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自私的人,城是寂寞的城。在那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倾城之恋》
这篇我要解读的是我的女神,也是好多人的女神——张爱玲。
今天要谈谈她很重要的作品,也可能是最著名的作品——《倾城之恋》。
张爱玲有一篇文章就以《倾城之恋》为例谈到自己的美学理念,她说:“我喜欢参差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比较接近现实。在《倾城之恋》里面,女主人公白流苏从老旧的家庭中走出来,去了香港。
香港战争的这番洗礼,可以把一个人改变,可是这场战争没有把白流苏感化为革命女性。
这一场战争对于男主人公范柳原影响很大,把范柳原转向了平时的生活,甚至让这个浪子成了家,可是婚姻并不使他成为“圣人”。(张爱玲用了这两个字)。
范柳原放弃以前的生活习惯作风,与白流苏结了婚。不过还是庸俗的,他们也只能如此庸俗下去。”
在另一篇文章《论写作》里面,张爱玲又引《倾城之恋》举例。
她说她想写出那种暧昧的悲哀。她说,假如我们能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倒好,我写出来的就是那种哭不出的悲哀。
悲哀往往属于一种什么感觉呢,她引了四个古字,如匪浣衣。这是一种杂乱、不清洁的暧昧感,是挤在一起的忧伤,就是那种有些很沉重的东西在那里,却洗不干净、清理不掉。
张爱玲的文字里对人物故事的铺排,也是用这种参差对照的写法。
比方说她用上海、香港两个城市相对照,范柳原跟白流苏就在这两个城市开展他们的爱情,最后在香港结婚。
范柳原跟白流苏有他们很苍凉的一面,也有轰轰烈烈的一面,有勇敢的一面,也有无奈的一面。
再加上整个大环境,香港被日本占领了三年零八个月。在大时代里面,人的命运如何能自己争取,能不能争取,最后谁成就了谁,没有人知道结局。
就算有结局了,也不一定是你要的结局。可是它好歹是个结局。
所以,我们去读《倾城之恋》一定要特别注意参差对照的写法。只有参差对照,才有张爱玲的美学,也只有参差对照,张爱玲的文字才那么动人。
我们先来看看《倾城之恋》的故事,它讲了一个上海女人白流苏,很早就结婚了,但也很早就离婚了,离婚之后她回到了婆家白公馆,和一群亲人住在里边。
她当然受尽了冷言冷眼,而且手上的钱也被她的哥哥拿去用了,她很委屈。可是就在这样的境遇下,机会来了,她的侄女白宝络要相亲,相亲对象是范柳原,在外国读书的情场老手。
相亲那天,白流苏陪着去了,结果反而是她跟范柳原眉来眼去。之后有意无意间,白流苏就开始勾引范柳原,两个人干柴烈火,故事就来了,情场老手就懂了。
相亲见面后,范柳原透过媒婆邀请白流苏去香港跟他见面,在香港就住在浅水湾酒店。
范柳原先冷落了一下白流苏,让她要得到又要不到,最后让白流苏空手回到上海,让她的心悬在那边。
回上海之后,过了大概一年,战争爆发了,范柳原又邀请了白流苏去香港,然后两个人就在香港经历了战争。
最后在战争的困局里面无路可走,范柳原有点儿无奈了,唯有说,好吧,那就结婚吧。
《倾城之恋》分为三部分,三个部分所描述的时间长度不一样。
第一部分描述身处白公馆的白流苏被种种剥削,被哥嫂欺负的惨状。于是作为报复,她有意无意破坏了她侄女的相亲。这个部分讲的就是几天内发生的事情。
第二部分是风流成性的范柳原把白流苏接到香港,对她很轻佻,然后白流苏又回到上海的家里,这部分的时间跨度大概是一个月。
第三部分所处的时间段是从1941年11月底一直到战争后香港和上海恢复了交通,也没真的写到战争结束。战事稍稍平定,两个人就在香港定了下来。
张爱玲善于处理故事中的时间,几天的事情,一个月的事情,一两年的事情,时间跨度不同,读起来却很均匀。
你不会觉得有时候快,有时候慢。
作家张大春谈到《倾城之恋》也提醒我们,张爱玲总能抓住故事情节所需要的时间。
因为它每一段情节需要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有时候几天已经足够来表达她处境的困难和委屈,有时候需要长一点儿的时间,才能表达在困难的环境里面来找出自己的方向。
张爱玲作为文字艺术家,对这个技巧掌握得真是炉火纯青。
所以我们看到这个故事脉络,就可以从里面展示出大时代里面人的选择。
