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立校国际部的前生今世,复杂得“糊里糊涂”

北京一些重点中学中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学生——他们明确表示不参加高考,要备考SAT和托福等。由于这些学生都是成绩好、家境好的学生,学校既不能对他们撒手不管,又不能让他们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于是就把他们组织起来,这就是“国际班”的雏形。

为什么说公立校国际部复杂呢?因为,这种就读形式,其成立伊始就属于“糊里糊涂”,而且特殊情况太多,牵扯的面儿又非常多。

首先,我们来说历史。北京的公立校国际部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北京的公立高中初设国际班,大约始于2003年左右。

在此之前,北京一些重点中学中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学生——他们明确表示不参加高考,要备考SAT和托福等。由于这些学生都是成绩好、家境好的学生,学校既不能对他们撒手不管,又不能让他们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于是就把他们组织起来,这就是“国际班”的雏形。

图片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国际部这几年的申请情况令人称羡。

到了2003年,国务院发布《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明确中外合作办学属于公益性事业,是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学生有需求,政策也支持,在这种情况下,知名的公立学校开始正式出现国际班,并开始和一些熟悉国外教育的企业或组织合作。

比如,人大附中自2004年起,就与狄邦教育合作举办A-Level剑桥国际高中。而这种情况非常常见,很多公立学校的国际部,都是由企业提供课程引进与设计、师资招聘与管理等服务的。甚至不同公立学校的国际部,其身后的合作方都是同一家公司。当然,也有一些学校的国际部是坚持自我运营。

图片

汇文中学国际部于2021年新成立。

公办学校国际班的遍地开花,则要追溯到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推动。纲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中小学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国际化人才”。

一直到2013年,教育部对公立高中国际班的政策收紧。之后,教育部曾酝酿新的规范性文件,旨在将国际班与公立学校完全剥离。据当时的媒体报道,2014年底,相关文件送审稿已完成,但最终并未成功。当时媒体的用词是“由于各方意见不一,仍在博弈中”。可见,公办校国际部的剥离,根本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里面各种利益纠葛盘根错节,根本不是外人所能了解的。

图片

北京四中国际课程佳莲校区是公立校国际部的唯一“尝试”。

而说到公办校国际部的改制,只有北京四中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但现在也仅仅是走了这一步。目前,民办的北京四中国际课程佳莲校区已迁至昌平,而北京四中仍在复兴门校区保留了公办的国际课程。这种“花开两朵”的做法,目前在北京仍是独一份,估计未来也不会再有类似的情况产生。

2017年10月,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财政局发布的《2018年度北京市教育部门预算重点投入方向与项目指南》,提到了公立校国际部的相关内容,这是近年来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涉及到公办校国际部。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相关内容很快被删除。

其次,公立校国际部不光历史成因复杂,连“名称”其实也都很复杂。

图片

人大附中朝阳分校是民办学校,而不是公办校国际部。

很多家长都发现,各个学校对国际部的叫法不尽相同,而且很多媒体经常把他们混为一谈,让很多家长造成混乱。

一些学校,比如,人大附中、清华附中的“国际部”,指的是招收外籍孩子的。而招收中国学生的,被称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像人大附中ICC(International Curriculum Centre )。而另一些学校,比如北师大实验中学、十一学校的“国际部”,则招收中国学生。也就是说,在叫法上,官方并没有对公办校国际部进行统一。

图片

一零一中学国际部今年收获了哈佛的offer。

目前,北京共有6所学校的“国际部”只招收外籍学生,包括人大附、清华附、北师大附、四中、育才和五十五中。

这6所学校中,有3所在“国际部”这个名称之外,还另开设有招收中国学生的“国际班”。这些国际班因为不能再使用“国际部”这个称呼,所以各有名字,分别是:人大附中国际课程中心(ICC)、北京四中国际校区、北师大附中中美国际课程班。

图片

八一学校一角

除了这6所学校之外,其他公办学校的国际部,都是招中国籍的。

这回就简单了,对吧?

此外,还有一些从名称上看着很像公立校国际部的,但其实是民办学校。比如人大附中朝阳分校、清华附中国际学校(现已改名)等,这些都不是公立校,大家千万别搞混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