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立冬:北方习俗食用饺子

俗话说“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立冬是人们开始修身养息的节气,然而人们不能像动物那样冬眠,只好通过增加营养来补充体能,因而立冬之日习俗除了祭祀活动,大多为宴饮聚会,大快朵颐。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立”者,建始也,代表着冬季自此开始;“冬”者,终也,万物收藏也。古人将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个节气都等分为三,每五日为一“候”,立冬的三候为:“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shèn)。”

其中一候二候好理解,三候的“雉”为羽毛鲜艳的野鸡,“蜃”为传说中的海怪,形似大蛤蜊或海中蛟龙。由于立冬后很少看到雉鸡,因而古人认为变成蛟龙(《说文》:“蜃,雉入海化为蜃。”)。总之,立冬以后意味着结冰上冻,动物入蛰,天气真正进入冬季。

图片

在民间,经常有“四时八节”一说。四时为“春、夏、秋、冬”。“八节”则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自然节气上的八节,一种是民间习俗上的祭祀节气,所指各不相同。自然节气的“八节”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现如今的祭祀八节中一般没有立冬节。

图片

然而在古代,立冬也是一个祭祀节日。《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可见在先秦时期立冬日还是比较重要郊祭大典,并且也是封赏功臣、赈济孤寡的日子。

图片

到了汉代,延续先秦传统,立冬日依然是比较重要的节日。《后汉书.祭祀志中》记载:“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祭黑帝玄冥,车旗服饰皆黑。”晋崔豹《古今注》记载:“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可见,汉晋时期,立冬日还是依然比较隆重的祭祀节日和授衣的日子。

图片

到了唐宋以后,关于立冬郊祭的记载较少。然而在民间立冬之日祭祀献供的习俗却长盛不衰,并且保留下来,一直流传到现在。在民间,立冬之日,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忙碌了大半年的人们,在这一天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上天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以及庆贺今年的丰收。

图片

俗话说“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立冬是人们开始修身养息的节气,然而人们不能像动物那样冬眠,只好通过增加营养来补充体能,因而立冬之日习俗除了祭祀活动,大多为宴饮聚会,大快朵颐。

图片

立冬范围最广的习俗,那就是食用饺子。尤其是北方,几乎家家都在这一日吃水饺。人们认为吃了饺子可以避免耳朵受冻,这个和饺子的来历有着很大关系。

图片

在古代,一则天气寒冷,再则没有现代取暖工具,因而冬天非常难熬,不少人会因为天寒耳朵有冻疮。而东汉时期有着“医圣”之称的医学家张仲景,发明了饺子。不过当时叫“娇耳”,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

图片

饺子在古代名称较多,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等,而且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叫法。在三国时期被称作“月牙馄饨”。到了南北朝,饺子形状和现在差不多,《颜氏家训》就有“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因而被称为“馄饨”、“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角儿”, 《东京梦华录》追忆北宋汴京的繁盛,其卷二曾提到市场上有“水晶角儿”、“煎角子”。

饺子在宋代的时候,传入蒙古。饺子在蒙古语中读音类似于“匾食”,随着蒙古帝国的征伐,扁食也传到了世界各地。元代、明代称为“扁食”、“水点心”等,并且有了在饺子中包银钱以卜来年吉祥的习俗。清朝则称为“饺子”、“扁食”、“水饺”等。而在当今,北方农村仍然把“扁食”和“饺子”混用。

图片

立冬的习俗还有不少,正所谓十里风俗不相同。各地有各地的风俗,比如有的地方食用牛羊肉,有的地方食用鸡鸭,然而大多目的都是祭祀祖先,庆贺丰收,增加营养,补充体能。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