侠士,原著在叙述完“五鼠闹东京”这段精彩故事后,还是让白玉堂受封御前四品带刀护卫,成为官侠。
侠士与清官结合,公案与侠义合流,决定了侠义公案小说里侠士官吏化和保镖化这两大趋势,一定程度上也在迎合统治者:一方面侠士辅佐清官铲除奸佞,是为国家铲除蛀虫,龙椅上的帝王自然也是受益者;另一方面,将侠士纳入体制,也扩大了宗法社会卫道士的队伍,有利于巩固他们统治。所以在《三侠五义》里,宋仁宗看见蒋平表演后,会情不自禁说:“朕看尔等技艺超群,豪侠尚义。国家总以鼓励人才为重,朕欲加封你等职衔,以后也令有本领的各怀向上之心。”
这也反映了当时民间对统治者天真的幻想。《三侠五义》盛行于清光绪年间,时局动荡不安,尤其在甲午战争后,民族矛盾尖锐,加上北方连年水旱灾难的影响,最终引发义和团运动。当时这场民间运动以“扶清灭洋”为旗帜,一来规避风险,二来也期待统治者能觉得“民气可用”而加以支持。然而,慈禧可不是小说里的宋仁宗,当义和团已毫无利用价值并已成为负资产时,清廷就毫不犹豫地向他们举起屠刀。
看来,清官与侠士的协奏曲终究只是帝制时代老百姓的一个美好愿望。
本文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2年12月下,原标题为《包公与展昭 江湖与庙堂<三侠五义>:清官与侠士的协奏曲》,有删节,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