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之燕国国祚八百年,为何难强大?

我们不难看出,即便燕昭王时期,燕国强大一时,但是前有抗衡了几百年的山戎,后有虎视眈眈的“诸侯国”,燕国气候寒冷,耕地面积少,山脉太多,生产力水平比别的诸侯国低下太多。

燕国虽然是战国七雄之一,但是燕的强大与战国七雄中的其他诸侯国比起来,还是太过短暂。

燕国的光辉历史,大抵集中在燕昭王时期,也是燕昭王的贤能,让春秋时期几近“小透明”的燕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只可惜贤主难得,燕昭王以后,燕国覆灭的结局,大抵可以预见。

为何属战国七雄,甚至还是历史悠久的“元老级”诸侯国,燕国却一直难以强大?

原因可能与燕国“元老级”身份有关,也与燕国的地理位置有关。

我们知道,秦国能从一个蛮夷之国变得如此强大,最初从商鞅变法开始,而后还有李斯、吕不韦这样的人才,以至秦国铁蹄统一天下。

而齐国设立稷下学宫,各个学派的贤者在稷下学宫畅所欲言,在一个相对自由且衣食无忧的环境下,对各国治国方略畅所欲言。所谓文化强则国强,齐国在战国七雄中属于佼佼者,原因大抵在此。

而魏国、韩国、楚国、赵国都先后经历变法,跻身战国七雄。

其实,燕国在燕昭王时期辉煌了一段时间。

原因是燕昭王以重金“招贤纳士”,以贤明之策治国强兵。

但是,这种“贤明”并未体现在大举“变法上”。

主观性太强,无法长期维系。

实际上,燕国的燕王哙曾试图变法,但是却重用了投机之辈,学尧禅让王位给子之,导致燕国大乱。

后来燕昭王上位,一雪前耻,积极改革,才得以让燕国跻身七雄。

燕昭王时期,燕昭王不仅招贤纳士,也善待国民、臣下。

他会去吊祭死者,并且慰问孤儿,不以自己是国君而高高在上,反而君民同乐,和他们同甘共苦,后期又以乐毅改革国政,励精图治。

在这样的贤德之下,燕便渐渐有了家底,百姓也殷实富足了。

在这样的贤主领导下,士兵也愿意为国而战,勇于冲锋陷阵。

也就是说,燕昭王的变革更多体现在其个人贤能上,与秦国这种法家思想相对纯粹的变法,有很大一段距离。

另外多说一句,为何以法家思想变法的诸侯国一定程度上,可以在强大的路上走得更远?

法家思想家韩非曾提出“法术势”,以此授予君主治国之法,并且表明,即便君主没有才能,用他的法子治国即可。

也就是说,法家思想家“法”对人的贤能,理论上来说,要求相对还比较低一些。

而燕国,以燕昭王之贤辉煌过,但后世君主贤与能二者缺一,燕国的辉煌便也再难延续。

 

或许是燕国“元老级”的身份,让他们难以实现大规模变法,甚至有心无力,以至于燕的强大难以维系太久。

前面我们说过,燕国是元老级诸侯国,几乎和周王朝同时建立,是一开始周王朝为开疆扩土,将王室子弟分封到偏远的边疆,以此建立的诸侯国。

既然目的是开疆扩土,则说明“敌人就在身边”。

比如,燕国将八百多年的历史中,时不时会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山戎的骚扰。

因为燕国地理位置太差,大约属现在河北以北,辽宁以西,气候十分寒冷,于是难以获得足量的粮草,更不用提建立强大的军队。

至少比别的诸侯国差得太远。

而且还动不动受到山戎的骚扰,甚至还有因为受到山戎骚扰迁都的事情出现,比如燕桓侯时期,因为山戎太过强悍,燕国被迫迁都。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即便燕昭王时期,燕国强大一时,但是前有抗衡了几百年的山戎,后有虎视眈眈的“诸侯国”,燕国气候寒冷,耕地面积少,山脉太多,生产力水平比别的诸侯国低下太多。

除非是非常贤明的人,否则难以长期维系强悍的军队,继而在抵御“前后外敌”的同时,还有遗力“扩张”。

有人说,秦以前也是偏僻的地方,但是我们知道,秦的自然资源是十分优渥的,也有说秦是养马起家的,虽然只是一句调侃,也足见秦的自然环境不错,只要方法用对,至少在生产力方面不会落后其它诸侯国。

燕国则有些惨了,气候寒冷,耕地少,更多是山脉,还腹背受敌,建立强大的军队比秦、楚这类地理环境好的诸侯国,难度高上太多。

而燕国几乎与周王朝同时建立,属于周王室去边疆开疆扩土所建立的“老牌诸侯国”。或许正是因为如此,燕国在大肆变法上“如此迟钝”。

不好的地理环境,再加上复杂的文化、历史问题对“大举变法”的迟钝,燕能在战国跻身七雄,撑了八百多年,实属不易。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