什么叫作选择呢?一开始,张爱玲用她的作品来提醒我们时间跟速度的重要性。
在整个故事里面,其实就只有两个勇敢的人,一个是范柳原,另一个就是白流苏。他们敢在时间里面掌握机会,去抓住自己的命运。
特别是白流苏,她敢于跟侄女的相亲对象跳舞,眉来眼去,然后报复。
她敢应约去香港,接受范柳原的轻佻,第二次去香港,她敢与范柳原一起经历生死。
她勇敢地掌握了时间,时间就是生命。她跟着时间同步,甚至走在时间的前面。
范柳原其实也是如此,他在英国长大,明明跟这个女人相亲,却搭上了另一个女人,然后在战争里面,无奈最后身边只剩下一个女人了,严格来说,他可以不要白流苏。
可是,他就与她一起生活,一起过日子。但他也并没有完全放弃他的风流。
张爱玲很有趣,在故事最后说白流苏的纠结感觉,“范柳原把她当作老婆了,跟她成亲了,好像定下来了,可是范柳原不再跟她讲俏皮话了。”
范柳原把所有的俏皮话都留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所以白流苏看得很清楚,可是白流苏也感到庆幸。她说这是好现象,因为范柳原完全把她当作自己人了,把她当作名正言顺的老婆。
然而白流苏还是有点儿惆怅,明白要抓住一样东西,就要付出另外的一样东西。
所以一个人怎样跟时代同步,走在时代的前面,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他们正是拥有选择的勇气。
可能冥冥中有些很诡异的神秘的东西,没有人说得清楚,到底真的是你选择了,还是外面的世界来成全了你。
《倾城之恋》,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倒过来看或许都是一样,你看外面的世界怎样变动,好像都跟你无关,那个世界的变动不可能因你而起,但你又隐隐觉得自己跟外面的世界有着神秘的牵连,说不定,外面世界的存在,就是为了你。
所以,在《倾城之恋》里面最后的片段,张爱玲带着读者来思考。
她说,战争让白流苏抓住这个男人结婚,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可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呢?
也许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城市才有战争,也才会倾覆和倾倒,成千上万的人死了,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然后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
这一切,仿佛都是为了成全白流苏。可是白流苏也并不觉得自己在历史上面的地位有什么微妙的地方。因为没有人说得清楚一个人跟一个时代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这又是张爱玲运用的一个参差对照,参差对照的是人在时代里面,经常处于自卑和自大之间。
你如何去看,如果去安顿,如何去理解,还有你得理解正确,没有人可以给你答案,到最后只有你自己去判断,去认定是否真的,去相信。
你选择相信什么就是什么。
所以到了最后,张爱玲写白流苏,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来了,把蚊香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然后结局。
你看完《倾城之恋》就像看过张爱玲的很多小说一样,都会有个很沉重、解不开的结,这个结是人对因与果关系感到的迷茫,人与时代太复杂的关系。这可能就是生命的真相吧。
记得吗?我们刚才一开始引张爱玲自己的说法,她喜欢参差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比较接近真相的。
生命从来不简单,也不可能简单。
张爱玲能写出真相的参差和生命的参差,如此暧昧,又如此无奈,难怪,如此动人。
来源:公众号 麦家陪你读书
作者:马家辉来源:文章选自《好好读书:名家给年轻人的读书课》(精装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