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圈子的家长,各种关注和猜测:
· “我孩子那家国际学校,到底有没有正规资质?别哪天也关门了!”
· “花几十万上国际学校,不就是为了躲开中考嘛!要是被分流,钱全打水漂啦!”
· “海南的学校都中考了,北京上海是不是也快了?”
其实,上海的包玉刚、世外、平和、协和等都是初中生中考后升入的国际高中,而且高中生必须参加会考,才能拿到高中毕业证。
据了解,北京世青等部分国际学校于今年已开始要求学生参加中考。
业内人士分析,深国交、上海领科、光华剑桥、复旦WLSA等都属于培训学校办学资质,此类学校的学生没有高中学籍。现在大部分创新型学校拿的也是培训许可证。
部分国际学校的招生办老师介绍,参加中考,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让符合条件的学生获得高中学籍,然后有资格参加会考,拿到教委颁发的高中毕业证。
至于家长担心的直升问题,先放宽心,有门槛的学校一直都有门槛,但国际学校不会把中考成绩作为升学的唯一标准,不是传统路线里的“一考定终身”。
“国际学校”参加中考,不是新鲜事!
国际学校的学生参加中考,在北京和上海都不是“新”闻了。
今年的北京中考,就已经有不少民办国际学校的学生被要求参加,当时在家长群里也引发各种热议。

“中考”和国际课程“势不两立”吗?

“中考”是国际学校的“试金石”?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家长,孩子成绩多半也没大问题;
着急忙慌打听内幕的家长,看来只能呵呵了~
国际教育蓬勃发展的这二十年,各种教育新理念满天飞,
但有些学校谈及孩子的成绩?别问!
问,只说明你太焦虑,需要加强修炼,学校的家长课堂了解一下?
可是:
反对“鸡娃”= 基础学科的知识不用学扎实??
逃离“内卷”= 交了几十万学费之后还得请家教补中考?
培养“创造力”,不是不布置作业不讲习题,
激发“内驱力”,更不等同于自由散养的“快乐”教育,
读国际化学校,是为了给孩子更多选择,而不是堵死其它的路;
选择体制外,是为了避开某些弊端,不是为了在国际教育的高级感里自嗨;
上国际化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业躺平,尤其是在高中阶段,
要想出成绩、读更优质的大学,走国际路线的孩子,注定要经受层层考验,
一所负责任的学校,一定会让家长看到高效、可验证的学习成果。
你也不想,天天生活在孩子门门全A的自我良好中,到头来却发现投入百万养个学渣,混个海外文凭还是找不到工作吧……
有没有第三条路?
现在更多家长在选择的时候越来越理性,既要优质教育,快乐学习,也要过硬成绩。
所以像深国交、康福|凯博这样的学校,虽然日常教学“鸡血满满”,但还是吸引许多家长的关注和选择。
在部分文章中,深国交密密麻麻的课程表堪比“衡水”;而康福品牌教育模式下的尚丽外国语学校 · 科创高中班,被学生戏称为“最辛苦的国际化学校”,别家三年都不一定开全的AP科目,想申请海外大学的同学,在这里的高一第一学期就有很多选择。
这样的辛苦付出,也收获了丰厚的回报。
尚丽外国语学校 · 科创高中班2021届毕业生,64%收获了全美排名前40的offer,英国G5名校录取率高达48%;牛剑更是榜单上的常客,十余年间,累计有40人获得牛津剑桥录取,68人考入美国常春藤名校,97人考入英国帝国理工。
以剑桥科学家身份投身教育的刘煜炎博士表示,“全人教育和考试成绩不应该是冲突的,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无论走国内路线还是国际路线,都能够拥有扎实的学术基础和后续发展的强劲实力,1500名毕业生的走向及本科后的发展,不断验证了这种科创教育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刘煜炎开创的iSTREAM科创教育模式,就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国际课程融合改造,以心智模式的提升为目标,做真正适合中国孩子的高品质课程体系,既强化中国学生的理科优势,又注重夯实文科基础,通过项目制学习、小组式互动等多层次教学模式,拓展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提升综合素养。
从刘煜炎创办的尚丽外国语学校 · 科创高中毕业的2013届学生杨同学,拿到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offer,同年参加国内高考,以660分获得浙江大学的录取,后继续深造成为牛津大学物理学博士。杨同学的同届好友马同学也一同考取帝国理工,同样参加国内高考,以647分被华北电力大学录取,现已成为芝加哥大学材料化学博士。
2020届毕业生刘同学,拿到剑桥大学数学系offer,并以655分的国内高考分数考入中山大学,目前在剑桥大学就读。同届毕业的周同学,获得清华大学自动化与工业工程专业录取,目前正在清华大学就读。
国际化教育的规范化已势不可挡,
国际化学校会被重新定义,
中考只是一个开始,读国际学校也不能逆天改命。
教育没有唯一正确的选择,当你有所追求时,就不可能佛系躺平,家长切忌盲从和跟跑,还要努力为之,走积极有为的教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