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的一个习惯 ——
查理会反复地使用一些用语和例子。他是有意的:他知道对于要达到他所倡导的那种有深度的“熟练”来说,重复是教导的核心。
我就突然发现,查理芒格的这个思维,我也一直在践行。比如 ——
- 我会把一本书连续听 300 遍
- 我会把一个思维模型练习1000遍
- 我会把一个青龙帖在墙上反复看几百遍
- 我会把一个取标题的方法练习几十遍
- ……
因为我知道任何一个知识、方法、思维,想要真正把它学会搞懂,并且能真正用到实践中,就必须靠大量的重复,才能够熟能生巧。
我们小学都看过这个故事——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这里衍生出一个成语:熟能生巧。
这 4 个字,是学会任何知识、技能的捷径。
一个知识,我们看了一遍,觉得懂了。这时候,它只是一个信息。过几天,就会忘的一干二净。需要用的时候,我们是完全想不起来的。
你肯定有过这种经历,某天学到一个知识,当时觉得很有用。但过了几天,遇到一个事情,你愣是没想起来用这个知识。等想起来时,这个事情已经过去了。
这是因为大脑和知识之间不熟悉,遇到事情没法第一时间「自动触发」。
更有效的做法是:学到一个知识,重复多次看,重复多次思考。
这个重复的过程,会刺激大脑生长出新的神经突触,让神经元和知识间建立链接。重复次数越多,这个神经元链接就越强。神经元链接越强后,当你下次遇到问题,这个知识会「自动」跳出来,帮你解决问题。
这时候,我们才算真的掌握这个知识。
技能也一样。
一个方法,我们看了一遍教程,觉得会了。这时候,它也是一个信息。过几天,也会忘的一干二净。需要的时候,你总是做不到位。
更有效的做法是:你学到一个方法,重复多次复习,重复多次练习。
这个重复的过程,会刺激大脑生长出新的神经突触,让神经元和技能间建立链接。重复次数越多,这个神经元链接就越强。神经元链接就越强后,当你下次需要用技能时,不用专门把教程拿出来看,大脑就知道该如何做。
任何知识、技能,都不是看一遍,练一遍就能会的东西。
看 1 遍,练 1 遍。
如果不会、不熟,就看 2 遍,练 2 遍。
依然不会、不熟,就看 3 遍,练 3 遍。
还是不会、不熟,就看、练 4、5、6、……100 遍,直到学会、练熟。
就这么简单。
我学习编程、写作、销售、情绪控制,都是这么过来的。
当然,简单不意味着容易,因为它需要不断重复,很枯燥,而且很累。可能练了一段时间,发现还是不熟,我们会觉得教程有问题,于是放弃。去找另一个能「快速精通」的教程。
但其实,即便我们找到下一个教程,也依然要经历多次重复,才能熟练掌握。因为任何知识、技能都逃不过熟能生巧的客观规律。
所以,找到一个教程,不断练习,不断练习,不断练习,直到学会、练熟,这是快速学会一个东西的捷径。
只有大量重复,才能让我们养成习惯,未来遇到一些事情, 能下意识地用这样的方式去思考问题,那就一定能做出更好的决策。
诚品书店的创始人吴清友讲过一句话:“服务的最高境界是,精进自己,分享他人。”这句话体现了他对服务理念的深刻理解,强调了服务不仅仅是满足顾客需求,而是通过自我提升和分享来实现更高层次的服务境界。这一理念贯穿于他的经营哲学中,他认为服务的终极目标是通过不断精进自己,同时将这种进步分享给他人,从而达到更高的服务标准。
不是靠今天这里学一点,每天那里学一点 那里学一点,堆了很多的知识、思维,让自己获得进步的,而是把某一个思维,练习到极致, 就能获得一种触类旁通的迁移能力,这时候在去做其他事情就会非常的轻松。
此处就是别处 ——
来源:多元思维H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