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世音菩萨在生活中
是怎样和别人相处的
无尽意菩萨的第二个提问也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思索,他这个提问是这样的:“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观世音菩萨在生活中是怎样和别人相处的,是怎么样去度化众生的,这里有两点启示:第一,随类现形。
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救护。
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化现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
观世音菩萨在生活中
是怎样和别人相处的
无尽意菩萨的第二个提问也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思索,他这个提问是这样的:“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观世音菩萨在生活中是怎样和别人相处的,是怎么样去度化众生的,这里有两点启示:第一,随类现形。
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救护。
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化现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
 《普门品》中,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观世音菩萨随着所度众生的根基而化现相应的相,观音菩萨有三十二应身乃至于有千手千眼,时刻寻声救苦,心系众生。
菩萨不是高高在上,摆着菩萨的架子,摆着法师的架子,摆着师父的架子,菩萨总是深谙众生的根基,倾听众生的心愿,而无我利他、变化种种的形象去行救度,寻声救苦。
正如我们中国有句古语云:“厚德载物,上善若水”,水能随类就形;而且水不择溪流,方成就其广大;水总是向低处流,不高高在上,而成就其渊深。
《普门品》中,随类现形,就是要我们破我执;对机说法就是要破我们的法执;法无高下,经典也都这么说,也都这样讲: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对机者胜。一切以能解决问题为根本。
所以说《普门品》简简单单的两个问答,就足以提醒我们怎么样在生活里,力行菩萨道,值得我们于日常生活中深思、反省。
其次,立足于现前、当下的现实世界。“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这正是菩萨示现给我们在娑婆世界成佛的殊胜因缘,要我们立足于当下、眼前,为建设人间净土而悲智双运,自利利他。
《普门品》中,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观世音菩萨随着所度众生的根基而化现相应的相,观音菩萨有三十二应身乃至于有千手千眼,时刻寻声救苦,心系众生。
菩萨不是高高在上,摆着菩萨的架子,摆着法师的架子,摆着师父的架子,菩萨总是深谙众生的根基,倾听众生的心愿,而无我利他、变化种种的形象去行救度,寻声救苦。
正如我们中国有句古语云:“厚德载物,上善若水”,水能随类就形;而且水不择溪流,方成就其广大;水总是向低处流,不高高在上,而成就其渊深。
《普门品》中,随类现形,就是要我们破我执;对机说法就是要破我们的法执;法无高下,经典也都这么说,也都这样讲: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对机者胜。一切以能解决问题为根本。
所以说《普门品》简简单单的两个问答,就足以提醒我们怎么样在生活里,力行菩萨道,值得我们于日常生活中深思、反省。
其次,立足于现前、当下的现实世界。“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这正是菩萨示现给我们在娑婆世界成佛的殊胜因缘,要我们立足于当下、眼前,为建设人间净土而悲智双运,自利利他。
 我们该怎么学习慈悲布施精神
《增一阿含经》上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揭示了佛陀立足人间的根本精神。
《六祖坛经》中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阐明了佛法与世间的关系。
佛陀出生在人间,说法度生在人间,佛法是源出人间并要利益人间,积极服务大众的。这无疑以观世音菩萨“度一切苦厄”的愿行为最杰出的代表。
寺院,究其本质,是在奉行法布施,服务社会大众。
布施是四摄六度之首要,而法布施功德最为殊胜。布施要离相,正如《金刚经》上所说“应生无所住心”。
布施如果着相,如梁武帝建寺度僧,念念执着于一个“我的功德”相,只能得到人天小果,如影幻化,实无功德可言。
目前,好多寺院,量力而行、在积极开展慈善助学、扶贫济困活动,无疑是值得肯定和赞叹的。
我们行慈善助学,实际上是在行法布施,以这种善行接引大众,积极投身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就这一点来说,不管救助了多少学生、出了多少钱;哪怕只是举行了一次助学活动,救济了一名失学儿童,在法布施的功德上都是平等无二的。
我们重在唤起全社会持续关注、避免青少年因为家庭经济贫困而失学。
