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庖丁解牛》文中几个细节问题辨析

读孟子和庄子,脑力消耗太大会带来身心极大的疲累,但疲累之后也带来满足,正如《庖丁解牛》中说的那样:置书于案,起,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前一阵一直读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读得很纠结。这几天,又读《庖丁解牛》。诸子百家,吾尤爱庄子。

孟子和庄子,他们的文章,都很雄辩,都极具说理的逻辑美,读来令人心悦臣服。孟子不像孔子,前者讲道理,后者讲结论。老子和庄子,一如孔孟。

读孟子和庄子,脑力消耗太大会带来身心极大的疲累,但疲累之后也带来满足,正如《庖丁解牛》中说的那样:置书于案,起,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好了,且把闲话休题,只说正话。

《庖丁解牛》一文,有几个细节,须得一一细加辨析之。

第一、“进”是什么意思?

原文: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课本注“进乎技矣”为“超过技术了。进,超过。技,具体的操作技术。”

教师参考书译为:“我追求的是天道,超过技术了。”

这样译,大致的逻辑是:

文惠君问庖丁,你解牛的技术怎么这么好呢?

庖丁说,我追求的是天道,超过了我对解牛技术的追求,因此我很牛B。

《汉语大词典》引此句为例,并注“进”为“超过”,但《说文》和《康熙字典》均无此义项。因此,有没有可能,这句话的意思是:

文惠君说,庖丁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这么好呢?

庖丁说,大王啊,我喜好的是天道,(天道)进入到我的(解牛)技术中了,(我的技术得到了天道的加持),所以,我解牛技术最牛B。

有没有可能是这样呢?

第二、“技经肯綮之未尝”是宾语前置吗?“割”是什么意思?“折”是什么意思?

原文:依乎天理,批大郤(xì ),导大窾(kuǎn),因其固然,技经肯綮(qìng)之未尝,而况大軱(gū)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先说宾语前置。

很多地方都把“技经肯綮之未尝”视作宾语前置,理顺之后是“未尝技经肯綮”,但并未说明这样的宾语前置理由是什么。

通常,宾语前置句一般是疑问句或否定句,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如果没有理由就认为是宾语前置,那么,《齐桓晋文之事》中的“然则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百姓之不见保”也应该是宾语前置句了。但是,“百姓之不见保”中的“见”是表被动,显然这不是宾语前置。

因此,这就是主谓取独句。

再说“割”和“折”。

课本注“割”为“割肉”,“折”为“断。指用刀砍断骨头。”

教师参考书译为“是因为用刀割断筋肉…是因为用刀砍断骨头。”这样译,脑补加了“筋肉”和“骨头”。

原文只是说“割”和“断”,焉知就一定是“割肉”,甚至为了强调割的难度,进一步译作“割筋肉”。

果真如此么?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只用刀“割”肉,是不需要每年换刀的,大不了磨几下而已。

高亨《诸子新笺》云:割者,伤缺也;今北土方言谓刀刃伤缺为“豁”,豁即此割字。物有伤缺,其缺豁然而空,割与豁义正相因。…良庖族庖之分,一在更刀之久暂,故有岁月之别;一在刀坏之轻重,故有割与折之别。

查《汉语大词典》“割”字,其第10义项为“(刀口)伤缺”。伤缺,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有豁口”了。

“折”就是“断了”,和“骨折”的“折”是同一个意思,而不是说“用刀砍断骨头。”

好厨师每年换刀,是因为刀口伤缺;差厨师每月换刀,是因为刀断了。刀口有伤缺,有可能是剔骨头上的筋不小心碰到骨头弄坏的;刀断了,除了硬砍骨头弄断的,也还有可能是拍蒜头呢?毕竟张小泉菜刀就是这么断的嘛。

所以,这两句应该译作“好的厨师每年更换刀,是因为(刀口)伤缺;普通厨师每月更换刀,是因为(刀)折断(了)。”

第三、“无厚”就是“没有厚度”吗?

原文: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课本注“无厚”为“没有厚度。这里形容刀口薄。”

我只能说,课本此注只知其一,不晓其二。前面一半不对,后面一半对。

查《汉语大词典》,“无”字第8义项:副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那么,“无厚”就是“不厚”,“不厚”就是“薄”啊。

第四、“如土委地”的“委”字是“散落”吗?

原文: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课本注“委”为“散落,卸落。”不对!

教师参考书译为“就像泥土堆积在地上一样。”对!

说文曰“委,随也”,段玉裁曰“随其所如曰委。委之则聚,故曰委输、曰委积,所输之处亦作委,故曰原委。”

此处“如土委地”即指牛的筋骨关节解开后,牛体失去支撑,于是“謋(huò)然”摊在地上。试看人们堆土时,土粒不是也各随其势地堆积起来吗?除非有意簸扬,否则土是不会“散落”的。

查《汉语大词典》,“委”读wèi,积也,聚积,堆积。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和《王力古汉语字典》均无此读音。

课本犹如精神产品标准,学子皆引以为圭臬,编者可不慎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