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学习网 努力学习网

庄子《庖丁解牛》文中几个细节问题辨析

前一阵一直读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读得很纠结。这几天,又读《庖丁解牛》。诸子百家,吾尤爱庄子。 孟子和庄子,他们的文章,都很雄辩,都极具说理的逻辑美,读来令人心悦臣服。孟子不像孔子,前者讲道理,后者讲结论。老子和庄子,一如孔孟。 读孟子和庄子,脑力消耗太大会带来身心极大的疲累,但疲累之后也带来满足,正如《庖丁解牛》中说的那样:置书于案,起,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好了,且把闲话休题,只说正话。 《庖丁解牛》一文,有几个细节,须得一一细加辨析之。 第一、“进”是什么意思? 原文: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课本注“进乎技矣”为“超过技术了。进,超过。技,具体的操作技术。” 教师参考书译为:“我追求的是天道,超过技术了。” 这样译,大致的逻辑是: 文惠君问庖丁,你解牛的技术怎么这么好呢? 庖丁说,我追求的是天道,超过了我对解牛技术的追求,因此我很牛B。 《汉语大词典》引此句为例,并注“进”为“超过”,但《说文》和《康熙字典》均无此义项。因此,有没有可能,这句话的意思是: 文惠君说,庖丁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这么好呢? 庖丁说,大王啊,我喜好的是天道,(天道)进入到我的(解牛)技术中了,(我的技术得到了天道的加持),所以,我解牛技术最牛B。 有没有可能是这样呢? 第二、“技经肯綮之未尝”是宾语前置吗?“割”是什么意思?“折”是什么意思? 原文:依乎天理,批大郤(xì ),导大窾(kuǎn),因其固然,技经肯綮(qìng)之未尝,而况大軱(gū)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先说宾语前置。 很多地方都把“技经肯綮之未尝”视作宾语前置,理顺之后是“未尝技经肯綮”,但并未说明这样的宾语前置理由是什么。 通常,宾语前置句一般是疑问句或否定句,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如果没有理由就认为是宾语前置,那么,《齐桓晋文之事》中的“然则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百姓之不见保”也应该是宾语前置句了。但是,“百姓之不见保”中的“见”是表被动,显然这不是宾语前置。 因此,这就是主谓取独句。 再说“割”和“折”。 课本注“割”为“割肉”,“折”为“断。指用刀砍断骨头。” 教师参考书译为“是因为用刀割断筋肉…是因为用刀砍断骨头。”这样译,脑补加了“筋肉”和“骨头”。 原文只是说“割”和“断”,焉知就一定是“割肉”,甚至为了强调割的难度,进一步译作“割筋肉”。 果真如此么?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只用刀“割”肉,是不需要每年换刀的,大不了磨几下而已。 高亨《诸子新笺》云:割者,伤缺也;今北土方言谓刀刃伤缺为“豁”,豁即此割字。物有伤缺,其缺豁然而空,割与豁义正相因。…良庖族庖之分,一在更刀之久暂,故有岁月之别;一在刀坏之轻重,故有割与折之别。 查《汉语大词典》“割”字,其第10义项为“(刀口)伤缺”。伤缺,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有豁口”了。 “折”就是“断了”,和“骨折”的“折”是同一个意思,而不是说“用刀砍断骨头。” 好厨师每年换刀,是因为刀口伤缺;差厨师每月换刀,是因为刀断了。刀口有伤缺,有可能是剔骨头上的筋不小心碰到骨头弄坏的;刀断了,除了硬砍骨头弄断的,也还有可能是拍蒜头呢?毕竟张小泉菜刀就是这么断的嘛。 所以,这两句应该译作“好的厨师每年更换刀,是因为(刀口)伤缺;普通厨师每月更换刀,是因为(刀)折断(了)。” 第三、“无厚”就是“没有厚度”吗? 原文: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课本注“无厚”为“没有厚度。这里形容刀口薄。” 我只能说,课本此注只知其一,不晓其二。前面一半不对,后面一半对。 查《汉语大词典》,“无”字第8义项:副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那么,“无厚”就是“不厚”,“不厚”就是“薄”啊。 第四、“如土委地”的“委”字是“散落”吗? 原文: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课本注“委”为“散落,卸落。”不对! 教师参考书译为“就像泥土堆积在地上一样。”对! 说文曰“委,随也”,段玉裁曰“随其所如曰委。委之则聚,故曰委输、曰委积,所输之处亦作委,故曰原委。” 此处“如土委地”即指牛的筋骨关节解开后,牛体失去支撑,于是“謋(huò)然”摊在地上。试看人们堆土时,土粒不是也各随其势地堆积起来吗?除非有意簸扬,否则土是不会“散落”的。 查《汉语大词典》,“委”读wèi,积也,聚积,堆积。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和《王力古汉语字典》均无此读音。 课本犹如精神产品标准,学子皆引以为圭臬,编者可不慎乎?

本站内容收集整理于网络,多标有原文出处,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