我们希望青少年早日成才,众善奉行;报效祖国,一代代如薪火相传,传递中华民族的圣火,传递“中国梦”的华光。
法布施功德无量。《金刚经》上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寻声救苦;三十二应身,随顺应化。
我们不执着于一法,“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只要见到阳光的地方,随处都会萌动着生生不息的希望。
各地寺院也会根据本地实际因缘条件,开展力所能及的文化、教育、共修等社会公益活动,凝心聚爱,利益社会大众。力行慈善,重在发心。
我们该怎么学习慈悲布施精神
《增一阿含经》上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揭示了佛陀立足人间的根本精神。
《六祖坛经》中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阐明了佛法与世间的关系。
佛陀出生在人间,说法度生在人间,佛法是源出人间并要利益人间,积极服务大众的。这无疑以观世音菩萨“度一切苦厄”的愿行为最杰出的代表。
寺院,究其本质,是在奉行法布施,服务社会大众。
布施是四摄六度之首要,而法布施功德最为殊胜。布施要离相,正如《金刚经》上所说“应生无所住心”。
布施如果着相,如梁武帝建寺度僧,念念执着于一个“我的功德”相,只能得到人天小果,如影幻化,实无功德可言。
目前,好多寺院,量力而行、在积极开展慈善助学、扶贫济困活动,无疑是值得肯定和赞叹的。
我们行慈善助学,实际上是在行法布施,以这种善行接引大众,积极投身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就这一点来说,不管救助了多少学生、出了多少钱;哪怕只是举行了一次助学活动,救济了一名失学儿童,在法布施的功德上都是平等无二的。
我们重在唤起全社会持续关注、避免青少年因为家庭经济贫困而失学。
我们希望青少年早日成才,众善奉行;报效祖国,一代代如薪火相传,传递中华民族的圣火,传递“中国梦”的华光。
法布施功德无量。《金刚经》上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寻声救苦;三十二应身,随顺应化。
我们不执着于一法,“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只要见到阳光的地方,随处都会萌动着生生不息的希望。
各地寺院也会根据本地实际因缘条件,开展力所能及的文化、教育、共修等社会公益活动,凝心聚爱,利益社会大众。力行慈善,重在发心。

 普通人的慈悲与佛菩萨的慈悲有着天壤之别,凡夫的慈悲建立在贪着与爱染的基础之上,为爱缘慈悲。当然,这是凡夫心的特征。
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事情。一个仁慈的母亲因为过分惯养、爱恋自己的孩子,而疏于管教;最后孩子因为犯法被关进大牢,行将问斩,却要求见生身母亲最后一面。
让母亲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儿子在临终前,因为怀恨母亲从小对自己没有严加管教,而想出了一个报复亲身母亲的恶念,就是谎言要吃亲身母亲的最后一口奶,而咬断了母亲的乳头,导致生母不治而亡。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相当广泛,想必大多数人听说过。
这也就是祖师大德们经常说起的“慈悲出祸害”的例证。
所以说,慈悲必须以智慧作为指导。我国传统文化中,家教有“严父慈母”之说,“棒打出孝子,惯养忤逆儿”。所以,脱离智慧的慈悲之船,只能驶向恐怖的深渊。
由此,我们可以明了,无论解决自身的苦难还是帮助芸芸众生,在大悲心的根上要不停地浇灌智慧的甘露。这样,方能开出圆满的菩提之果。
作者 | 释慧伯
普通人的慈悲与佛菩萨的慈悲有着天壤之别,凡夫的慈悲建立在贪着与爱染的基础之上,为爱缘慈悲。当然,这是凡夫心的特征。
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事情。一个仁慈的母亲因为过分惯养、爱恋自己的孩子,而疏于管教;最后孩子因为犯法被关进大牢,行将问斩,却要求见生身母亲最后一面。
让母亲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儿子在临终前,因为怀恨母亲从小对自己没有严加管教,而想出了一个报复亲身母亲的恶念,就是谎言要吃亲身母亲的最后一口奶,而咬断了母亲的乳头,导致生母不治而亡。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相当广泛,想必大多数人听说过。
这也就是祖师大德们经常说起的“慈悲出祸害”的例证。
所以说,慈悲必须以智慧作为指导。我国传统文化中,家教有“严父慈母”之说,“棒打出孝子,惯养忤逆儿”。所以,脱离智慧的慈悲之船,只能驶向恐怖的深渊。
由此,我们可以明了,无论解决自身的苦难还是帮助芸芸众生,在大悲心的根上要不停地浇灌智慧的甘露。这样,方能开出圆满的菩提之果。
作者 | 释慧伯        本站内容收集整理于网络,多标有原文出处,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及译文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及译文 不可不读的佛经——《普门品》
不可不读的佛经——《普门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