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上映的《哪吒:魔童闹海》大家都看了吗?早在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热映期间,很多观众就发现这部电影里的哪吒形象,和我们从小看到、听到的哪吒大不一样。他不再是那个英姿飒爽的小英雄,而是一个顶着黑眼圈、说话又拽又痞的“丑萌”小孩。这种颠覆性的改编,让很多观众感到困惑,甚至有人质疑:这到底是不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恶搞”?
事实上,多数人对哪吒的认知源自童年时期接触的动画片《哪吒传奇》或电视剧《封神榜》《西游记》等。但其实,哪吒的形象并不一直都是这样,自唐代以来,哪吒的形象就经历了多次演变,其神话故事亦源自多个不同的文化源头,且一直处于持续创新之中。


天王之子 “哪吒”和“毗沙门天王”形象的变迁
关于“哪吒”的身世最早见之于《佛所行赞经·第一生品》中:
“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皆悉大欢喜”。
这段经文意思是说“北方之神”毗沙门天王与其天后诞下了一个名唤“那罗鸠婆”的孩子,并获得了诸天神佛的祝福。
为什么一个孩子的诞生会引发如此大的轰动呢?这一点自然要从这个孩子的名字说起:“那罗鸠婆”是梵语中“可爱”一词的音译,因此在不同版本中也被翻译为:“哪拏天”“哪吒俱伐罗”,由于过于拗口,才被简化为“哪吒”。而“哪吒”除了“可爱”之外,更有着不凡的血脉——其父毗沙门天王的故事可谓源远流长。

据现代学者考证,毗沙门天王的信仰起源于贵霜王朝统治下的犍陀罗,位于古代印度北方地区(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正因为如此,贵霜王朝的大月氏贵族把守护北方的毗沙门天王作为自己的保护神。
公元4世纪,日益衰弱的贵霜王朝在西亚萨珊王朝和东印度笈多帝国的夹击之下,最终分崩离析。但毗沙门天王的信仰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虽然由于佛教在古印度的兴盛,令以帝释天为首的吠陀诸神不再成为众生的主宰,但现实存在的边境冲突,还是令毗沙门等四方天王保留了神格,成了佛教的护法。
随着大唐在西域的经营,毗沙门天王的形象更与大唐名将李靖融为一体。
凭借灭亡东突厥、西定吐谷浑的赫赫战功,李靖及其麾下的大唐铁骑在西域打出了赫赫威名。西域诸国的天王像也因此由昔日的印度、波斯模样转向了中土造型。唐代学者卢弘正在其著作《兴唐寺毗沙门天王记》中这样描绘彼时毗沙门天王的模样:
“毗沙门天王者,佛之臂指也。右扼吴钩,左持宝塔。其旨将以摧群魔,护佛事。善善恶恶,保绥斯人。”
而这个手托宝塔的造型,便是毗沙门天王与李靖逐渐融合的一个象征。
之后,很多汉传佛教的信徒因为不了解印度神话体系,便以毗沙门天王手托宝塔的造型,将其唤作“托塔天王”。


少年神祇 那些早期以“哪吒”为主角的IP
唐玄宗年间,面对阿拉伯帝国和吐蕃的夹击,大唐在西域的影响力逐渐式微,那些关于“军神”李靖的崇拜也渐渐破灭,战乱中的人们渴望能有一位新的英雄横空出世。正是在这样的情绪推动之下,毗沙门天王的儿子们开始出现在了神话故事中。 在唐代僧人不空所翻译的密教经典《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中,是这样说“哪吒”的: “我护持佛法。欲摄缚恶人或起不善之心。我昼夜守护国王大臣及百官僚。相与杀害打陵。如是之辈者。我等哪吒以金刚杖刺其眼及其心。若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起不善心及杀害心者。亦以金刚棒打其头。” 而正是这看似简单的三言两句,成就了一个疾恶如仇的少年形象。

有趣的是,正是苏辙的这一解释,成就了今天网络上所谓“李天王面对哪吒时不敢放下宝塔”“有塔你是李天王、无塔你是李天亡”的各种段子。

除魔先锋 元杂剧及明清小说中的哪吒


你印象中最深刻的哪吒是哪一版本的呢?快来评论区分享吧~
参考资料:
《风月同天:古代文化变迁中的细节》作者:侯印国、甘肃人民出版社,2021年出版。
《第一届哪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山大学清代学术研究中心2003年刊行。
《“封神演义”考论》作者:李亦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 本站内容收集整理于网络,多标有原文出处,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