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学习网 努力学习网

高考地理主观题常用得分话术,6类大题模板答到点子上

高中地理大题,很多学生失分较多,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不会答,二是答不全,三是答全了但不规范。下面高考常考的6类大题模板,让你答题答到点子上,不丢冤枉分! “原因、措施类”设问 原因类设问常以区域图为信息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常见的设问形式有“说明××形成的原因”“试分析××地理现象发生的(自然或人为)原因”“简述××地区发展××的理由”等。 在分析该类试题时,要注意把握两点: (1)要清楚重要地理事象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地理事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2)明确要分析的原因类型。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种。 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等方面来分析; 人为原因一般从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市场、政策、科技等方面来分析。 措施类设问常见设问词有“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 常见的呈现形式有“具体措施有哪些”“可采取哪些主要举措”“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等。 该类设问最基本的解答思路是根据问题的特点和产生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要有的放矢。 对于措施类设问,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进行考查,在解答时也应该先找出问题产生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再针对原因,提出合理的措施。 答题时应注意: 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 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一般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尽量全面,而且要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分析、评价类”设问 分析、评价类设问往往结合社会热点,以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或区域可持续发展、大型工程建设(如水库建设、跨流域调水、能源跨区域调配等)为切入点,要求分析或评价某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优劣,工农业生产、城市形成与发展、交通运输建设的区位条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大型工程建设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常见的设问形式有“分析某地发展××工(农)业的区位条件(优势)”“从××角度评价××区位条件”“结合××因素评价××的发展条件”“简要评价××对××的影响”“与××相比,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或“从××方面进行分析”等。 在解答该类试题时: 要注意审题,抓住限定词,明确是评价利还是评价弊,是对比分析还是没有限定,该从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等; 要注意把握以下三点: ①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阐述,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 ②要从多角度分析,如可以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分析; ③注意限定条件,只能从所要求的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 除此之外,解答分析、评价类设问时,要充分利用题目材料信息,合理迁移相关地理原理、规律,组织答案时一定要突出“关键词”,因为“关键词”就是得分点。 “影响类”设问 影响类设问常以区域图为信息载体,结合重大工程建设、产业活动、人口迁移、城市化等,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命题,常见设问形式有“带来的影响有哪些”“产生什么影响”“试分析××对××的影响”“分析说明××对××的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等。 影响类设问一般要从多角度分析,如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对本地区(事物)的影响和对其他地区(事物)的影响,现在的影响和将来的可能影响,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影响等。 注意:如果设问给出限定条件,只能从所要求的方面进行分析。如“分析说明××对××的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对于这类设问,要注意审题,抓住限定词,知道从哪个方面进行分析。 “特征类”设问 高考试题中特征类设问的命题形式一般有“描述”某国的地理位置特征、“简述”图中某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甲地与乙地地理位置的异同点、“描述”图中城市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比较”两地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某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等。 解答特征类设问的一般思路: 首先,看题目是否需要进行区域定位。如果不需要,则从图文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如果需要,则结合经纬网和区域特征进行定位,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 其次,结合图文信息进行区域的时空特征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土壤、植被、自然资源等要素的基本特征;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 若题目要求比较两种地理事物的特点,则应注意审题: 第一步,审比较对象; 第二步,审比较要求,即审清题目是要求找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是异同点都找; 第三步,审比较考点,如比较两地气候特征的异同点,其比较的考点是气候特征; 第四步,审比较角度,审清题目要求从什么角度去比较,避免漏掉答题的要点。 若题目要求分析地理事物的特征,则应注意两点:一是抓住地理事物的特征(图文材料体现的特征和设问涉及的特征),二是分析特征形成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最后,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尽量使用地理术语,使答案简洁、准确。 “意义类”设问 地理意义是指某事物所产生的地理方面的影响,其实质是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影响,多为人类活动的积极作用、正面影响。 该类题命制的基本形式是针对某一地理事物进行设问,设问形式一般是“说明××在××方面的意义”“运用××知识(原理),分析××对××的意义”等。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开放性意义类设问有增加的趋势。 解答意义类试题,要注意两个方面: (1)分析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要结合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城市、交通、产业等)来组织答案,对各要素的影响有则回答,没有则舍弃,不必生搬硬套。 (2)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应该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来宏观把握,并按照试题的具体要求进行深入分析。 “探究类”设问 探究类设问即地理开放性试题,具有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解题过程体现探究性、知识呈现体现综合性、思维方式体现发散性等特征。 其设问形式一般有“你是否赞同某地发展××?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某地对××展开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看法。选择你支持的一种看法,并为其提供论据”等。 解答探究类设问的一般思路: 首先读题干,审问题;其次读图文信息,获取论据;最后亮明观点,说明理由。理由必须全面(如既包括经济、社会、生态持续发展等方面,也包括地理事象的优缺点对比)、充分。 高考最后半个月,掌握技巧更重要,高考地理的学习不只是要知识的记忆,更多的是要知道答题套路及答题术语,这样才能更快更准确的判断出答案,才能得到更高的分数,一起来看看吧! 辩证评价类:设问中一般有“评价”“影响”“分析利弊”等关键词 评价类试题一般有两种情况: 1.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二要从多角度分析利弊。影响类的问题可以从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加以分析;而区位问题或发展条件评价类问题,可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2.给出限定条件,如“与××相比,评价其优势”或“从××方面进行评价”。 意义类:要注意两个方面 1.分析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要从组成地理环境的五要素来组织答案,对各要素的影响有则回答,没有则舍弃。 2.分析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应围绕经济、生态、政治和战略四个方面宏观把握,并按照试题要求,从四个方面或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对策措施类 设问形式:常见设问词有“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 在解答措施类试题时,要把握两点: 1.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在解答该类试题时也应该先找出造成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或不足,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2.解题时有两个注意: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一般应该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全面,有针对性、合理性。 ☆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确定 *发挥区域自然条件及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确定地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农业结构) *防止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可持续发展地区经济,防止生态问题出现的主要措施。 ☆河流的治理原则、措施: ※治理原则 上游:调洪 中游:分洪、蓄洪 下游:泄洪、束水 ※治理措施 上游: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与解决措施: 「自然原因」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 ,地表径流量较少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解决措施 1.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 2.节流: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 节水农业(如:喷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成因分析类 ☆地理灾害的综合成因分析:多从“天、地、人”三角度综合采点分析。? 自然原因(地形地势、地质、气候、水文等); 人为原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社会经济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状况) 例:说明淮河夏季洪涝多发的原因和措施?? ①天(气候因素)——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②地(地形地貌因素)——扇形水系,汇水快;下游地势低平。? ③人(社会因素)—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河床变浅;围湖围滩造田降低了河湖调蓄能力。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 4.空气密度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气温或气候特征成因分析: *不同纬度(大范围)------太阳辐射差异; *同纬度地区(局部地区)----下垫面性质差异(地形、海洋、洋流的影响); 人为(植被破坏、城市热岛) ☆地形成因分析: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板块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降水特征成因分析: *不同纬度(大范围)------大气环流(风带、气压带); *同纬度地区(局部地区)---下垫面性质差异(地形、洋流),人为(植被破坏、湿地破坏) ☆沼泽的成因分析: (天)降水或河流:降水多,河流多,河流有凌汛,河水泛滥漫溢。 (寒)气候: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地)地形: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 (冻)土层:冻土层广泛发育,不利地表水下渗; ☆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气候:气温高、降水少(或背风坡)、多风、日照强:有利于蒸发 2.地形:面积广阔的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 ☆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地形:面积广阔的大陆架(阳光直射、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 2.温带海域:气温变化大、冬季海水上泛 3.河口处: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4.洋流:(交汇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带来海底营养盐类,饵料丰富 ☆河流水能资源丰富成因分析: 1.地表起伏大(或位于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2降水丰富(或流域的汇水区域广),河流水量大。 ☆以“来多去少”原理来分析洪涝成因、湿地(沼泽)成因类问题。 沼泽成因一般规律: ●(来水多)降水多;河流多;凌汛●(去水少)排水不畅;蒸发弱;多冻土, 洪涝的治理措施: ●(减少上游来水量)修水库;植树造林。 ●(加大去水量)疏浚河道;裁湾取直;建分洪区;开挖新的入海口。 ☆以“供小需大”原理来分析水资源不足、能源短缺、粮食短缺类问题。 我国华北平原水资源不足的原因: ●(供应量少)年降水量较少,河流径流量少;降水的变率大;水污染较严重。 ●(需求量大)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水资源需求量大;水资源利用率较低。 解决我国华北平原水资源不足的措施: ●(增加供应量)跨流域调水(增加区域外供应量);合理开采地下水;兴修水利工程;海水淡化(增加区域内供应量)。 ●(减少需求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产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以“你大我小”原理来分析水污染、大气污染类问题。 渤海水污染严重的原因: ●(污染物来源量大)环渤海地区人口、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排入渤海的废水等废弃物多(区域外来源);海上石油生产和海洋运输造 成油类等污染物的泄漏(区域内来源)。 ●(净化能力小)较封闭海域,海水与外洋交换少;面积较小,海水较浅,水量较小,净化能力弱。

本站内容收集整理于网络,多标有原文出处,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