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角度解析《长安三万里》高适和李白两人迥异的个性和选择

高适则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务实主义者,他尽管也欣赏李白的潇洒自在,却也能看到这大唐浮华之下的满目疮痍,并且始终渴望用自己的真功夫来守护大唐的安危。

高适和李白

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一下高适和李白这两个人物迥异的个性和选择,以及他们成为挚交的心理原因。

01

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长安三万里》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诗仙李白,也看到了对功名利禄极度渴望的俗人李白。

他既能写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傲慢与狂放,但也会为了仕途功名而选择两度入赘,晚年还为了做官卷入永王之乱,并为永王写出了险些让他丧命的“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中对永王的欣赏之情溢于言表,差点把自己钉上历史的耻辱柱……

不过,不管李白如何选择,他的那首《将进酒》却如实地反映了他选择的动机。尤其是这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从心理学上看,李白更像延迟满足能力不强的及时行乐者。

他有远大抱负,也有不凡的才情,但是他很难沉下心来去做琐碎的事情,对于政治和人性的复杂他也是天真烂漫的,就像他对于永王的邀请,不是他利欲熏心故意同流合污,而是他真的以为这位永王是可以帮自己实现人生抱负的明君贵人,所以,他的政治生涯注定难善终,也难成大器,这可能是李白缺少自知自觉的一面。

他很像我们现代生活中的优等生,天赋异禀,一路保送,在读书这条路上所向披靡,终于考进了最高学府,本来以为毕业后可以大展身手,但一入社会,才发现自己学的都是屠龙之术,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束手无策。

这个时候,是沉下心来磨练内功,还是选择恃才傲物拂袖而去,像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似乎一直在摇摆,仕途之路最终证明是一场闹剧,最后留给世人还是他的诗歌才情。

02

高适: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高适的性格却和李白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没有李白的过人天赋,却懂得勤能补拙;他和李白一样经历过仕途坎坷人情冷暖,但他却选择沉潜下来苦练内功,终于大器晚成。

李白想要寻仙问道,高适说“子不语怪力乱神”。

李白询问“入赘一事当否?”,高适留下一个大大的“否”。

李白是潇洒的谪仙人,有幸生于盛唐,可以纵情高歌沉溺声色犬马

高适则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务实主义者,他尽管也欣赏李白的潇洒自在,却也能看到这大唐浮华之下的满目疮痍,并且始终渴望用自己的真功夫来守护大唐的安危。

他性格沉稳,耐得住寂寞,也受得了委屈,有着长期主义的眼光,也能延迟满足等待机会。

他眼光犀利,在李白稀里糊涂地以为永王李璘是对自己行“三顾之礼”的明君;而高适只用一张地图,就看出李璘是偏安守成之主,难成大事。

高适的后半生,则在戎马中度过,平永王、救睢阳、战吐蕃。从小小的掌书记一跃成为西川节度使,也是大唐诗人中功名最盛的一位。

高适的成功其实并不是偶然,他很早就写下了“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可见他对盛唐的浮华表面下的深层社会问题已经看到了根上。

他目睹了长安陷入一片火海,目睹了黄鹤楼沦为一片废墟,目睹了流离失所的黎民百姓,目睹了战场上的白骨累累……

他没有李白的浪漫天真,他更在意始建的苍生安危。他凭借自己在孤独和坚守中磨练出的硬功夫和内功,在大厦将倾之际,力挽狂澜,最后功成身退,飘然而去……

他给了更多选择坚守的长期主义者吃了一颗定心丸。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方向和耐力比速度与激情更重要。

03

李白 VS 高适,人生的AB面

为什么性格如此迥异,人生选择如此不同的两个人能够成为几十年的好友?

我想李白和高适其实是互相懂得的。

他们彼此看得懂对方真正的价值,所以李白会说他的《侠客行》是高适的写照,而高适呢,他落魄潦倒之际,那个侠义心肠把酒言欢的真朋友,也是他内心永远温暖的底色,李白的天真无邪也是他对人性复杂深刻洞察后的慰藉。

其实,李白和高适恰如我们每个人性格中的AB面,A面代表内在小孩的一面,渴望恣意洒脱,率性而为,渴望被重视,被珍惜,甚至被专宠。B面则代表内在成人的一面,我们需要审时度势,需要权衡利弊,需要忍耐坚持,更需要厚积薄发。

面对人生的失意,我们需要做一个成年人。因为面对复杂的生活,我们终究需要走向一条终身成长与心智成熟的路,但我们也不要忘了倾听内在小孩的声音,学会去看见他的委屈和不甘,学会去珍视曾经的天真与纯粹。只有这两面完成整合,我们才能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找到平衡,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地走好人生路。

来源: 陈历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