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选题、经验分享

数据量算是大的(实际上以往MCM/ICM的题目很少给数据),这就要求选这一题的参赛队要熟悉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包括预处理、后处理等,并掌握相应的编程技能或是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

图片

一、美赛题目选择:

A连续  B离散 C数据见解 D运筹学/网络科学(优化/规划类)  E环境科学(评价类) F政策

1.C数据见解,没有擅长统计数据处理的人在的话,可以考虑避开大数据量的题目,反之可以优先。数据量算是大的(实际上以往MCM/ICM的题目很少给数据),这就要求选这一题的参赛队要熟悉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包括预处理、后处理等,并掌握相应的编程技能或是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模型、方法方面,可能主要集中在统计、模式识别等方向。

2.E题环境科学,大体上会集中在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等几个方面。对问题的背景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但是范围仍然很广,模型、方法没有明显的特征。

3.B题一般为开放性题目,可能有很多参赛队员倾向于该题,他们浅显地认为这类题目直接查找数据,套用方法就OK了。但是,大部分选择 B 题的人都会这么认为,那么试想一下组委会凭什么来评判你的论文呢?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其实 B 题要想真正做得出彩并不容易,你会的方法大家都会,你查的数据大家都能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弄到手,你拿什么来和其他参赛队PK呢?

个人认为做好 B 题的关键有以下 4 点:

首先,新颖的想法是绝对的亮点。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题目,全国一等奖的一篇论文中运用了上海世博会 Google 点击量一个因素,这就是一个亮点。2011年土壤重金属污染一题,全国一等奖一篇论文在问题一中运用了8种插值方法来获得重金属污染分布图,以上两个例子就是这篇文章的亮点;

其次,数据的搜索与处理要有根有据。比如,处理数据时,往往遇到畸形数据,对待这类数据,我们如果能够解释那就最好了,如果不能那就要剔除;还有,评价模型中我们往往遇到指标的无量纲化,而指标无量纲化方法有极差正规化法、标准化法、均值化法3种,每种方法都对原有数据体现的性质有所改变,每种方法也有自己的优劣,这些我们都要搞清楚,而不是拿到一种方法不管其适用条件就直接套用。

然后,模型中用到的方法要有理有据。比如,目前预测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多项式预测(通过拟合或者插值得到)、贝叶斯预测、神经网络预测、灰色预测模型、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等,这几种模型对需要预测的数据要求是不同的,或者说模型都有自己的适用性,这点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再就是,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层数的确定以及中间层网络节点数的确定,层数以及节点数的确定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的,它们直接决定了模型的预测精度,一般采用试凑法解决这一问题;层次分析法(AHP)中各因素或者指标的权值确定也不是随意就指定的,要根据数据所反映的信息来确定权值,一般可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来却确定权值,或者直接采用熵权法避免主观意识对权值的影响。

最后,论文的写作,尤其是图表的合理搭配。不管什么样的题目,论文的写作都是极其重要的,CUMCM 如此,MCM 更为明显。评委无法知道你具体参赛时的工作量,他们只能通过手中的论文来评判你的工作量。2011 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格式规范》中明确指出全国评阅时将首先根据摘要和论文整体结构及概貌对论文优劣进行初步筛选。论文整体结构在论文模板中具体讲述,而概貌具体体现在论文的图表制作的美观程度上,可见图表在论文中的重要性。

4.要是队伍里没有任何人有突出特长,那最好做最有开放性,最让你不能确定要你具体做什么东西的题〈有的新手队伍往往去碰看起来最简单明了的题,结果肯定是什么奖都拿不了)

二、经验

1、组队和分工

大多数人都强调,专业交叉,理想情况的分工是一个写作的,一个建模的,一个计算的;但是一般的团队很难达到这样,多数情况下是,建模和计算是一个人的,写作一个人,另外一个是打下手整理资料、查找资料、后勤服务,这样的分工也很不错。

2、时间的分配

1800题目下来到第一天下午1800应该定下题目,到晚上2200集中查一个题目的文献整理出一个初步的想法,建议第一天晚上要回去睡觉;

2)第二天上午,一起搜集大量的文献后快速浏览找出部分精读文献,到中午的时候聚在一起分析题目,汇总各自看的文献所得出的理解和大致模型,然后定出初步解题的方向。下午就应该分工合作了,写作的人就开始查找一些背景资料,写出模型的初步想法,强调一点在建模的时候用到得文献就要随时记下来,引用方法的时候要把参考文献一同贴上,以便后来查找;建模的人就要专攻一个方向建立模型;而另外一个人仍然要继续查找文献,寻找更新的思路。

3)第二天晚上一般不能睡觉,写作的那个人可以多休息一下;建模的人正是关键时刻,这一晚上应该做出部分模型,如果问题多的话,要能解决前几个问题;而另外一个人要跟着建模的思路帮着打下手,做些打字、打公式之类的活,也是陪建模的人一起支撑,要不然一个人感觉很孤单的,要是男女搭配就更好了,呵呵。

4)第三天就是写作的全面突击了,根据已有的思路和模型,组织语言,参考文献,写出学术性的论文,一般到下午6点应该完成大部分的论文,只是剩下结果和推广的部分;建模的人支持了一夜可以适当休息一下,一般3-4个小时,到第三天下午模型应该全部建完,如果是边建模边计算,那么结果也应该相应的出来了,如果还没计算完,就得抓紧时间计算了。

5)第三天晚上前半夜要完成收尾的工作,把全部的模型和结果都添加到文章中,到12点后就应该写摘要了,建议是所有人每人写一份摘要,然后一起核对研究,最后整理出一份摘要,交给辅导老师看,让老师提出意见再修改,反复多次,直到摘要读起来很流畅,涵盖了所有文章的精华创新点。

6)最后附上附录程序,如果有大量的计算结果也附在附录上。

原文链接:http://www.madio.net/thread-494036-1-1.html

来源:数学中国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