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转国际就是逃避高考?孩子还要不要读国际学校了?

没有一种升学路是完美的,中国的中产家庭还没有富到可以不计结果地投资教育,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升学,或为了许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或为了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讨论了公办转国际的娃需要注意的事情,也一再强调国际学校不是有钱就适合读,后来不少家长私信小班长问我:那孩子还要不要读国际学校了?

先听小班长的朋友欣妈的育儿经历吧。

1.未来趋势:转向公立国际部

欣妈从小就重视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孩子兴趣活动参加不少。面临升学抉择的时候,欣妈给孩子报了国际学校。

欣妈在藤校录取的高中广泛筛选,最后敲定了好几所,孩子经历了繁杂的面试,最终进去读MYP。但是,孩子现在在公立国际部读AP。

在公立国际部读AP是啥概念呢?英语、数学、物化生都要学Pre-AP,生物和化学还跟跟着普高走——突然增加了十几门课程,难度大,孩子辛苦!每天007,起早贪黑。

既然如此,为何欣妈要把孩子换到公立国际部?

归根究底,孩子觉得读IB学不到啥!老师不教具体的知识(默认知识储备已完成),学习的内容就是反复训练学术技巧,像写论文的能力等。像数理化,如果不上课外班强化知识,最后学会的只有做实验。

他说:学欧姆定律。做一个电路实验,实验完成了,但没有强化知识点记忆,过程中用的电流、电压没两天就忘记了……自己跟不上,得课下重新学。理科不比文科,知识点环环相扣,一步没走好,后面根本听不懂。

与其这样拖着,还不如转去公立国际部,兼具国际的开放氛围、公立的知识教学。

转校之后,换了一种记笔记刷题的学习方式,感觉还不错。学习效率高,知识量增加,连对科学的好奇心再度燃起来。

这不是个例,越来越多公办国际部的老师告诉小班长,转过来的牛蛙越来越多了,未来将成为一个新趋势,这是一件好事,家长知道及时止损。

2.国际学校问题在哪儿

1.课程不错,缺少好老师

IB课程体系是好的,但是好的课程更需要优秀的教师去实施。中国孩子IB学不好,和老师有很关系。

我们可以看看IB课程内容,它对教师的学术水平和自我更新能力都非常高。不仅要求教师有科研能力,对于五年一迭代的IB系统来说,每次颠覆都需要教师予以很大的精力重新学习。

现在大多数学校都是外籍教师,试想一下:本已在国外很成熟的IB课程,如若在本国抢手,会跋涉千山万水来中国吗?基本可以确定,在中国很少有能做出成绩的外教。

而恰恰是这部分教师,在国际学校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走国际路线的国际学校运行两套教育系统,每次教研活动中教老师甚少发言、与外教交流,外教也觉得自己这一套很好!

长此以往,中西教育在国际学校中难以融合,好外教找不到,好中教因为得不到足够重视而不愿来,就导致了目前国际学校的窘境。

这一切的后果,大部分需要学生承担——国际学校经常发生这一幕:外教在台上讲,教案PPT字小到看不见;中教老师,在用小学逐句朗读的方式教高中生中文…学生呢?就偷偷在台下打游戏。

2.迷信课程体系,忽略国情

中国现在有两大国际教育的流派:

  • AP\a-level流:认为IB课程虚,学半天也搞不定实打实的升学成绩,是花拳绣腿;
  • IB流:认为AP\a-level还是刷题考试,而且在中国已经做烂了,根本不能帮助学生的个体成长…

两类课程都王婆卖瓜,但是却没有说自己哪里适合中国学生。

有个曾经在公立学校做国际班的校长跟小班长说,来中国教书的外教,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压根不懂中国孩子。他们不知道中国孩子从小到大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想当然的用自己本国那套东西套在孩子身上。

教育是为了谁?——孩子,还是资本?

3.适合与否,问问孩子

适合个体发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

公正地说,IB毋庸置疑是一套优秀的、经过验证的课程体系,但如果家长理解不够、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盲目让孩子选择这套系统是不负责任的。

而且,IBDP学出来非常难,尤其是对从小没有接触过IB的孩子难上加难。它适合一部分精英家庭的教育需求,但却未必适合所有走国际教育的孩子。

小班长见过曾经就读国际学校,后来转公办的牛蛙,因为习惯读书,喜欢思考,后面转去公办也能适应高压环境;

也见过一流国际学校的学生,从小就喜欢问一堆老师一时半会儿也回答不上的问题;

同时也看过一开始就走国际学校,但是一直不开心,甚至最后开口询问父母能不能去学一门技术。

从来就不存在适合所有孩子的教育规划,通往名校的路,也从来就不止一条。

但是,条条大路都需要家长和孩子砸钱、砸精力、砸时间。

3.未来国际教育前景如何?

短期内,中国的国际教育很难改善——师资问题根深蒂固! 曾有位IB学校的校长花了20年的时间自己培养老师,结果还是不如人意。

有人建议请IB补习班的海归,您看看现在中教的收入,现实吗?即使愿意砸钱,在教师这种付出和回报难成正比的社会环境下,也很难留住他们。

既然如此,中产家庭还要选择国际学校吗?

有能力的家庭,可以走!注意,这里的有能力是包括物质能力和知识能力的。

上一篇小班长已经说得很清楚,国际学校的课程需要学生提前具有知识储备,而对于想要冲击名校的中产家庭来说,孩子的能力储备必须是充分的。

这既要有学术技巧训练,会写论文的能力,有要求知识点扎实,甚至还要做各种类型的竞赛、活动,来应对来自全世界的竞争者。

钱、时间、精力,一个都不能少。

这不仅考验学生,更考验家长。要跟上国际学校的节奏,需要家长提前帮助孩子筛选高效的补习班,把本就极少的课余时间利用起来。

这里小班长要劝退一波人:不想让孩子吃苦而选择国际学校的家庭

总有一种刻板印象:体制外的学校不用读的那么累。

读书没有不苦的,选走国际教育的家长只会更苦。

小班长身边不少读国际学校的孩子,运动、艺术一个都不少。光靠择校一劳永逸是不可能的。

小班长的逼逼叨叨

没有一种升学路是完美的,中国的中产家庭还没有富到可以不计结果地投资教育,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升学,或为了许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或为了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这些无一不和升上一所好学校挂钩。

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回归公立。这种“摇摆”背后,是他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毕竟,多少家庭一旦选择了,死都不回头。

如果你选择了国际校,即使调整适应好也没问题,如果计划着走出来就要趁早执行。

未来拼的不仅是学校这个赛场,拼的更是家长们的场外投入的远见。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