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僧虔 《诫子书》解读
王僧虔,琅琊临沂人,刘宋和南齐时的官员、书法家,官至尚书令。王僧虔有四子王慈、王志、王彬、王寂。这封诫子书是写给长子王慈的,王僧虔写此书告诫王慈如何做人,如何立志,如何对待贫困,如何在百忙中不忘读书学习。 这篇诫子书的意义在于:其一,王僧虔出身世家,为东晋宰相王导的玄孙,尚书令、散骑常侍、著名书法家王珣的曾孙,曾祖是“书圣”右军将军王羲之,祖父王珣官至尚书令加散骑常侍,也是著名书法家;父亲王昙首为太子詹事、侍中。长兄王僧绰为侍中,掌机密事。伯父王弘位至司空车骑大将军,还有个有名的侄儿王俭也位至司空。但这样一位出身世家,靠门荫制度数代显赫的王氏家族一员,却告诫儿子“父子贵贱殊,兄弟声名异”的原因就在于自己是否努力,是否修身,是否进德。这样的认识在盛行门阀制度的南朝是非常难得的。众所周知,自汉代以来,实行门荫制度,到了曹魏,又推行“九品官人法”,这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这种极不正常的政治生态,受到许多有才华、有志向之人的强烈抨击。左思在诗篇《咏史》中就发泄对“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的强烈不满。所以王僧虔这种看法无疑是进步的,具有时代意义。 其二,强调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掉学习,忘记修身。书中提到王慈“年入立境,方应从官,兼有室累,牵役情性”,不可能像少年时那样一心读书,但在处理世务中要不忘学习,坚持终生。这在今日,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最后要说的是,王僧虔教子做人处世,自己也是身体力行,先做出榜样:王僧虔为人谦和,做人低调,注重学养,不求闻达,他当了太子舍人后,退避沉默,很少交际。他的好友袁淑常常慨叹说:“(王僧虔)文情鸿丽,学养深厚,却掩藏光辉,使人不能窥见,即使是魏阳元的射箭,王汝南的骑马,也无法超过。”他在地方官任上为官清简,无所欲求,也不经营财产。世祖(萧赜)做皇帝后,王僧虔由于患风疾打算上表请求解职,正赶上皇上任他为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僧虔对兄子王俭说:“你在朝中受到重任,不久将会享受三公一级的待遇,我如果再接受这个职位,一门中便有高官,这要不得”,于是坚决辞让不接受,皇帝于是允许了他的请求,改任他为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宾客中有人问他坚决辞让的动机,王僧虔说:“君子担心的是没有德行,而不是担心没有宠幸。我衣食满足,荣位已过,只惭愧平庸浅薄没什么好报答国家的,岂能再接受更高的爵位,遭人指骂呢?” 他对子侄也是言传身教,而且为亲人可以舍弃一切:元嘉三十年(453),刘劭率叛兵弑杀宋文帝,王僧虔的长兄王僧绰被害。亲人宾客都劝僧虔逃避。王僧虔则流着泪说:“我的哥哥为国家忠贞不渝,对我慈爱非常,他今天被害,我只恨不能见他一面。如果能和他同归九泉,那便好比成仙升天一样”,一直抱着共同赴难的必死之志。宋孝武帝初年,王僧虔出任武陵太守。王僧绰之子王俭在路上生了病,王僧虔说:“当年马援用同样的感情对待儿子和侄子,邓攸对待弟弟的儿子更超过自己所生,我的心情和他们相同,与古人没什么不同。王俭是我死去哥哥的后代,不应有任何忽视。如果此儿不得救治,我便要回舟辞职,哪还有兴致出来做官呢。”王俭后来成为司空、宰相,曾在家中建造长梁斋,规模稍有过分,王僧虔看了很不高兴,怎么也不进他的门,王俭便立即将此斋拆除。这也是王僧虔言传身教的结果。 王僧虔为人虽谦和低调,但在操守上却不让步,他在任会稽太守时,中书舍人阮佃夫回会稽探亲。王僧虔的宾客们考虑到阮佃夫在朝廷正当大红大紫,建议僧虔应该加礼接待。王僧虔说:“我的为人有自己一贯的操守,岂能曲意奉承此辈人物?如果他要对我表示不满,我便拂衣而去就是了。”后来阮佃夫果然说了王僧虔的坏话,并让御史中丞弹劾王僧虔,王僧虔也因此被免去官职。 在一些问题上,王僧虔也很机智,善于保全自己:王僧虔是著名的书法家,但在刘宋朝任侍中时,宋孝武帝刘骏在书法上很自负。王僧虔便不敢显露自己的墨迹。大明年间(457—464),他常常故意用拙笔书写,这才得到孝武帝的优容。入齐后,齐太祖萧道成也长于书法。据本传记载:有次他和王僧虔同时书法后问王:“谁是第一?”王僧虔说:“在臣子中我为第一,你在皇帝中是第一。”齐太祖笑道:“你真算是善于为自己谋划了。”于是拿出十一帙古人书迹给王僧虔看,并让王僧虔开列擅长书法的人名。王僧虔开列名单后,又从民间获得了十一帙中丢失的十二卷一并奏上,并呈上羊欣所撰写的《能书人名》一卷。古人云:君子善为身谋。这在王僧虔身上也得到验证。本站内容收集整理于网络,多标有原文出处,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