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预习
预习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以数学物理为例,有的公式及其对应的题目类型,第一次接触的确不容易理解,学习层次比较高的同学照样不容易理解。这时候预习的作用就格外凸显出来:如果事先做过同类型题目,哪怕当时没有完全理解,在课堂上的体会也可以明显加深。比起完全新接触的一头雾水,预习过再听课真可以说得上是重点突出、理解加深、效率飙升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一种体验:在课堂上老师讲到一个知识点或一个题目,立刻有同学能接上老师的思路,这时候如果自己比较懵,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自卑感:他(她)好聪明,我怎么还没有懂,我到底怎么了?我是不是不行了?其实,能迅速接上老师思路的同学,除了特别聪明、能迅速理解问题的那1%之外,绝大多数都是提前预习的功劳。但是长此以往,对自己的信心有巨大的打击——有时候,这种打击比没学会某些知识还要沉重得多。
二、关于复习
复习不仅仅是考前的事,必须要有自己的定期折返复习计划,时间单位可以是一星期或两星期,最长不能超过3星期。 复习是加深知识理解的重要环节。复习的内容应包含三部分:整体回忆知识,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加强对知识的熟练程度;错题重做,总结自己的思维漏洞(非常重要!);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界。
三、关于课堂
听课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至少在高一高二学新课阶段,必须听课。除非聪明绝顶(这样的人非常少),否则不存在学新课阶段完全不听课还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的可能。 课堂最重要的就是两点:紧跟老师思路,高效利用时间。以数学为例,如果不紧跟老师思路,上课听不懂就司空见惯了;每道题讲完之后老师一般会留两分钟给大家消化整理一下,这个时候有的同学一下子就松懈下来,开始走神,完全没有去进一步理解题目,那么下次再遇到的时候还是不会的可能性就加大了。 有的同学课上弄不懂的问题,课下既不找老师也不找同学,任由自己的疑难问题发酵,最后越来越多,导致成绩一直提不高!建议这样的同学尽量改掉这些习惯,不管怎么样,当下弄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想办法弄懂,有的时候可以去听听网课!针对你们自身的问题来讲解的,也不用担心太难,知识面都是由浅入深,所以希望你们的成绩这样做了能有所提高呀!四、错题与错题集
我们对于题目的认识应该是:题目是帮助我们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工具。有的人看一眼概念或公式就会做题,这说明什么? 说明他看了公式的时候,已经理解了,已经会用了。 这样的人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一定是通过一定量的题目训练和一定时间的理解内化,才知道公式或概念到底在说什么,应该怎么用。 比如牛顿第二定律,就F=ma这样简单的式子,但是本质上要求我们综合应用受力分析、力与运动转换、运动学规律等技能。必须经过分门别类的模型训练,才能真正学会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并应对不断变化的新模型。这才是做题的意义。

五、诚实地面对自己
现在绝大多数高中还是在学校里上晚自习,每节晚自习之后一般都会收取当堂地作业,供老师批改。这种时候一定会有同学对答案,非把自己的作业改得一个错没有,就觉得在老师跟前有了面子。其实完全没有必要。 从老师的角度说,需要看大家对于作业题真实的解答情况,以此决定第二天上课重点讲哪些题。一旦对答案,就掩盖了自己的薄弱知识点,可能那道题全班就你不会,你还对了答案,改对之后交上去,那么老师第二天就不讲了。受到损失的只有你自己。
六、坚持的力量比想象中更强大
高中有许多零碎时间,知识很多时候也以点来分布,比如数学排列组合的抽球模型,这就是一个很具体也很重要的知识点。当时我在学习这一点的时候,感觉对抽球模型掌握的不好,换一个模型就感觉不太会做题了。于是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每天我都会抽出十分钟做两道抽球模型的小题,一星期后感觉豁然开朗,自己总结了模型及思维方式,从此再也不怕抽球。

本站内容收集整理于网络,多标有原文出处,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